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分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裏的人物?

2019-02-08影視

(2019年1月28日,第九次更新配角顧廷煜部份)

這本書我看了沒個十來遍,也得有七八遍了。對人物和劇情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人不認同,歡迎討論,不要人身攻擊。

再次重申,以下都是我自己的看法。

還有,本文全部份析的是書中劇情,請大家跟電視劇分開來看。

重復三遍。有劇透有劇透有劇透。介意者慎入。

附上目錄

以下是正文:

一、主基調

這是一部表面看起來煊煊赫赫、喜慶圓滿,但紙下全是隱忍無奈的悲劇小說。

為何?

表面上看,女主盛明蘭跟男主顧二相愛相守,結局幸福美滿。盛家蒸蒸日上,番外描述,更是出了閣老,煊赫一時。而其余配角,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都各有自己的結果。

但內裏。

明蘭一個現代的靈魂穿到古代一個小庶女身上,為了保命,不敢愛不敢恨,冷靜自持。她太清醒,所以活得很累很無奈。

她對齊衡有好感,但不敢邁前一步。

她接受賀弘文,不過是因為覺得他能帶給自己平淡而安寧的一生。

她初初嫁給顧二,給自己的定位是給人家打工,把顧二當老板看待。希望自己努力把妻子這個角色做好,以換取顧二對她的愛護和支持。

明蘭作為一個接受現代教育的人,卻活得謹小慎微,除了盛老太太,不敢對任何人抱有期待,失望之後也只能安慰自己,不敢主動去愛去恨。

想想這是多麽可悲的一件事啊!

二、主要人物及人物關系

  1. 明蘭和顧二的關系

明蘭的性格和處世,書裏,顧二也有所覺。明蘭雖然作為侯府女主人,管理府邸,照顧庶女,體貼丈夫,盡職盡責。但她對顧二的感情,少見沖動,少見愛人之間才會有的嫉妒與在乎。顧二一直想要明蘭的真心,但他付出諸多努力,卻總覺得跟他想要的明蘭的感情,隔了一層。

直到康王氏毒害盛老太太一事爆發。

小說在處理完此事件之後,顧二和明蘭有一番談話。

顧二問明蘭,「看你平素老實溫吞的樣兒,還真沒想會這般豁出去,就跟變了個人似的。」

明蘭怎麽答的?

她細說了盛老太太為她做過的事情。為了維護她,盛老太太那麽理智清明的人,卻做了很多對自己根本沒有好處的事情,以致招來大禍。

她又說到跟顧二的心結,「於曼娘的處置,平心而論,侯爺做的恰當,既絕了外頭人的閑話,不叫那有心人借機生事,又不使我為難。便是我事後反復思量,也沒有比這更妥當的安排了。可是,你知道麽,心裏真惦著一個人,就會急中出錯,所謂關心則亂。像祖母那樣……」

最後,明蘭嘆,「我們會白頭偕老,一生互敬互愛。我一定做個好妻子,好母親……就這樣好好過罷。」

明蘭對顧二,有過期待,然而,還是失望。

至此顧二才曉得,明蘭不是沒有真心,但她要的,是真心換真心。想得到明蘭頂頂真的心,就只能拿頂頂真的心來換。

一個現代女人的真心,與一個古代男人的真心,本就不是同個重量。

顧二起初給明蘭的是古代男人的真心,所以明蘭也只能回報他古代女人的真心罷了。

2. 明蘭和齊衡

哎,寫這兩個人,我真的想長嘆一聲。

前面的答案裏有答主認為,明蘭對齊衡沒有感情。我卻覺得恰恰相反。

明蘭對齊衡的感情,關大沒有明寫,但後記裏寫道「這個故事,起始於一位盛六姑娘,也結束於一位盛六姑娘,最後她們都很幸福。起始於一位齊姓少年掀簾而入的一個下午,也結束於這個少年的過世,他最後是否幸福,誰也不知道。」

齊衡甫出場在全書第二十二章,關大認為他出場的那個下午,這個故事才正式開始。也就是說,前面的二十一章,不過都是鋪墊。

這樣一位人物,你告訴我,女主盛明蘭對他沒有感情,我是萬萬不信的。

事實上,明蘭清楚的知道自己對齊衡有好感,所以她才一而再,再而三的疏遠他。

無望的感情,在最開始就應該遠離。這才符合明蘭這個人物所做的選擇。

但凡他們兩個有可能在一起,明蘭都不會刻意的去疏遠齊衡。

所以,明蘭之於齊衡, 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

詳述之前,我們先來捋一下明蘭、顧二和齊衡三個人的年齡。(全憑回憶,可能有出入)

明蘭及笄之時,還在與賀家來往,隔年三月,嫁給了顧二。嫁人時應該十六歲。

我記得書裏說顧二比明蘭大十歲,結婚時就是二十六歲。明蘭婚後第一次見顧二跟曼娘的長女蓉娘,蓉娘八歲。也就是說,顧二跟曼娘生下蓉娘之時十八歲。

顧廷燁十八歲時,跟曼娘牽扯不清,後來氣死老侯爺,離家闖蕩。這些應該都是他二十歲左右的事情。

再來看齊衡。

齊衡的年齡沒有明寫,只寫了比盛家大哥盛長柏小了一歲。盛長柏在出場之時明蘭剛穿過來,還不清楚情況,猜測他小學畢業前後,也就是十一二歲。推測齊衡應該比明蘭大五六歲,他倆初見的時候,齊衡大概也就十六七歲的樣子。

敘完年齡,我只問兩個問題。

一個,顧廷燁如果是他十八歲養著外室的時候,對明蘭有了好感,他們兩個能在一起嗎?顧二有能力娶到明蘭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

第二個,如果齊衡在他能夠獨立自主,功成名就的二十六歲,遇見了花樣年華的明蘭,假設男未婚女未嫁,齊衡有沒有能力娶到明蘭?他倆會不會錯過?

