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佘詩曼主演的【新聞女王】會讓沒落的「港劇」稍微回春嗎?

2023-11-21影視

看了幾集,說說感想。

首先先說結論:

港劇很難回春,而且新聞女王這個水平的電視劇也不足以支撐任何劇種回春。

但另一方面,香港的劇作技巧,將會持續不斷的影響內地劇集,甚至海外華人主導劇集的發展。兩者並不矛盾。

當然,我還是強調一下,其實「新聞女王」完全不能代表「港劇」。

比如「上海灘」、「大地恩情」、「大時代」,這些優秀的港劇其實跟它都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它最多能代表「港式職場劇」。

首先大家可以想一個問題,為什麽香港做了很多職場劇,但香港電影裏,賣座的片子很少有以「職場鬥法」為題材的作品呢?

我印象裏香港職場鬥法片,最有名且最賣座的應該就是「最佳損友」。

屬於屌絲爽文+追女仔愛情片的套皮,本質上也不是在告訴你如何在職場生存,而是借著職場這個大舞台給觀眾「財色兼收」的樸素爽點滿足,男主角劉德華其實一開始已經是公司的繼承人之一,在那跟你玩微服私訪呢。

為什麽職場劇很難拍,很容易被解構?

因為打工人太脆弱了,你用他當主角,就要面臨所有人的審視,因為大家都是打工人。

一提到職場,大部份人根本想不到「自我實作」,而是「掙錢糊口」。香港人在這方面還要再加個plus,比大陸還卷。

像新聞女王這種劇,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上價值,弄得一個單位像是紫禁城一樣,進來就得勾心鬥角,出去就得餓死。

有人可能說了,難道現實裏不是這樣嗎?

現實裏的確是這樣,但沒有人會把自己為了一個月萬八的薪金所做的逢迎,當成自己是博弈高手、宮鬥天王,到處去吹。逢人揭穿你耍點兒小心眼,你還得死乞白賴的捂著呢。

為啥?因為丟人。

雖然每個人都是為了這點逼錢勾心鬥角,但大部份人還是有廉恥的,不願意承認自己真的這麽low。所以寧可說自己是單純的在出賣體力腦力,賺點辛苦錢。

但tvb的職場劇就沒有這個顧忌,或者說它用類似於「武俠劇」、「宮鬥劇」這種華語文化語境下常見的升級套路,去套皮到一個普通的工作單位。

所以你會看見這個單位裏有女魔頭(如佘詩曼那個角色),有皇太後(方太),有君子劍(馬國明),大家各出奇招,鬥的昏天黑地,但其實大部份時候都是爭一下這期新聞用誰的稿。

威脅手段則是「領導你不答應我就不給你好好播」,趕上郭德綱嘴裏那些在正大綜藝說相聲的了。

這種反差感讓我想起了袁闊成先生講過的一個小故事,說自己六七十年代說「紅色評書」,結果以前那些觀眾都流失了。

為啥呢?

因為以前的書裏,扣子都是 「要知XXX性命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而現在的扣子變成了 「要知道XXX有沒有把化肥順利運回村裏,下回書再說!」

大哥,誰會關心這件事呢?你讓農民自己聽,人家也不愛聽啊。因為一袋化肥能不能運回村兒裏,本身就不構成吸引人的懸念吧。

而tvb的職場劇其實是以快節奏跟快餐bgm及流水線演員給你高強度攻情緒,以至於你看的時候也許會被吸引。

但只要多一個心眼兒,馬上會認為整個主題跟角色的反差無比荒誕:

一群臭要飯的天天在活用丐版資治通鑒,還非得打扮得無比新潮時髦,一嘴都是專業詞匯(還得是英語),不知道的以為是中科院在研究原子彈呢。

這就是tvb職場劇的普遍現狀。

我印象裏「沖上雲霄2」就給我這種感覺。當時我是為了吳鎮宇去看的,可是看了幾集也是忍不了了。

因為張智霖那個角色太煩人了,也是一股精英範兒。身邊的同事們還為了顯得這人極為牛逼,做出無比誇張的害怕表情跟臣服態度,給這位爺起名酷魔。

如果只是看他同事們對他的敬畏,我幾乎以為這是哪個黑社會社團老大,一言不合就能殺人全家。

但後來發現就是個開飛機的,雖說是個好職業,似乎也沒有什麽能讓人怕到這個程度的能力。難道他敢中途墜機自己跳傘跑?

我絲毫不懷疑讓香港人拍美團騎手,裏面接單最多的那個也能被當成「團長」、「團霸」、「team king」什麽的,好像沒他送餐,全香港人都得餓死。

所以tvb拍的最好的職場劇一般是哪兩類?就是醫療類跟警察題材。

因為這倆職業容易出人命,有懸念感。還能上一點稍微說得通的價值。比如一個人就愛伸張正義,就愛救死扶傷,雖然高尚的有點脫離普通人,但也能說得通。

但新聞算什麽信仰?你不還是為了那一個月那點兒薪金?那你牛逼啥呢?

其實學tvb這類職場劇最好的內地導演是郭敬明。

他的小時代在節奏跟職場處理上,都是完全亦步亦趨的模仿tvb,再加上點四川小鎮青年剛到上海,積極假扮當地人的暴發戶式諂媚。

這其實也跟香港中產階級喜歡模仿英國人的傳統習俗有些類似,都是以皈依者狂熱的形式盡可能的cosplay他心目中的「上流階級」。

但內核還是中國古典的,實習新人是秀女,老員工是太監跟嬤嬤,主管領導是攝政王,老板是皇帝,拿自己的錢跟員工在那下大棋。

我想tvb電視劇最好的地方還是在於節奏跟演員,因為工種很熟練。至今每年仍有一些劇集是我眼前一亮的,也有些演員不錯,比如周嘉洛我就很看好。

但它狹小的主題很難帶動現在的風尚,因為它的優勢不是不可復制的。

其實「狂飆」就是把tvb警匪劇裏最好的東西全給學來了,而且執行導演也是香港的。那種底層求生,步步為營的快節奏爽感,還就是港劇風格能拍出味道來,這個你不佩服不行。

但「新聞女王」這種,在我覺得屬於港劇裏比較標準的糟粕。你當然可以說它比現在很多內地的鮮肉電視劇好,因為那些我連看都不看,這個起碼還看一些。可是比這種東西好,似乎也不能構成「引領潮流」的條件,你跟瘸子跑步贏了,跟你是奧運會冠軍有一毛錢聯系嗎?

或者可以這麽說,香港人對於金錢的價值觀是畸形的,畸形程度應該僅次於新上海人。以至於它拍這種電視劇總是會又小氣又愛裝。

小氣是因為本身就小氣。愛裝是畢竟搞的是爽劇,你不裝不行。

所以經常會看到一群破打工的在那模仿紙牌屋的博弈橋段,讓人煩不勝煩。

它只適合找不著工作的、沒見過錢的、自卑的人看,看個樂呵,覺得「哇塞這就是我的人生目標啊,好酷哦」。

但內地雖然傻子很多,可傻子都被抖音小影片困住了,看它這玩意兒有點過於燒腦。

而能看懂的,已經跟三十年前的情況完全不同,都多少見過點兒錢了,雖然也有一部份,但跟當年全民都是臭要飯的盛況沒法比了。所以它越來越糊。

我是猴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