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李蓮花的人格境界,評【蓮花樓】

2024-01-16影視

天下第一李相夷,逍遙自在李蓮花

李蓮花 ,一個帶著房子和狗,流浪於江湖的「神醫」。

曾經是聞名武林的四顧門門主李相夷,在一次大戰後身受重傷,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李蓮花】 傳承著,自莊子起的逍遙精神。

【蓮花樓·李蓮花和狗】 為「俠」以及「俠生活」做了一個精彩的註腳。

但不同於自由主義的逍遙觀,為了自由而自由,李蓮花的人生和人格裏有著更加厚重的底色。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這是 梁啟超 先生對俠的定義,提到梁啟超,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歷史課本上的「維新變法」,「公車上書」。

近日,我在讀 【情感與啟蒙——20世紀中國美學精神】 一書發現,梁啟超先生還是中國著名的美學家,與王國維、蔡元培,一起構築了中國美學啟蒙的第一塊界碑。

梁啟超 先生,倡導一種樂觀的人生觀,這讓他即使遭遇失敗,亡命異國,仍然沒有產生消極、悲觀、絕望的態度,仍充滿希望的去工作、生活、奮鬥。

他提出一種融匯多元文化、極具現代意義的人格理想:

這種人格有對客觀世界取得獨立地位和優勝姿態的主體性,要擺脫中國古典文化的感性束縛,走向社會倫理的普遍性,最終表現為一種意誌的情感化。

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李蓮花,他完美的契合了這種浪漫主義的人格理想。

山上的神

「對客觀世界取得獨立地位和優勝姿態的主體性」——對應的是李蓮花的過去,李相宜。

很喜歡B站一個【蓮花樓】剪輯影片,用的【半山腰】配樂,歌詞中一句「不過是上山的人,怎麽嘲笑下山的神」,道出了李相宜的高度。

在李相宜時代,他絕對是巔峰人物,他完成了自身武學的精進,以一個絕對的優勝主體地位,創立四顧門、百川院,引領眾人打破傳統的束縛,建立一個全新的武林。

那時的他,可謂: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

下山

「擺脫中國古典文化的感性束縛」——這一段對應的是東海之戰後的李相宜。

孤峰絕頂,轉見寂寥,戰敗後的李相夷,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重創,還有一連串誅心的背叛,怨懟。他曾以為的知己,原來早就有了異心。

人生,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起了傲心,便迷了心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

一句:你只當大家仰仗你敬重你,卻不知,你已成為他人心中所累。李蓮花已經恍然大悟。

一念心清凈,蓮花處處開,李相宜給了自己一個全新的名字,李蓮花。

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他一點點的從山上走下來,回憶著,觀察著那些在山上的人和正在爬山的人。

回歸本心,他發現自己的背後竟一無所有。每當方多病提起他的少年往事,他總是忍不住自嘲,那是愧悔、抱憾也是頓悟,釋然吧。

第二座山——有「責任心」的「趣味」人生觀

」走向社會倫理的普遍性「——對應李蓮花遊走人間的十年。

笛飛聲再次見到李蓮花時,說他只剩一層功力,十年間活得像一只狗。

我卻覺得,這十年,是李蓮花人生的另一個高峰,他攀上了另一座山,那座山隱藏在迷霧之中,高聳入雲,很多人看不到。

【第二座山】 是一本探討生命意義的書,裏面介紹了一種人生模型,作者發現很多善良、安靜、喜歡小樂趣,心存大幸福的人,他們的人生呈現出「 雙峰模式 「。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這些人初期,會攀登人生的 第一座山 ,山上是我們文化所認可的目標,成功,社交,財富等等,在這座山上,世界說你是什麽,你就是什麽。

接著他們會因為一些內因或外因,選擇攀登人生的 第二座山 ,如果說第一座山是構建自我和定義自我,那麽第二座山則是擺脫自我,舍棄自我,專註於奉獻。

在我看來,第二座山,用梁啟超先生的有 「責任心」的「趣味」人生觀 來定義,更契合。這是一種融合了佛家世界觀、西方自由、平等、博愛觀念的審美理想。

它把人生和社會,作為審美物件,賦予人生以樂趣,它的本質是超現實、超利害得失、超官能欲望。

我覺得李蓮花踐行了這種有責任心的趣味人生。

十年來,他開始做飯,養狗,種菜,每次看診只收五兩銀子,回歸了人生最基本的自給自足,不多不少,一切夠用就好。

十年來,他遇到了很多人,也救了很多人,比如素手書生,妙手空空等等。

他的心中不再只有自己,他看到了雲雲眾生,也融入其中。他溫柔的看著他們,如其所是的看著,不帶偏見和立場,沒有任何利害關系,不比較,也不評判。

十年來,他應該也破了一些案子,點破了一些罪行,就像他遇到方多病後做的一樣,他做這些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盡一份自己的責任,為死者說句話,也為生者說句話,僅此而已。

至於能不能救人,能不能改變世道,不是他所求,也不是人能求的。

梁啟超說「把人類無聊的計較一掃而空,喜歡做便做,不必瞻前顧後「,遭遇挫折只一句,「此路不通」另尋他法。

李蓮花那句「天無絕人之路,絕起來真沒路」是戲謔,也是一種把命運看做客體的審美吧。

境界

「意誌的情感化」——對應了李蓮花最後的選擇。

李蓮花身份暴露,終與師兄一戰。救命的藥就在身邊,他確早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李蓮花享受了美好的十年,十年有滋有味的人生,他最終給自己下了一紙判書,斷了自己的生死,也斷了自己一生的價值。

他撐著病體去為佛彼白石證明清白,安撫皇帝的疑心,救下方多病的父親。

寶劍已斷,他答應笛飛聲的一戰,終無力實作,幸好他的武功心法已經傳給了方多病,而那小子又資質不凡,想來以後會武功大成,李蓮花終於了無牽掛了。

等他歸來的人,也許終究等不到了。

境界,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梁啟超 【飲冰室專集·自由書·惟心】

梁啟超自詡為「 非惟 」主義,他想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限制,從心物兩界的融合上找到第三條路。他把兩者結合而成的生活稱為「人生」。人生真假、美醜的審美關照,全靠「自我內省」的自我創造,這種自我創造就是「境界」。

李蓮花創造了自己的境界, 高高者天、皎皎者心,俯仰但求不愧,千古自有定評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代李白的【山中問答 / 山中答俗人問】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句詩讓我淚目。

李蓮花遠去了,但我想他只是去了另一個境界,那是眾人見不到的神仙之地。

參考書籍:

【情感與啟蒙——20世紀中國美學精神】朱存明

【第二做山】【美】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