所以,是時間錯了,不是人錯了。

3. 綜合分析明蘭、顧二、齊衡三人的關系

之前有個答主認為,明蘭穿過去二十多,怎麽會喜歡十幾歲的齊衡呢?說她想到齊衡,總是考慮的非常冷靜,分析來分析去,太理智了,不是有感情的態度。

這是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年齡大的女性不會喜歡比自己小的男性。

至於明蘭的太理性權衡利弊得失,在顧二使計求娶明蘭之前,明蘭連兩個人的關系都沒有想過,是因為她壓根就沒有考慮過顧廷燁。

分析一下婚前的三段感情。

對於齊衡,明蘭在齊衡稍微露出喜歡她的征兆之時,就已經把所有可能後果分析的很清楚了,她覺得兩個人沒結果,所以直接疏遠。

對於賀弘文,明蘭才是付出最多心思的,因為明蘭以為他們兩個最有可能有結果。

對於顧二,明蘭壓根想都沒想過,更別提分析了。

所以要說在婚前明蘭喜歡誰,我看來看去,只能覺得明蘭對齊衡有動心,但是對賀弘文付出最多。

總的來說,盛明蘭是在婚後被顧廷燁打動的,慢慢對他有了很深的感情。

但我總覺得,如果齊衡在他成熟的年齡真的娶了明蘭,做的不見得比顧二差,他們兩個也一定會很幸福。

所以顧二比齊衡幸運的,只在於他在對的年歲遇見了明蘭,並且最終跟她在一起了。如此罷了。

三、配角人物

不知不覺寫了很多,但其實整部小說裏我最喜歡的人物,不是顧二也不是齊衡,而是盛明蘭的大哥盛長柏。

  1. 盛長柏

(12月24日,第二次更新)

從整部小說看,盛家大哥真的不知道排到男幾號了,但是這個人物從一出場的沒印象,越來越成為我最欣賞的角色,個人覺得,跟作者關心則亂塑造他的方式離不開。

關大寫這部小說,很有意思,很多想法和觀點,沒有明著寫,但透過了相似人物的不同選擇,導致了不同結果,從很多角度進行了對比描寫。比如顧二原配余氏兩姐妹嫣然和嫣紅的不同命運,還有後期沈張氏、顧廷燁的妹妹顧婷燦等幾人婚後的對比,以及盛家、康家幾個姐妹的對比,算是勉強揭示了「性格決定命運」這一主題。

對於盛長柏來說,他形象的塑造,正面描寫少得可憐,大多也都是透過對比完成的。

我們來看一下書中給人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次對比。

  • 首先是盛長柏與盛長楓。
  • 書中,明蘭從盛老太太房中搬出來,自己開了院。林姨娘趁機將盛長楓身邊的丫鬟安插進了明蘭的小院暮蒼齋。

    這裏,透過對比長柏和長楓身邊的丫鬟,對這兩人有了側面的描寫。

    先看長楓的丫鬟,可兒和媚兒,「一個嬌俏,一個冷艷,窈窕嫵媚,風致宛然」。媚兒打壞了明蘭的東西,倒冷傲不馴,可兒就整天傷春悲秋,做一副纏綿嬌弱的姿態。而長楓對著她們,就是魂不守舍,「執手相看淚眼」,堪堪一副多情種子的模樣。

    再看長柏。他給丫鬟取名羊毫、狼毫、紫毫……王氏送來的最漂亮的女孩,起名為「鼠須」。

    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真的笑到不行,第一次覺得盛家大哥真是個妙人兒。

    而這些丫鬟進進出出毫無聲響,可見,是極有規矩的。

    書中又說,王氏本想給長柏挑一些標致溫柔的,但長柏道才貌出眾的女子大都眼高心高,容易惹事端,鬧得他讀書不得安靜,堅決不要。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出,長柏此人,第一心正,第二誌存高遠,是個很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物。

    在此之前,作者對盛長柏的描寫,大多是「寡言穩重、行止端方、少年老成」一類的詞語,而提起長柏長楓,均是知學上進、品貌皆良。

    丫鬟這段,算是第一次明確的對兩人進行了區分對比。

    然後,是長柏和長楓兩人對待婚姻和妻子的對比。

    長柏對自己家裏各個親人的性情摸得非常透,知道他的母親王氏一定會刁難海氏,也知道長輩們之間的微妙博弈。所以娶了海氏之後,便給她支招讓她刻意恭敬孝順王氏,以反顯王氏對盛老太太的不孝,透過海氏管家對盛長棟等幾個弟妹的寬容和愛護,反顯王氏對非嫡出子女的不賢,迫使王氏不得不收斂自己。這可比他直接去王氏面前要求王氏不要為難自己媳婦有效多了,要知道在古代,如果男子在父母面前太過維護自己的妻子,是非常容易落下一個不孝的罪名。而遇見王氏這樣的糊塗娘,直接維護還會讓自己妻子的境遇更加不好過。

    這就是長柏的智慧,他雖然少言寡語,但是通透敏慧,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把握,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都了解的非常透徹。

    同時,他將自己院裏的事務都托付給海氏,從不過問,包括自己的通房丫鬟等等,在一開始,就給了海氏信心,即,這個男人,是很值得托付與信任的。

    對於海氏來說,她的夫君,是一個拙言敏行,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再看長楓和他的嫡妻柳氏。

    新婚初始,長楓看不上柳氏的古板嚴肅,主要還是覺得柳氏長的太平庸。柳氏也覺得丈夫輕浮不正經,長楓婚後第五日就去了通房屋裏,柳氏也不在意。

    然後,柳氏又捏住了長楓的花銷銀子,同時,長輩對長楓多處打壓,考問他的功課,發落他的通房,弄得盛長楓淒楚惶恐。此時,柳氏反過來寬慰安撫他,先抑後揚,也算成就了一段不錯的婚姻。

    可見盛長楓此人,性情軟弱,沒有主見,又多情溫柔,好被拿捏。

    誰優誰劣,一目了然。

    最後,是長柏與長楓對待父母親人的對比。

    這一段書裏描寫頗多,盛長楓沒有主見,耳根子軟。成親前聽著林姨娘和墨蘭的,成親後便聽著柳氏的,幾乎沒什麽自己的想法。長柏大哥從小便很有自己的見地,從逆著王氏的意思挑選丫鬟的事上就可看出。此地不再詳述。

  • 再來看,盛長柏與他的父親盛紘的對比
  • 這兩個人的形象和對比,深挖一下,其實就能看出古代一宗之主和真正的棟梁之臣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12月27日,第三次更新)

    「盛長柏此人乃是整個盛府的異類,生性沈默寡言,行止端方嚴謹,少年老成,不論讀書做事,都自覺老練,和健談開朗八面玲瓏的盛紘截然相反」,這是盛長柏和盛老爹的第一次對比,表面上看來是一冷一熱的兩個形象。

    先來看盛紘。

    盛老爹這個人物其實是很值得單開一章分析一下的,因為很有意思。忘記所有那些他做的事和他內心的想法,只談論我腦海中的印象,他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

