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三國演義】中哪些英雄人物之死和正史有所不同呢?

2022-12-07影視

最新更新:

許攸之死
在正史中,本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許攸因此背袁投曹,並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大敗於官渡。後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在【三國演義】中,許攸在官渡之戰中建議曹操偷襲烏巢,結果大獲全勝。官渡之戰後,許攸跟隨曹操到達鄴城,口出狂言,辱罵曹操,輕視曹軍將士,被許褚一怒之下殺死,曹操見後深責許褚,下令厚葬許攸。

郭淮之死
【三國演義】之中,鐵籠山之戰,郭淮與姜維大戰,被姜維射死。

在正史中,郭淮是曹魏後期名將,常年在西線防禦蜀漢,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後期與姜維大戰,以勝為主。郭淮後期,都督雍、涼諸軍事,相當於接了曹真、司馬懿的班。病逝。

朱然之死

在【三國演義】之中,夷陵之戰,陸遜大敗劉備,朱然在追擊劉備的過程之中,被趙雲一槍刺死。

正史中,朱然的地位在東吳很高,本身是孫權的好友,曾隨呂蒙擒殺關羽,在呂蒙死後,代替呂蒙鎮守江陵。夷陵之戰中,與陸遜合力大破劉備,又在接下來的江陵防禦保衛戰中抵擋了曹魏大軍圍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從此「名震敵國」。後期曾多次伐魏,戰績顯著,後官至左大司馬,病逝。

華雄之死

華雄(?-191),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三國演義】中則對這段歷史作了改動,描寫華雄被劉備二弟關羽所殺,這段被稱為「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情節也流傳於後世。


徐榮之死
在【三國演義】裏,徐榮被夏侯惇交馬數回斬於馬下。

在正史上,徐榮於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以及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的部隊。在董卓死後,受司徒王允的命令他與李傕、郭汜交戰,因部將胡軫投降,寡不敵眾,於新豐之戰被擊敗,戰死在亂軍之中。


麯義之死
麯義(又作曲義、鞠義),武威郡姑臧人也。生卒年不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紹部下的將領,能征善戰,屢建戰功,早年在涼州,精通羌人戰法,率領著袁紹的精銳部隊。在界橋之戰,以八百兵大破公孫瓚兩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後來,由於自恃功高而驕縱不軌,被袁紹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他與趙雲戰不數回,就被趙雲刺死於馬下。


李通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原本守備汝南,於曹操與張繡、劉表作戰時前來接應曹操,得到曹操的封賞。後來在曹操討伐馬超時出陣挑戰,死於馬超槍下。

在正史上,他早年以遊俠聞名於江汝,曾謀殺周直,獨霸朗陵縣。後來,率眾投奔曹操,補充兵源有功,拜為陽安都尉,其間不因私而忘公,不因其妻子的求請而過問扏法者。官渡之戰不但不被利誘,在當時許都以南民心不穩,唯李通的陽安猶存。建安十四年,救援曹仁,且戰且前,病死於途中。謚曰剛侯。


李儒之死
在正史上,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 (弘農王)。董卓死後,李傕攻進長安,控制朝政,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後李儒的事跡及下落史書均無記載。

在【三國演義】中,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臥病在家,被家仆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

伏完之死

在正史中,伏完歷官輔國將軍、中散大夫、屯騎校尉,於209年病逝。

在【三國演義】中,漢獻帝發覺曹操的野心,與伏皇後及伏完商議,伏完向獻帝獻計以衣帶詔賜國舅董承;然而其後衣帶詔事發,董承及同謀者被曹操所殺。後伏完在宦官穆順建議下向獻帝發送密信以聯合劉備、孫權討伐曹操,但獻帝回信被曹操截獲,伏完全家皆被斬。與正史中伏完病逝的結局不同。

