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果然,黃磊的女兒又被罵慘了

2022-07-22影視
原作者姓名: 讀者 ID:duzheweixin
原出處:微信公眾號
原文連結:果然,黃磊的女兒又被罵慘了

毫不意外,黃磊的女兒又被罵了。

前幾天,孫莉在社交平台曬出了二女兒燙發的vlog。

黃磊和孫莉的二女兒「妹妹」

影片裏,小姑娘正在燙頭,表情非常開心,顯然是很期待自己的新造型。

點開評論區,本以為會是一片關於「愛美的小朋友」「發型蠻漂亮」的討論,可現實卻是:

「小孩子燙頭發好嗎?」

「好好的頭發弄壞了,不知道大人怎麽想的。」

「明天是不是就要帶妝去上學了?」

一時間,評論區義憤填膺,仿佛「一個愛美的小女孩燙了個頭」是什麽了不得的罪名。

透過各種措辭激烈的留言,倒是不難發現:

這些高高在上地表示「要是我孩子我早打她了」的人,不但相當認真地將自己代入「父親角色」進行說教,甚至還試圖以自己的觀點,評判左右他人的人生。

而類似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那些年,黃多多挨過的罵

很長一段時間裏,黃磊和孫莉的教育方式,都是互聯網熱烈討論的話題。

大女兒多多,因為參加【爸爸去哪兒】而被觀眾熟悉,原本是「看著長大的乖小孩」,直到2019年,媽媽孫莉分享的一張「姐姐的新發色」照片,瞬間引爆熱搜。

照片中,染了「仙女紫」發色的多多,穿著淡紫色短袖出鏡,微笑面對鏡頭。

媽媽分享女兒的愛美日常,記錄孩子成長中的歡樂時光,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結果評論區很快有人「憂心忡忡」表示反對:這麽小就往成熟裏打扮不太好吧。

再往後,多多小時候對著鏡子塗口紅的照片也被扒了出來。

一時間,質疑「多多不學好」的言論鋪天蓋地,事情的走向也變得魔幻起來。

多媽曬出一段女兒制作毛線兔子的影片,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不對勁」。

耳朵上戴了個亮閃閃的耳釘,無名指上戴了個輕巧的素戒

即便都是再簡單不過的飾品,也不妨礙網友們替多多的未來擔憂:「這麽小就光想著怎麽打扮自己了,以後可怎麽辦?」

還有的人直接打著學校名號提前「清理門戶」:「學校會允許嗎?帶壞風氣!」

一夜之間,評論區的網友們都化身「正義之士」,試圖透過螢幕給這一家子立立規矩。

不僅如此,黃磊對女兒的教育方式,也讓他們表示「不敢茍同」。

一次采訪中,黃磊被問到如果女兒早戀怎麽辦,他的回答是:不反對。

站在父親的角度,黃磊以女兒的感受為出發點思考問題,沒什麽毛病。

可他越是雲淡風輕,就越是有人反對。在網絡「正義之士」們看來,愛美的多多似乎已經被想象成了一個「壞孩子」。

染發=不學好。燙發=小太妹。打耳洞=太叛逆。

「談戀愛」什麽的,更是想都不敢想。

黃磊、孫莉站出來表示「女兒有追逐美的權利」,他們仍不買賬,舉不出反對的論證,就兜來轉去,落到了「為你好」頭上。

「女孩子沈迷打扮就廢了,不會有出息的。」

「這要是我孩子,腿早被我打斷了。」

指責黃磊「太開放」「能不能管管你女兒」的有;說夫婦倆「不管女兒」「真就放任自流」的也有。

陌生網友們紛紛化身「人生導師」,激情發言,類似的情況不要太多。

前不久,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在網上曬出「比基尼」照片,他們趕來評論:「眼神不健康。」

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穿一件衣服稍微貴了點,又有人前來控場:「小孩子還是要樸素一點。」

語氣之認真,態度之堅決,仿佛真把自己當成了這些孩子的家長,甚至家長的家長。

反而完全忘記了事情的本質: 這事兒,到底和你有什麽關系?

讀者

互聯網人生導師行為大賞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總有一些人想著當別人的「網絡人生導師」。

他們經常使用命令語氣說話,指點中盡顯「威嚴」。無論對方是不是與自己相關,無論事情的真實情況如何。這樣的情況下,不只公眾人物,普通人也逃不過「被指點」的命運。

就在今年3月,一條微博引爆網絡。牛津大學數學系女博士朱雯琪,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以牛津年級第一的成績,從數學建模系畢業了」。

牛津大學,年級第一,數學建模系。看到這裏,普通人的感受通常是: 這麽亮眼的成績,這女孩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互聯網人生導師,則能迅速捕捉到另一些資訊:這麽亮眼的成績,這女孩一定是裝的。

「我就是知道」

就此,朱雯琪被扣上了「學術媛」的帽子,輿論場上,她被質疑學習經歷、學術能力。一名微博認證為「知名科學科普博主」的網友給出解決方案:拿出一套本科水平的數學題,要朱雯琪解答,以「自證清白」。