    初初是覺得有點矛盾可笑的。

    你說他忠孝仁義、一腔正氣?那太擡舉盛老爹了。

    但若說他虛偽狡詐、男盜女娼?又覺得也沒有那麽壞。

    你說他洞見底蘊、分析局勢一針見血?他沒這個能力。

    但若說他見小闇大、糊塗拎不清?又覺得不是那麽昏聵的人。

    他看上去感念老太太養育教導之恩,對她尊崇有加。但先是縱容正妻王氏不孝嫡母,又與老太太身邊的林氏勾搭成奸,致使老太太心灰意冷,孤寂度日。

    他看上去寵妾滅妻間接導致衛姨娘喪命,但當盛老太太指出他過分寵愛林姨娘會對名聲造成影響時,他又看似公正得立刻處置了相關人等。

    他看上去被林姨娘哄得暈頭轉向,但在林姨娘提出想撮合齊衡和墨蘭之時,他大怒著罵林姨娘癡心妄想。

    他看上去偏寵墨蘭,幾個孩子之中為她打算最多,但在這個女兒做出使她和家族蒙羞的事情之後,立馬失望厭棄。

    在書的前半部,盛老爹的表現,關大有一段總結,我覺得非常到位。

    「盛紘不是韓劇裏那種的紙老虎父親,吼的青筋暴起聲嘶力竭,但最後總會原諒沒良心的女兒,他是典型的古代封建士大夫, 講的是道德文章,想的是仕途經濟 ,雖待孩子們比一本正經的老學究寬些,但依舊是遵從君臣父子的宗族禮規矩,他在家裏擁有絕對的權威。」

    對於盛老爹來說,最緊要的,是家族利益。他想讓盛家成為像海家那樣的百年書香世家,所以在他心中,家族利益高於一切,這裏麪包括家族的傳承、名聲等等。

    這麽一看,似乎盛紘是個很負責任的大家長形象。

    這裏插一個題外話。答主有個朋友,看【知否】到後半部份,明蘭基本滅了所有隱患,一心在家安閑度日時,朋友覺得書裏養娃日常很沒有意思,想棄書。我堅持讓她看下去,尤其是看到最後一個高潮。

    因為答主覺得最後一個高潮,也就是盛老太太被毒害這一段,簡直是整本小說最精彩的段落。眾人的表現和他們之間的博弈,都值得品一品。還有明蘭孤註一擲的爆發,以及她對顧二的「雖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的訴說,都讓我感受到了前面明蘭的壓抑和可憐。

    如果說在此之前,盛老爹還是一個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的古代士大夫、大家長形象。那麽在此之後,他在我心中就徹底淪為一個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

    看下原文怎麽寫。

    明蘭發現盛老太太生病一事有蹊蹺,怕人通風報信,讓人圍了盛府。盛紘第一反應是,「這要是傳了出去,以後我們家如何在外頭立足……」——嗯,家族名聲。

    後明蘭告知盛紘有人下毒,並懷疑大娘子王氏,王氏抵賴,明蘭要求多叫幾位太醫來看。盛紘又道,「此乃家醜。昨夜你發問林太醫,已是太過魯莽,倘若傳出風聲去,咱家還有何臉面可言。這會兒,豈可再叫其他人知道!」——嗯,還是家族名聲。

    王氏仗著娘家之勢抵賴,「盛紘想到王家如今就在近側,頓時啞了嗓子」。不僅如此,還在明蘭要報官之時,大發雷霆,給了明蘭一耳光。

    當盛紘知道自己的小女兒為了盛老太太,想要大娘子的姐姐康姨媽的命,他不解道,「你生母早逝,墨蘭要劃破你的臉,親事一波三折,許許多多不容易,你是多麽顧全大局,從不計較什麽。為何如今……」

    他不明白。因為在他心中,養育教導他成人的盛老太太不算什麽,所以他不能理解在明蘭心中,老太太的重量。——如此薄情。

    再然後,明蘭施計扣留康姨媽,引得大娘子和康姨媽的娘王老太太上門要人。明蘭當面揭露康王氏如何謀害盛老太太,人證物證俱全。盛紘的表現,書裏也有一段話分析。「對著自己兒女,他先想如何把事捂住了;可事情一旦擴散到姻親家,他就非做出一個氣憤孝子的模樣不可;倘若是對著外人,他還得更激憤悲痛,捶胸嚎啕才好。」——哼哼,虛偽至極。

    康姨媽大罵盛明蘭和盛紘,說他們父女倆「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全都「決計不肯」放過她的。此時,盛紘有一段心理描寫。「這回真是冤枉他了,他實是誠心唱白臉的,可惜情勢所迫,這種情形下如何仔細分說。」——面對殺母之仇,他內心卻是想放康姨媽一馬,原因為何?

    再往後,王老太太打算挾恩圖報,說她過往如何欣賞愛護盛紘,如何處處幫扶,說得盛紘「愈發傷感」,兩人「泣不成聲」,差點放過康姨媽。

    結合上一問,若論情,王老太太對他有恩,盛老太太待盛紘更是恩深似海;若論理,康姨媽跑到別人家中下毒害人長輩,天理不容。可盛紘內心卻偏向王家,甚至到了此時還想著放康姨媽一馬,到底是為什麽?

    哎,人之心思,如大霧彌漫的森林,從來也不能一目分明。

    盛老太太對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庶子,含辛茹苦,悉心教導,但如今,已是無用之人,不能給盛紘自己和家族再帶來什麽了。但王家,此刻正是如日中天,還在近側,卻是明眼可見的助力。況且,老太太被毒害,已是既成事實,就算殺了康姨媽,又能怎樣呢?於事無補。

    大概這就是盛紘內心的真實想法吧。

    因為明蘭看得如此透徹,所以她才對自己的父親一再相逼。

    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君子修身境界,有一個詞叫「正心慎獨」,意思是既要保持中正平糊的心來處事做人,又要謹慎面對獨自一人之時內心的誘惑。

    說簡單一點,就是要做一個好人,更要做一個道德高尚、表裏如一的好人。

    所以盛紘其人,不過偽君子罷了。

    (12月28日,第四次更新)

    古代傳世家訓,無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盛紘誌願不小,希望盛家成為詩禮世家,但其自身,修身無法做到「慎獨」,只是一個偽君子;齊家更不用說,盛老太太沒出手之前,寵妾滅妻,家裏烏七八糟,甚至鬧出人命。最基本的修身齊家都做不到,他那樣自私的人,更不用指望治國平天下了。所以,盛紘作為古代一家之長,其實是非常失敗的。如果不是他養了盛長柏這個好兒子,盛家何談崛起?

    今天來說盛長柏。

    前面盛老爹寫了很多,當然一是為了下面跟長柏大哥進行對比,還有一點就是想說明,有個這樣的爹,盛長柏童年時期其實過得不太幸福。

    書裏明著寫了盛明蘭面對這個亂七八糟的家庭的無奈和隱忍,步步小心步步謹慎,但大家想一下,對於盛長柏來說,母親性硬而勢弱,兼沒什麽格局智慧,父親滿嘴仁義道德,其實只見家族名聲和自身利益,旁邊還有一個貌柔心毒、口蜜腹劍的林姨娘虎視眈眈。如果他像盛長楓一樣性格軟弱,他們正房的幾個人,還不被人吞吃幹凈了?