曹操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寫曹操見到關羽首級後,關羽顯靈,當即把曹操嚇暈,後來更是嚇得每夜都合不攏眼。接著,曹操得罪了梨樹之神導致頭風病發,又殺害了華佗,病情愈重。到後來,連他大肆誅殺的伏皇後、董貴人、二皇子並董承等二十余人都前來索命,以至於曹操都得了類似白內障的病癥。臨終,曹操除了托孤、要求建疑冢外,還不忘身邊的這些妃妾們,給她們安排生活,也算是多情之人,最終不治身死。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代表的漢室是正統、正義的,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殘暴多疑,又多行不義,基本上就是屬於第四代反派,所以曹操死前各種稀奇古怪之事,乃至不得善終,除了體現曹操多疑外,正是對這種「惡有惡報」的一種體現。

【三國誌·魏書·武帝記】中記載:「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除了一個遺令外,別無其他安排。

荀攸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與【三國誌】等文獻記載相較而言,荀彧的死尚且存在爭議,不過,演義中荀攸那可是死得明明白白的。荀彧是為了阻止曹操稱公的路上被曹操逼死的,而荀攸則被安排在了曹操稱王的路上。當時,曹操在王粲等四人的勸諫下準備稱王,荀攸勸阻:「不可。丞相官至魏公,榮加九錫,位已極矣。今又晉升王位,於理不可。」結果被曹操一句話給傷到了:「此人欲效荀彧耶!」最終憂慮成疾而死。

荀攸和其叔父荀彧可以說是曹操帳下最為正直的兩個謀士,特別是荀彧,有「荀令君」的美譽。因此,老羅對他們兩人也頗為照顧,讓他們分別阻擋在了曹操稱公稱王的路上,也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現兩人的正直。

而【三國誌·魏書·荀攸傳】中記載,荀攸是在隨曹操征孫權的途中病逝的:「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

張遼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在跟隨曹操後,戰功顯赫。最終是隨曹丕征戰江南時,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射中腰間,最終創傷崩裂而死。

無論演義還是歷史,張遼都是東吳克星,老羅安排他死在東吳手裏,是否有意而為之就不得而知了。

【三國誌·魏書·張遼傳】中記載:「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

徐晃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徐晃是參與了司馬懿急行擒孟達的行動,結果戰馬或許久不上陣,將他送到了孟達的射程範圍內,結果被孟達射中頭部,當晚死亡。

徐晃雖然曾是關羽好友,但在晚年曾與關羽交鋒並迫使關羽敗退,雖說是公事,但他也算間接逼死了關羽。所以,老羅給他安排死在回歸蜀國的孟達手中,可能是有點有意為之的味道了。

【三國誌·魏書·徐晃傳】中記載:「太和元年薨」。

孫策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孫策江東基業的奠基人,是他親手打下了江東地界。最後,孫策是先被許貢門客所傷,其後又一怒之下砍了道人於吉,成功開啟「三國第二鬼片」——於吉的報復,最終金瘡迸裂而死。

孫策臨終前交代完後事,還安排張昭、周瑜來輔助孫權內外的事宜,也算死得安心。而在孫策受傷的基礎上還安排了於吉道人這麽一個玄幻的劇情,盡管無傷大雅,但總感覺有點暗襯孫策的英雄色彩的味道,這樣的一個英雄僅受傷還不足以要命,只有說不清的事情才行,當然,也不排除是為了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而為之。

【三國誌·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至夜卒,時年二十六。」孫策就是在被許貢門客重傷後而死。

孫權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是因「忽起大風,江海湧濤,平地水深八尺」 ,「吳主先陵所種松柏,盡皆拔起,直飛來建業城南門外,倒卓於道上」。受驚得了大病,在交代完遺囑後就死了。

孫權在與蜀國交往的過程中一直不對付,特別是關羽北伐還在背後捅了刀子,接著夷陵之戰又間接導致了劉備的病逝,這一段可以說是「有傷和氣」的,很不地道。但自諸葛亮遣鄧芝再次結盟之後,就沒再同蜀國發生過戰爭,還曾響應諸葛亮策應北伐,有好有壞。然而,孫權年輕時期也是個英明之主,但晚年行事比較殘暴,讓他受驚而死,可能也是借此表示對孫權晚年的一種否定。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中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孫權也是病逝的。