以為這就夠了嗎?顯然不。

朱雯琪題做了,真相分明了,得到的回應也不過是一句輕飄飄的「應該是真的」。

關於她的討論也沒有到此為止,反而話鋒一轉:

「你應該感謝博主給了你證明自己的機會。」

「我本來覺得她挺好的,但是穿皮草就真的很不喜歡。」「一女生自述是牛津數學系第一,這本來就是值得質疑的事兒。」

圖片來源:微博

言下之意,你該低調、你該樸素、你該老老實實自己樂呵樂呵得了。再說得直白一些:我沒錯,即使有錯也是你先動手的。一切指責和質疑的來源,似乎就此分明: 因為她不符合人們固有的,關於學霸的想象,即使這種想象,並無什麽站得住腳的依據可言。 在互聯網人生導師們的世界裏,一切似乎都該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

「一定是這樣的」

前不久的余秀華被楊櫧策家暴事件也是如此,在這段不幸的婚姻中,余秀華本是受害者。但在惡性事件引起社會關註後,男方在所謂的道歉信中,仍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態度。

「建議不要老看小說、外國小說,活在童話世界裏。」

「雖然我家暴了你,但你要堅強起來」

即便他將「道歉信」寫成了「道謙信」,也依舊不忘教育別人。

類似的話不僅出現在各類社會熱點事件中,在互聯網中也俯拾皆是。

甲方乙方都確認沒問題的稿件,被路人「液畫」並說畫得不好。

在網上賣個閑置耳機,拒絕討價還價,被沒有任何交集的甲乙丙丁教育「不會做人」。

來自網友的這些例子,覆蓋了各種不同觀點和事件,卻都展現了一種深深的壓迫感。

從中更能參透「人生導師」們的底層邏輯:「這個人的發言在網上被我看到了,我一定得教育教育他。」 不願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與人溝通,以習慣控制取代表達,用自身經驗掩蓋常識,將別人拉入「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個人敘事中。

如此種種,就是「互聯網人生導師」的主要行事準則。

「快說謝謝」

在互聯網上,它還有一個更加簡單直觀的名字,「爹味」。看到小夥子的行事方法不符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就想意味深長地教育兩句:「你還是太年輕,什麽都不懂,等你到了我這個歲數,絕對會後悔的。」

看到小姑娘穿裙子、短褲,又忍不住嘆口氣叮囑:「誰家正經小姑娘這麽穿。」

小到對別人的妝發隨意點評,大到對時事觀點輸出,全知全能又不可侵犯。

隨時隨地,張嘴就來,自己當真不夠,還讓別人也當真,「形而上學的爹」大抵如此。

早期「爹味」代表呂輕侯:允許你進門當妾,你好好努力吧。

事實上,許多時候「爹味」強調的不是男性。

甚至已經無關性別、年齡、身份,而是「一家之主」的絕對權威和不容反抗,以及簡單粗暴的行事觀念—— 他人是幼稚的,自己是成熟的;他人是矮化的,自己是不容置疑的。

「禁止隨地大小爹」 網上還有這樣一句話,一度十分流行:「禁止隨地大小爹。」人們為什麽如此討厭「爹味」發言?

從本質上來說,爹味的核心,或特許以理解為是一種泛濫的話語權力投射。

因為後期「爹味」滿滿而被吐槽的顧千帆/圖片來源:【夢華錄】

泛濫,在於邊界的模糊。

互聯網導師們對自己的能力邊界認識不清,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永遠能找到適合的角度,站在制高點上。

科學講不過就講道德,道德講不過就講倫理。倫理要是還講不過,就擺出一副老姿態,只要你敢反駁,就是經驗不足、不尊重長輩。「你吃過的飯還沒我吃過的鹽多。」

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誰都沒有粗暴幹涉、傲慢指責的權利。

不在乎對方的情緒,不強調資訊的溝通。只是無限擴大自己的權力投射,在任何事情上都熱愛橫插一嘴。

至於這種表達是否能真的對人有幫助,並不重要。我們對於「爹味」的不適感也正來源於此: TA什麽都沒有做,但是TA卻好像比誰都懂,比誰嗓門都要高。

面對「爹味」的指責,有人會覺得委屈:我明明是好意,我只是想給出建議。真的是這樣嗎?不妨在「釋放好意」之前先問問自己: 第一,自己是否有資格、有能力給出建議、指點和加以貶低?

看清自己的能力邊界,承認自己不懂和不可以,真的不丟人。

第二,有沒有放下對權威的潛層渴望。

你的出發點究竟是輸出觀點、發泄自己、彰顯「指點江山」的地位,還是真想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而不是「你抗壓能力這麽差怎麽能行」

第三,對方是否真的需要。

在看見別人之前,先看到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控制欲轉變成對他人的攪擾。

當然,一切還可以有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

記住那句 「上個網而已,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不任意插手別人的人生,或特許以解決99%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