    所以盛長柏在最開始就是以盛家繼承人為目標來要求自己的,這樣他在盛紘面前,才有價值,正房的地位,才不會動搖。

    如果一開始,盛長柏跟盛長楓的性子換一換,想必盛府會是另一番光景了。

    哎,寫到這裏,長柏哥哥反而不想寫了,他的好,三言兩語又怎能說清呢?總之,他那個混賬老爹是萬萬及不上的。盛家,起於盛老太太,盛於長柏大哥,盛紘夾在其間,無非用嘴上的仁義道德麻痹了自己罷了。他的誌得意滿充滿了諷刺意味。

    電視劇還沒看,但是聽很多小朋友講劇裏長柏大哥的角色多有改動,沒有小說裏的神韻,答主有一些傷心,這個角色在我心中,實不亞於顧二和齊衡。我在這裏把他寫的天上有地下無,大部份觀眾,還是只會記得劇中的那個形象罷了。

    略有意興闌珊,不再贅述。

    2. 墨蘭

    (2019年1月7日,第七次更新)

    墨蘭這個角色,問題下有別的答主已經分析過了,寫的很精彩,對她個人性格行事的分析,我就不再寫了。

    今天主要借著墨蘭和明蘭的對比,來聊一聊「精致利己主義」。

    先投擲我的觀點, 墨蘭是利己主義者,明蘭是明哲保身,這兩個人都不是「精致利己主義」。

    首先我們先看下什麽是精致利己主義,什麽是明哲保身。(利己主義的討論,涉及到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等範疇了,比較復雜,我盡量套入小說的範圍內去寫,便於理解)

    精致利己主義,是「精致」+「利己主義」,其特點是高智商、手段高明、具有隱藏性,其核心還是「利己主義」。即在利己過程中,透過利用高明的手段、表演,以及社會規則等等,使他們做的事情更合情、合理、合法和無可挑剔。

    明哲保身,則是比喻因怕連累自己而回避鬥爭的處世態度。

    開宗明義之後,可知, 明哲保身是比較被動的,是「回避鬥爭」的態度,而利己主義是追逐個人名利為主要目的的,相較「明哲保身」更主動一些,側重於主動去攫取個人利益。

    墨蘭在書中不管是刻意結交高門貴女,還是在「扔泥巴」事件中想去外男面前露個臉,不管是在永昌侯府的梁夫人面前討好賣乖,還是設計好了用名聲威逼盛老太太替她去永昌侯府提親,她都在主動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她可以不要臉面、不要家族名聲、不要父母兄弟。你說她的手段多高明,談不上,但是不是「利己主義」,一目了然。

    反觀明蘭,她外在表現一直都是隱藏的、小心翼翼的、隨遇而安的,同時回避鬥爭。不管是前期不願意參與如蘭墨蘭的戰爭,還是推波助瀾處置掉王氏跟林姨娘塞到她院子裏的丫鬟,不管是後期她與小秦氏鬥法,還是與曼娘的幾次會面,明蘭大多時候都是被動的參與到鬥爭裏,雖然智商高手段高,別人來找麻煩都能提前做好準備或者一一化解,但她不愛主動生事。

    我印象裏,書中有三處比較大的事件,是明蘭主動參與或者挑起了鬥爭。

    一是賀弘文跟曹表妹在花園裏牽扯不清,明蘭出現剖白自己並警告賀弘文。這件事她很大膽,如果被人捅出去名聲就沒了,但那個時候是她跟賀弘文議親的關鍵時刻,曹表妹橫插一杠子,明蘭豁出去主動了一回,目的是為了抓住盛老太太給她安排的這門姻緣。

    有人會說,這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

    那麽第二件,是在此之前,明蘭幫余嫣然出頭,對付上門吵鬧的曼娘。這一件雖然後來明蘭跟盛老太太分析來分析去說風險很小,畢竟還是有風險的,按著明蘭一貫明哲保身的態度,為何非要踩這趟渾水呢?盛老太太說她是「物傷其類」,害怕自己也有一日,要落到余嫣然的境地。

    為朋友出頭,這不算為個人利益了吧。若有人還會覺得,獨木難支,明蘭需要人幫襯她,所以為朋友出頭也算是為了自己。

    那第三件,盛老太太被毒害一事裏,明蘭兵圍盛府,脅迫生父嫡母,要求處死康姨媽。她為了什麽?就像我前面分析的,那個時候盛老太太年事已高,不能再給她提供庇佑,也沒有什麽資源能給她了。相反,明蘭的父親正當盛年,王氏的嫡子長柏前途似錦,明蘭為何要為了一個沒什麽用的老太婆,得罪還能帶給她巨大利益的一眾人呢?

    有人說老太太養她一場,如果她不為老太太出頭,被別人知道了影響她的名聲。

    那明蘭就應該在眾人都以為老太太只是病倒了的時候,假裝不知道其實是被毒害的。她就盡心盡力的在老太太床前侍疾,裝出一副哀毀擔憂的模樣來,最後名聲也有了,也不用跟盛老爹王夫人鬧翻了,老太太被毒害這個事兒當下那個時候也爆發不出來。多好的選擇啊!

    可是明蘭不僅鬧了出來,還鬧得如此之大,她就是為了老太太對她的養育之情啊。

    其實在小說前期,明蘭跟墨蘭有一些小口角,也是對方辱及盛老太太,她才會頂回去,大多時候,她就笑笑過去或者當不知道了。

    看到沒,整部書中,明蘭大多時候都是不願意去招惹是非的,即有為了好好活下去不得不這樣的原因,也有她自己性格豁達通透、隨遇而安的原因。主動的時候,也大多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明蘭其人,說她明哲保身,我認同,說她是利己主義,我是不認同的。不能因為她處理紛爭的手段高明,且往往事兒辦的又好又有名聲,就說她是「精致利己主義」。

    墨蘭不符合「精致」的標準,她又蠢又短視。

    明蘭不符合「利己主義」的標準,她只是明哲保身。

    所以我說,她們兩個都不是「精致利己主義」。

    如果是墨蘭,有了明蘭的手段和智商,倒是可以這麽批判上一番。

    3. 顧廷煜

    (2019年1月28日,第九次更新)

    最近看劇看到顧廷煜去世的部份,頗多感慨,【知否】這部劇,為了服務男女主,對書裏的配角多有改動,但是顧大朗這個人物是比較還原原著的。今天就寫一下這個人物。可能會有書與劇的對比和參照。