周瑜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死可以說是相當有名的了,也是寫得最有故事性的。作為東吳第一人傑,周瑜才智過人,但碰到了全書第一的諸葛亮,難免要成了陪襯,其中各種鬥智,留下了「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等典故。可惜因為心胸狹窄,被諸葛亮三氣而亡,臨終仍不甘地長嘆三聲「既生瑜,而何生亮」。

演義中,明著看,周瑜確實氣量偏狹,因此而亡,當然主要也是為了對比出諸葛亮的智謀過人,以此來看,確實未免有些不公;但總體看,老羅其實沒有把周瑜寫死,從找諸葛瑾勸諸葛亮到讓程普釋懷,都能看出老羅其實還是對周瑜有收著寫的成分在。只是由於整體故事的戲劇性太大,明面的比重又太多,所以周瑜不能容人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這也定性了周瑜在演義中的形象註定不會太高。

【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記載:「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周瑜或許是在長期的征戰中,奔波勞累而致病,由此病死的。

呂蒙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並設計致使關羽軍瓦解,更在其後圍困麥城時設計擒獲了關羽,是導致關羽被殺的罪魁禍首 。所以,才有了在慶功宴上呂蒙被關羽附身大罵孫權,「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盡管如同孫策之死一樣,這種安排也算是無傷大雅。但同樣玩鬼片,呂蒙可以說是死得「不冤枉」了,誰讓你害死的是三國「義絕」,忠義的代表呢?這一舉可謂是招惹眾怒,這種死法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中記載:「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並附加了一些呂蒙的事跡和孫權的評語,也是對這位東吳名將的一種有效的補全。

太史慈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在取合肥時被張遼將計就計,結果中了埋伏被射成重傷,臨終前發出了:「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誌未遂,奈何死乎!」的吶喊而亡。

演義裏太史慈活到了赤壁之戰後,還大戰張遼,可見老羅對這樣一位孝義兩全的大將有多欣賞。

而【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記載的是:「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而且太史慈臨終前嘆息所說的原話是:「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誌未從,奈何而死乎!」可以說大同小異。

甘寧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甘寧是在劉備東征中被胡王沙摩柯的箭射中,坐大樹之下而死,還被烏鴉環繞,死得極為悲涼。

【三國誌·吳書·甘寧傳】中記載:「寧卒 ,權痛惜之 。」

潘璋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潘璋是在夷陵之戰中被關羽之子關興追殺,結果,在一家農家家裏狹路相逢,真可謂是冤家路窄。最終,關羽顯靈,潘璋也被關興砍死。

不用說,除了呂蒙,潘璋對關羽的死是負有很大責任的,而安排他死在關羽的兒子關興手中,為父報了仇,頗為符合人民大眾心中那份正義感和報應論。

【三國誌·吳書·潘璋傳】中記載:「嘉禾三年卒」 。

諸葛亮之死

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死前不僅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視各營,長嘆道:「吾再不能臨陣討賊矣! 悠悠蒼天 ,曷此其極 !」

之後,諸葛亮還把蜀軍退回漢中的流程安排得妥妥的,更強撐一口氣在李福來到後交代了他的後繼者,就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諸葛亮都沒忘記照顧,安排了一出戲,並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民諺。廖立和李嚴的反應更是被老羅加入來凸顯諸葛亮的為人和人望。

透過諸如此類的多方面描述,老羅將諸葛亮的死描繪得極其悲壯,將其鞠躬盡瘁, 赤膽忠心和神機妙算的三個方面做了高度刻畫,這無疑也是對這位千古忠臣,智慧象征的最好的贊美。

【三國誌· 蜀書·諸葛亮傳】中諸葛亮之死寫得極為簡單:「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再就是司馬懿巡視營寨後留下的「天下巫師」,算是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贊譽外再無其它。要不是陳壽覺得這樣太愧對這位蜀漢賢相,在後面加了很多對諸葛亮言行、才能和品德的補充的話,這種寫法甚至會讓人懷疑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大臣。

劉備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漢室宗親,當著滿朝文武被獻帝認為皇叔,是魏蜀吳中的正義一方的代表,正統的象征。

所以,雖然劉備是在執意伐吳兵敗後在白帝城悔恨成疾而亡,但老羅在【三國演義】中還是為劉備安排了一次懇切的自我批評,他當著諸葛亮面懺悔道:「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並說出了那句讓諸葛亮汗流浹背的話,然後,又對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劉永、劉理以及心腹趙雲交代一番才去世。

這就顯得劉備是真心為自己在夷陵之戰的慘敗而悔過,與諸葛亮也是真心托付,將劉備仁德的「明主」形象作了點睛之筆 。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中對劉備病逝的記載是:「先主病篤,托孤於丞相亮」;【諸葛亮傳】中寫劉備在托孤時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然後對劉禪和李嚴交代了一番去世。

這裏只對劉備與諸葛亮相知相托有所交代,但沒有體現劉備對自己在夷陵之敗中有什麽反省。

關羽之死

在【三國演義】裏,關羽被捕後又被解送到孫權那裏,孫權想勸降他: 「孤久慕將軍盛德,欲結秦晉之好,何相棄耶?公平昔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將軍今日還服孫權否?」結果被關羽厲聲罵了回去:「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吾與劉皇叔桃園結義,誓扶漢室,豈與汝叛漢之賊為伍耶!我今誤中奸計,有死而已,何必多言!」

最終,孫權將關羽父子斬殺,沒想到卻意外發現了「三國第一鬼片」的正確開啟方式:在慶功宴上,先被關羽附身的呂蒙又罵了一回 「碧眼小兒 , 紫髯鼠輩」,然後還帶走了呂蒙。腦袋被送到曹操那邊,又一個顯靈,嚇懵了曹操。

關羽在演義中就是「義」的化身,他只忠於劉備,一心為了漢室,而這些描寫也將他的忠義形象襯托得更加高大。關羽在後面什麽時候封神的我們不說,但在老羅這裏,關羽他就是神。

在【三國誌】裏,關羽是在回西川的路上,被東吳潘璋的部將馬忠所擒,和長子關平在臨沮被害。

黃忠之死

在【三國演義】裏 , 黃忠隨劉備東征東吳,由於劉備言語刺激,獨自去立功,結果中了東吳埋伏,被馬忠射中肩窩。在被關興、張苞救回後,對劉備留了一句:「臣乃一武夫耳,幸遇陛下。臣今年七十有五,壽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龍體,以圖中原!」後當晚在軍中身亡。

這一幕的描寫雖然有點悲涼,但是將黃忠老年出山立功,晚年征戰東西,馬革裹屍的滿足,在這裏透過黃忠之口傳遞了出來,對這位不服老的將軍而言也是一種最好的歸宿。

【三國誌·蜀書·黃忠傳】中記載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明年卒,追謚剛侯。」

魏延之死

在【三國演義】裏 , 諸葛亮死前料到魏延在他死後必反,授錦囊妙計給楊儀和馬岱。最終,魏延在諸葛亮臨終寫好的劇本下,剛念完台詞「誰敢殺我!」便被馬岱手起刀落斬於馬下。

魏延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以及腦後反骨之狀都在這一幕中得以顯現,再次將諸葛亮看人之準、料事之神給襯托出來。

而【三國誌·蜀書·魏延傳】中魏延如同一只喪家之犬,死得十分落魄:「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 儀遣馬岱追斬之。」

姜維之死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與鐘會謀劃兵變,不想事情泄露被魏兵圍住,姜維沖突不出,心疼卻更加厲害了,於是在喊出:「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後自刎而死。更慘的是,他死後還被魏兵戮屍剖腹,膽都被取了出來。

這裏姜維一心為恢復漢室,設計謀劃。不想計謀泄露,功虧一簣,垂死掙紮自己還心疼得有心無力,以至於臨終發出了無奈的吶喊,將一位忠烈之臣的悲愴形象刻畫得十分到位。

在【三國誌】裏,姜維的死也被一筆帶過:「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