    為了寫這一段,我又去把書裏關於顧廷煜的部份翻了一遍,發現關心則亂塑造這個人物是非常厲害的,因為整部書顧大朗正式出場的次數,差不多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明蘭新婦入門,拜見長輩,跟著顧廷燁在顧廷煜的病房裏見了一面。

    這一次出場描寫不多,只說顧廷煜長相秀美精致,少有人及,只有齊衡的相貌能與之一比。

    然而劇裏的演員選的真是一言難盡啊。

    第二次,是顧家四房五房因攀附逆王,家裏小輩被抓,小秦氏的兒子顧三郎也被牽連,進了大牢,顧廷燁多方推諉,不願搭救。此時,顧廷煜召集幾房族老,以及顧廷燁和明蘭,「開了一次會」。

    這次請顧廷燁「過府一敘」,表面上看,顧廷煜是為了幾房被抓進牢裏的兄弟,向顧廷燁求情,請他出手。但深層次的原因卻不止為此。

    而且顧廷煜不愧為顧二郎認證的智計雙全,同誌們,我仔細分析了顧廷煜勸說顧廷燁的思路,簡直稱得上嘆服了。

    顧廷燁最開始各種推脫,顧大朗一針見血的指出,顧二雖有各種難處,還需要付出偌大代價,但若是一意想把顧家拉出來,是完全可以辦到的。

    但,顧二憑什麽?他對侯府眾人,怨恨交雜,他憑什麽為了這幫人,付出那偌大的代價?

    那麽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 顧二的不平。

    顧二的不平來自於何處?

    來自於一件被人刻意掩埋的陳年舊事。

    在這裏,我想跳出來,寫一寫那件陳年舊事對顧大朗和顧二郎造成的影響。

    侯府換妻一事中,很多讀者隨著顧廷燁和明蘭的角度,大多為白氏不平,但其實,不管大秦氏早年所作所為如何,是否堪為侯府主母,在侯府換妻一事中,大秦氏跟白氏一樣,都是受害者。

    因為換妻一事,對整個侯府都有好處,但卻與大秦氏的根本利益相違背,她在此事中,身消命隕,不論老侯爺後來對她多麽懷念,其實在這件事上都是虧欠的。

    大秦氏和白氏兩人,都是對方身亡的誘因。所謂誘因,既並不是導致結果的直接原因,但缺了這個誘因,很多事都不會發生。

    所以,不管有沒有人在顧廷煜面前說白氏的壞話, 顧廷煜和顧廷燁兩人,天生的立場相對,是個不死不休的局面。

    我曾想過,顧老侯爺應該怎麽做,才能化解這兩兄弟之間宿命般的仇恨,只能想到兩個辦法:一是徹底的隱瞞這件往事,所有人都不能提,就當大秦氏是自己身子弱病死的;二是在顧廷煜和顧廷燁稍微懂點事的年紀,就把當年的事一五一十的全盤告訴給他們,並且對顧大朗說,白氏是沒有錯的,她什麽都不知道,對顧二說,他對白氏多有虧欠,希望能夠彌補給顧二。

    顧老侯爺選的第一個辦法,但是他治府不嚴,又對四房五房等親戚多有放縱,導致此事根本沒有被瞞住,還以扭曲的方式傳到了顧大朗的耳朵裏,又因為他不讓此事在明面上暴露,顧大朗只能了解個似是而非,無法求證,那些不明不解,壓在心底,天長地久,漚成了一灘怨恨汙濁。他體弱多病,困於內宅,那一腔激憤無處發泄,就全沖著顧廷燁而去。

    顧大朗跟顧二郎一樣,都是受害者,但顧二郎正,他的激憤只沖著始作俑者而去,憑著那點子孤勇,與他的父親和整個侯府作對。顧大朗邪,所以從一個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回到前文,怎麽解決顧二郎的「不平」?

    首先是承認顧家對白氏和顧廷燁的虧欠。顧大朗頂著小秦氏和各房的壓力,將當年的很多事揭破,並將侯府托付給顧廷燁。

    但他們做的那些齷齪事,只會讓顧廷燁更憤怒。

    然後,顧廷煜將顧廷燁叫進了祠堂。

    這一段是我看書的過程中,為數不多被震住的段落。只覺得顧廷煜算無遺策,層層遞進,將顧廷燁逼進了死角,逼得我自己都覺得,以顧廷燁的為人,最後不得不按著顧廷煜的算計走下去。

    看書裏怎麽寫。

    顧廷煜先是向顧廷燁示弱,說自己自懂事起,就有人挑撥,後知道所有事情,曉得不該怪白氏與顧廷燁。

    然後以父親當年的兩難,讓顧二做選擇。還以情動人,說父親對顧二的教導和眷顧。

    至此,顧廷燁都沒有退縮。顧廷煜就祭出了大殺器。

    顧家的丹書鐵券和「開國輔運」。

    這一段勸說,顧廷煜分了兩個層次,先是點明了顧廷燁內心的打算,「父親就是為著侯府才娶了你生母,才生了你,你恨,你怨,是以你就是想眼看著寧遠侯府倒掉,叫奪爵毀券,該下獄的下獄,該流放的流放;把你積年的怨憤好好出上一出。待過個十年八載,而你慢慢積攢軍功,皇帝再賜你個爵位,那時候,你便算是為顧氏光宗耀祖了!那些虧待你的人不是死光了,就落魄潦倒了,你什麽仇都報了!」

    第二層就是告訴顧廷燁這個打算不行,這裏又分了兩個重點: 其一,「奪爵毀券」,就算又掙來的爵位,可再有「開國輔運」四個字? ——「這麽多年了,太祖時肅清了那麽多功臣,太宗即位時的‘九王之亂’,再後來幾宗謀逆,大興詔獄,乃至現在……多少開國功臣都被擄爵位了!你可知如今滿天下去算,還有幾個有爵之家持有這樣的丹書鐵券?」

    顧廷煜忽然激動起來,「我告訴你,只有八家!八家!其余的,什麽守正文臣,宣力功臣,在咱們家面前,都不值一提!咱們才是是真正一脈相承,不曾斷過的!連襄陽侯府也沒了這個,便是如今紅的發紫的沈家,又算得了什麽。」

    顧家一門榮耀,自開國以來,傳承從未斷過,顧廷燁的打算,要毀了顧家百年基業,他將成為顧家百年的罪人。

    這一段,我看書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激蕩的,它整體拔高了顧廷煜這個人,讓我第一次曉得, 這個人並不是只能在內宅之內耍心機弄手段,格局狹小之輩。他謀算人心,使一些陰謀詭計,不能像顧二一樣,堂堂正正的剛上去,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 顧廷燁自己也說,這位大哥,窺探人心、思慮縝密,若不是身體太差,一朝能得出仕朝堂,端是一位極厲害的高手。

    但是這一段不曉得因為什麽,劇裏並沒有保留,只是展現了第二個重點。

    其二,顧家兒郎幾輩子人用命換來的顧二在軍中順利掌權。顧廷燁想跟顧家做切割,談何容易?

    最後的總結——「當年事發之時,父親已官至左軍都尉,無論武皇帝還是為當時太子的先帝,都頗為器重;即便沒了爵位,他的前程總是有的。他最終拋舍下我娘,為的,就是這四個字。」

    開國輔運,開國輔運,這四個字,代表的是榮譽,是鮮血,是幾代好兒郎鮮活的生命。顧廷煜就差指著顧廷燁的鼻子問上那麽一句——

    父親為了這四個字,那樣的鶼鰈情深,都不得不舍棄了。你顧廷燁,憑什麽要讓這傳承斷了?要讓這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至此,大局已定。顧廷燁後面對他的諷刺,都不過是小打小鬧。

    他曉得顧二此人,再意難平,也是無法對顧家不管不顧了。

    最後的最後,有一個處理,書裏和劇裏也不相同。

    劇裏非常明確的點明了顧廷煜深層次的用意——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他將妻兒鄭重的托付給了顧二。

    書裏卻不是——「你倒不記掛妻女?只一味想著維護顧氏爵位。」顧廷燁譏諷道,「果然顧氏好子孫。」

    「你嫂子對你不錯,你不會為難她的。你不是這種人。」顧廷煜回答的幹脆,「弟妹進門這些日子,我瞧著也是寬厚的。」

    看上去非常輕描淡寫。

    個人認為,書裏的處理才是符合顧廷煜這個人物的方式。他只有淡化個人的需求,才能更顯得大義凜然。而且他算準了顧廷燁,自己不鄭重托付妻兒,顧廷燁也不會不管她們,自己鄭重托付了,顧廷燁反而有可能把憋悶的氣撒向她們。

    顧廷煜此人,算無遺策得可怕。顧廷燁說他要是身體健康,自己早渣都不剩了,我每次看到這一段,都深以為然。

    如果說顧廷煜第一次出場,關鍵詞是貌,第二次出場,關鍵詞是智,那麽他的第三次出場,關鍵詞就是——情。

    突然覺得我寫顧廷煜的篇幅,都快趕上長柏哥哥了……有點羞愧,其實真的是劇裏顧廷煜死那一段給我的感觸太大了,說句不怕笑的,當時真的淚流滿面來著……

    顧廷煜第三次出場,是在病床前給妻子邵氏交代遺言。

    他的所有謀算,其實說到底,都只是為了妻子和女兒罷了。哎,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沒有孩子的,朝朝夕夕,自己快樂就好。有了孩子之後,常常惶恐,怕她傷怕她痛,怕她因病困苦,怕她不能一生順遂一生幸福。

    顧廷燁前半生意難平,顧廷煜又何嘗不是?

    他恨顧二,有前情,也有嫉妒。鬥氣了一輩子,臨了臨了,一腔激憤也無處可去,為了妻兒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在祠堂勸顧二,最後說父親為「開國輔運」四個字犧牲了他的娘親,書裏說他內心一片寧靜。

    希望他是終於放下了吧。

    顧廷煜是個反派,他偏激邪惡,本是受害者,卻又成為加害者。他與顧二,就像是一體兩面,最終的結局也是讓人唏噓。

    不管看書還是看劇,我可以厭惡痛恨小秦氏和顧家四房五房那些無恥無賴之人,卻始終都對顧大朗心存惻隱。

    所以寫下這段文字,算是為他一嘆。

    四、小說的局限性

    (12月29日,第五次更新。寫這篇本來就是順手一答,沒想到看得人挺多,所以越寫越長,但是思路跳躍,不一定會完全按著提綱寫。之前想寫墨蘭,但是覺得寫墨蘭會涉及到很多人爭論的「三觀」,所以今天想先寫一寫【知否】這部小說的不足之處,墨蘭部份之後會補上。)

    【知否】這部小說,雖然答主非常喜歡,但其本質上還是一部網絡小說,有很多局限。雖然作者是沖著【紅樓夢】的形式寫的,但格局內容等等,都差之遠矣。書粉擡舉一下,說是網文中的小紅樓,聽一下得了,不要當真。

    若非要與名著相比,小說不足之處甚多,但答主最無法忍受的,主要在兩點。

    1. 爽文套路太嚴重。

    2. 書中的人物,都缺乏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善待之心。

    先來看第一點: 爽文套路太嚴重。

    答主前兩天看這個答案下另一個回答,覺得她用的一句話非常貼切,就是「主角的屁股坐哪兒,哪兒就光芒四濺」。哈哈哈哈,太形象了有木有。

    全書裏角色眾多,但是大概分一分,能夠形成三個陣營,一個是主角喜歡和支持的,一個是主角厭惡和仇恨的,一個是跟主角無關或者中立的。主角喜歡支持的,不管是盛家華蘭如蘭長柏長棟幾個兄妹,還是明蘭的丫鬟小桃等等,最後都過的還不錯。主角厭惡和仇恨的,都一定要做很多壞事,然後因為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比如林姨娘小秦氏曼娘顧婷燦縣主娘娘等,哪個人手裏沒幾條人命?

    如果到這裏還算堅持樸素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價值觀,那我特別不理解作者給齊衡繼室申氏安排的結局。她作為官宦之家的小姐,嫁給齊衡之後,只是在懷疑齊衡和明蘭之間關系的時候試探了明蘭一下,也沒有像齊衡原配那樣打殺過奴婢,也沒做過其他壞事。但作者給她安排了什麽結局?因為齊衡外放時想跟著他去任上,所以自己和兩個雙胞胎孩子都死於當地瘴氣,還要被後來的子孫去指責「都是因為她的任性」?

    我不明白,這是作者刻意安排來虐齊衡的,還是覺得申氏曾經試探過明蘭,所以把她歸到主角厭惡的那一類裏了?

    關大對申氏這個人的處理如此簡單粗暴,我只能歸結於這是爽文的套路了。一般爽文的套路,不就是輕視過主角的都要得報應嗎?

    只是申氏的報應,太過了,讓我很不舒服。

    也許是因為【知否】最開始就是當網文寫的,自然怎麽爽怎麽來,就算明蘭前期過的壓抑,也總能憑著自己的聰明讓欺負她的墨蘭等人吃點虧什麽的。所以這部小說,深度還是不夠,是個好故事,但不是一個足夠揭露階級現實的好故事。

    再來看第二點: 書中的人物,都缺乏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善待之心。

    單這一點,就註定這部小說跟那些經典名著有著天淵之別。

    【紅樓夢】中,曹公借著寶玉之口,表達了自己對那些水做骨肉的女兒們的贊美,不分地位高低。甚至對地位低下的丫頭們還更是憐惜同情。

    反觀【知否】,書中的丫頭,基本都面目模糊,只有對主子忠心的和背主刁奴兩類,對婚姻的追求,不是聽從主子的安排,就是想爬上男主人的床,而她們的下場不是在主子的安排下嫁給地位相當的小廝,就是被主子推出去頂缸陷害了。

    我印象中唯一有自己鮮明個性和追求的,是明蘭的大丫鬟若眉。

    若眉剛出場名叫「媚兒」,是長楓屋裏的丫鬟,因聽說少爺的丫頭將來會通房,所以裝出一副人憎狗厭的模樣。被王夫人打了一頓之後意識到盛長楓為人軟弱靠不住,為明蘭改名為「若眉」,代表跟過去一刀兩斷。

    若眉本身長得很好,又識文斷字,心高氣傲。而且她見事很明白,跟明蘭入了顧府之後,為了避嫌,躲顧廷燁遠遠地,基本不在他面前晃悠。又在教導另一個丫鬟碧絲的時候說,「咱們這位主子,要說難伺候,那是絕難伺候的,她心明眼亮,底下人萬難隱瞞;但要說好伺候,卻也好伺候,只消你真心待她,她必不會虧待了你。像丹橘小桃這樣全然忠心奉主的,夫人自然要為她們好好打算,像你和燕草這樣的,整日打自己的小心思,呵呵,碧絲姑娘您這麽有心眼,會得盤算,那夫人就讓你自己去盤算前程嘍。」

    這樣一個不願做小,而且很明白自己的主人明蘭不喜歡她們下人自作主張的俏丫鬟,卻選擇了嫁給一個年過半百、已有正室、長相「一臉褶子」的師爺公孫先生,做小妾。

    中間明蘭身邊的嬤嬤跟她分析嫁給公孫先生的好處,無非從身份地位家底等角度分析。但個人覺得,若眉沖著這些去的話,以她的資質,她完全有更好的物件可以施展。即使她什麽也不做,明蘭也不會把她隨便配給沒有前途的小廝之類。而且書裏描述若眉對著公孫先生,很有幾分思慕的忘乎所以的勁頭,她自己也對明蘭說「奴婢敬慕公孫先生的為人,仰佩先生的學問,願與先生為奴為婢,牛馬一生。」

    所以答主私心裏,是覺得若眉真心愛慕公孫先生的。她向明蘭自薦去嫁於公孫先生為妾,倒有一些為了愛情不在乎外貌年歲名利世俗,勇敢追求的意味。

    不管書裏各人對她評價如何,她的行為是否正確,在答主這裏,是有一些欣賞她的。

    然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盛明蘭,作為作者思想的傳話筒,她是怎麽看待若眉的?

    她最開始欣賞信任若眉,說她有傲骨有見識,但在若眉執意嫁給公孫先生後,明蘭就疏遠了若眉,雖然有不想摻和進公孫先生家事的意思,但終究是若眉執意追求真愛,不顧明蘭給她們的另有安排,這件事,惹了明蘭的厭棄。

    看到這裏,我其實是很不解作者這麽安排明蘭的意圖的。要知道,明蘭作為現代人,接受人生來平等這一思想教化的人,她自己被束縛,不敢愛恨,又渴望隨心所欲,那麽她不是更應該欣賞若眉才對嗎?

    為人的善良,不應該是自己得不到做不到,那麽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範圍內,希望自己在乎的人去得到去幸福嗎?

    所以,明蘭她在小說後期,已經不是那個被古代規則束縛,但內心還是現代靈魂的姑娘了,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認同或者說完全接受了古代封建思想。所以她不喜歡自己的丫鬟有自我,她教訓墨蘭時的論調是應該拿出正室的範兒,相夫教子,別管他什麽小房通房,她心裏覺得生了兒子才算有了地位的保障……如此種種吧。

    這也就不難理解她對若眉的厭棄了。

    再回歸答主最開始說的,這本小說為什麽是結局圓滿,然而底色悲涼?因為明蘭表面上夫妻和睦家庭幸福,人生圓滿,但實際上她已經被古代社會改造成了一個內心階級分明,迫從於甚至開始維護封建禮教,這麽一個女子。

    作為現代人,怎能說是喜劇呢?

    (2019年1月2日,第六次更新)

    答主上面這一段,本意想說明「書中人物缺乏對底層人物的善待和同情之心」,但似乎以若眉為例,給了大家誤解,最後變成了「妻妾」之爭,有些偏題了。本來想整段廢掉重新修改,但又覺得寫書評本來就應該保留不同的觀點,故而保留原文,供大家一起探討。

    評論裏有人補充了明蘭對秋娘和大秦氏,這兩個苦命女子的態度,也多有嘲諷之意。

    答主年少時讀【紅樓夢】,很多事一知半解,總覺得裏面出現的每個女子都可敬可嘆。年歲漸長,反復閱讀,才曉得秦可卿與賈珍私通、尤二姐甘心嫁給賈璉為妾、尤三姐跟賈珍賈璉幾個人都有染、平兒被鳳姐塞給賈璉做通房、襲人在做丫鬟的時候就跟寶玉有了雲雨情……這些女子以現如今的價值觀去看,都有道德上的瑕疵和汙點,但曹公始終對她們抱持著同情和憐憫之心。因為懂得她們的身不由己,所以更加可憐她們的悲慘結局。

    反觀知否,答主真的很少看到主角團,對這些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可悲人物,表達過悲憫之情。

    不過明蘭其人,自己都在努力掙紮,傾盡全力只為求一世安,要求她對其他人含有悲憫,這太強人所難了。

    這也是有人說明蘭是精致利己主義者,而答主並不贊同的主要原因。

    (1月18日,第八次更新,對若眉部份再做一些解釋)

    評論裏很多朋友對我在若眉這一部份的論述表示不同意,我在評論裏解釋了很多,在此統一做個回復。

    我說明蘭對若眉的態度不好,或者說明蘭對若眉的態度表示她缺乏對底層人物的善待和同情之心,主要是因為明蘭看待若眉,不是親近的、跟自己平等的人,而是自己的仆人,跟對寵物玩物的態度沒什麽不同。

    指路評論區答主跟小柚子的對答。

    這位知友提到另一部穿越小說,女主的親近之人要被送進宮與皇後爭寵。女主比較有能力,她幫著親近之人去爭寵,打壓皇後一系,但因為女主是現代人,有現代女性一夫一妻的婚戀觀,所以內心裏對皇後非常同情。

    當時我回復,這是一種態度。雖內心裏對正室很同情,但依然出於對親近之人的喜愛,會幫她去爭寵,去得到現實利益。

    而還有一種態度,是我不會幫你在妻妾之爭中爭取任何利益,你不可以借我的勢去打壓正室。但如果你心裏有不開心,有苦悶,我可以陪著你疏導你。這是另一種對親近之人的態度。

    第三種就非常匪夷所思了,就是我既不會幫你爭取利益,也不會同情你,反而厭棄你,甚至隱隱的鄙視你。

    僅僅是因為對方做了自己不認可的事情,就厭棄對方,正常對親近之人,是很少這麽做的。

    所以明蘭厭棄若眉,其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若眉要去做妾,而是若眉枉顧了明蘭侯夫人的立場,還想要利用侯夫人身邊大婢女這個身份,在婚後給自己爭取利益。這點,惹了明蘭厭棄。

    假設換個場景,若眉現在是要執意嫁給顧三郎做正頭娘子,不是做妾了吧,明蘭會不會厭棄她?

    答案相信大部份都會覺得,依然會的,而且明蘭說不定還會覺得若眉有可能在將來背叛自己,不僅厭棄她還得提前提防上她。

    這就是我說的明蘭從自己的利益和立場出發,若眉違背了明蘭的立場,枉顧了明蘭的利益,所以,明蘭厭棄了她。

    明蘭對下人的一貫態度,對她忠心的,始終站在她的立場的人,她就厚待,但跟她不同心的,不是完全為她考慮的,或者有自己內心的小九九的,她就厭棄打壓。

    作為古代的上位者,這種態度太正常了,所謂馭人之術,明蘭是很有一套的。

    現代也講究馭人之術,獎罰分明,但罰的底線就比較高。老板不滿意員工,最多就是開了。而古代的馭人之術就比較可怕了,相信看劇的各位也體會到了,罰的底線,輕了打一頓板子,重一些發賣了,最厲害的打死也是有的。

    這裏明蘭作為現代靈魂,她本來應該雖獎罰分明,有馭人之術,但內心裏把她的婢女仆人看做跟自己是平等的人格看待。但她處置幾個犯了錯的奴婢的手段和心計,以及後果,都已經不是現代人的方式了。

    這也就是我說的她在後期已經被古代社會同化了的原因。

    這個問題的答案下面,還有一位答主以【太子妃升職記】作對比的。【太子妃】裏的女主,也會去宮鬥,也會去處罰婢女,但她內心裏會不斷告訴自己,這些人也很可憐,她也是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這麽做。她知道這麽做不對,但古代社會動輒要人性命,她為了自保不得不這麽做。

    後期的明蘭,處置那些她掌握生殺大權的奴才的時候,有過這種感慨嗎?

    這部小說裏的其他主角,又有幾個對下層人民真的有善待和同情之心呢?

    衛姨娘死的時候,整個盛府,又有誰為這個苦命女子發過一聲悲嘆呢?

    不過如此罷了。

    五、最後再來說「三觀」

    談到文藝作品的「三觀」,包括影視劇和各類小說文章,很多人都分不清作品人物的「三觀」與作者本人「三觀」的差別。

    小說裏的人物,可以顛倒黑白、殺人作惡、三觀崩裂,但不一定代表作者本人是認可這個角色的三觀的。

    本書中作者是否完全認同明蘭的「三觀」,個人覺得,還有待商榷。想弄清楚這點,可以從作者在書裏提到的幾個同樣都是穿越角色的一生來討論。

    總共有四個角色,是不屬於原著世界的人物。

    (元旦節家裏人多,不方便用電腦,所以在紙上大概列了一個表格)

    圖上是四個穿越人物的選擇和結局。

    可以看出兩點。

    1. 古代女子依附於男子而活,再「驚才絕艷」,如果「遇人不淑」,這輩子就算完了。

    2. 明蘭有自知之明,曉得自己不過是普通人,為了在古代活下去並活得好,她一是努力迎合古代人的處世方式,二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尋找一個好丈夫。

    關心則亂寫了四個穿越女子的命運,她們選擇不同,結局也各有不同。作者可能認為,你有改變古代社會的能力,自然可以試著堅持自己的原則。但若只是普通人,不如向環境妥協,讓自己在能力範圍內過得更好一些。

    作者也許並不是認同明蘭的三觀,她是認同明蘭的選擇。同時,作者覺得做了這個選擇的明蘭,應該會如何行事,她就是如何去寫的。但因為這是一篇爽文,即女主絕對正確並無往不利,所以做了「變成古代人」這個選擇的女主,在用古代三觀行事,並「大殺四方」,還要用這套理論對人說教的時候,就會讓一部份讀者覺得非常不舒服,看不慣等等。

    如果這部小說,最後寫的明蘭也過得不如意,似乎更具有批判意義,表達了現代人與古代人的三觀和處世方式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全融合的。但這樣寫,連載的時候就得被無數人罵死了。

    所以作者給明蘭安排了 顧廷燁——這個前半世坎坷,從而看透了古代婚姻本質,具有夫妻平等意識並且包容明蘭、信任明蘭、支持明蘭的奇男子。

    是的,雖然答主前面替齊衡頗多惋惜,也覺得小公爺品格高貴,但答主依然認為顧二和明蘭是真愛,而且是在婚後一點點靠近,並最終解開心結,傾心相愛的。

    所以,那些討論三觀的,就很沒有必要了。因為做出的種種假設,關大在書裏都寫過了,也給出了明蘭這麽選擇的原因。歸根究底,小說裏的人物,說是作者創造出來的,但也脫離於作者單獨存在,尤其是好的寫手,小說人物仿佛有自己的性情,說什麽話做什麽事,都自有章法。

    我們解讀書裏的人物,也大多從自身經歷出發,看到的面千差萬別,理解自然也是千差萬別。

    求同存異罷了。

    到這裏,這篇書評算是基本完結了,答主目前在追劇中。【知否】的劇不能完全跟小說的故事等同,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目前的改編我是非常滿意的。以後如有所感,會更新一些配角人物的評論。

    歡迎各位提出不同意見與我探討,如果有對某個人物比較感興趣的也可以留言給我。

    有人在評論區跟我說圖片太少了,哈哈哈,主要答主寫的書評,想著還是盡量不配劇裏的圖片。附上一首之前寫的【如夢令】,也算配了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