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周遊、楊秀措主演的電視劇【日光之城】?

2024-09-30影視

【日光之城】第一集開頭,用了四組大廣角空鏡頭。

第一組空鏡頭,陽光普照下的拉薩,金光閃閃。

相信看到這一幕的觀眾,都可能感到愉悅。

陽光照射能刺激人體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與情緒、幸福感密切相關的神經遞質。這是曬太陽能減輕焦慮,讓人愉悅的原因之一。

全劇第一幕拍陽光下的拉薩,彰顯拉薩是日光之城的地位。每年光照時長達3000小時,拉薩是中國日照時長最長的城市。

四組空鏡美如桌布,第五組鏡頭是大昭寺前遊客如織。

大昭寺是松幹贊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的建築,也是漢藏血脈相依的歷史見證。

歷史和現在,用大昭寺勾連在一起。

【日光之城】拍西藏同胞的故事,也捕捉到我們當下中國常見的代際沖突,新舊碰撞。

劇中的服裝很好地展現了主要角色之間的代際沖突,觀念上的新舊碰撞。

一、服裝的秘密

拉薩,嘎吉大院。

南卡藏戲團團長土登,有一女兩子。

大女兒曲宗,大兒子索朗,小兒子紮西。

三人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曲宗象征著生命源泉和力量,索朗代表著福德和長壽,紮西則是對吉祥和好運的祝福。

土登始終相信「我的孩子聽我的」,而他的三個孩子都很有主見。

先說大女兒曲宗。

土登的妻子卓瑪英年早逝,曲宗接手母親留下的甜茶館。這些年來,她既能賺錢養家,也能給弟弟當「媽」。

索朗說自己三十歲,曲宗是大姐,年過三十她仍未婚配,年齡也能看出她對家庭的無私付出。

第八集,索朗說曲宗從小到大,沒有對土登說過一個不字。然而,曲宗為了許少傑,能接受遠嫁。

土登愛女兒,因此舍不得曲宗。因為愛女兒,土登會把妻子留下來的嫁妝送給曲宗。

再說索朗。

索朗的夢想是創業,讓更多人買到西藏的土特產。

創業艱難,想要回報必須付出,而付出未必有回報。

創業艱難是外患,土登反對是內憂。土登要求索朗必須考公——哪怕索朗接連落榜兩次,土登依舊希望索朗能在第三次上岸。

反對父親意誌,追求個人夢想,索朗付出的代價是被土登逐出家門。

最後說說紮西。

紮西是拉薩市人民醫院的實習生。

在這裏補充一個小知識,拉薩市人民醫院是全區首家地市級「三級甲等」的綜合醫院,也是拉薩最好的醫院之一。

在拉薩市人民醫院實習,足以滿足土登望子成龍的心願。

然而,看似乖巧溫順的小兒子,並不喜歡做醫生。他對土登從事了一輩子的藏戲情有獨鐘。

四人第一次亮相時的服裝,也在暗示父女/子間的代際沖突。

土登出場時,白衫黑褲,襯衫下擺有流蘇設計,既有西藏同胞傳統服飾的特點,也有休閑氣質。其中,黑白色調的對比,似乎在暗示他慣於非黑即白二元論。

在他看來,不考公的人生,是對生命的辜負。不聽話的兒女,是迷途的羔羊。

曲宗的服飾是藏袍。

西藏同胞的藏袍,男式藏袍寬大,帶袖,女式稍窄,分有袖、無袖兩種。無論男女,藏袍都會內搭白、紅、藍、黃等各色襯衣。

曲宗穿藏袍,一方面她是藏區美好素養的化身,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增加卓瑪甜茶店的地域風情,來這裏喝甜茶吃藏面的外地遊客,看到曲宗的服飾,都更加相信這是正宗的西藏店鋪。

再來說說索朗。

索朗的西裝領帶白襯衫,身上沒有西藏傳統服飾的痕跡。

在索朗眼中,西裝是成功人士的服飾標配。

西裝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和英國的紳士文化有緊密聯系。在當時,裁剪得體的西裝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英國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後,西裝也順勢成為商務活動中常見的服飾。

索朗的西裝和達珍出場時的西裝一樣,穿衣風格遵循的是行業規範。

按照計劃,雪頓節的第一天,也是索朗和好好生活網簽約的大日子。然而,他沒想到豬隊友阿旺讓簽約變成了一場空。

簽約失敗後,索朗的穿搭風格在休閑裝和西裝來回搖擺。

最後說說紮西。

紮西上穿短T恤,外搭白底黑條紋襯衣,下穿藍色牛仔褲,普通小青年的穿衣風格。

第一集,紮西出門時,土登告誡他要擡頭挺胸,此細節也證明紮西不是一個自信張揚的人。

然而,這個乖乖仔,不想做體面的醫生,和父親一樣唱藏戲,才是他想要的光。

第三集,紮西和性格叛逆的格桑在草原上散步,有一組大廣角鏡頭拍到了破雲而出的光。這一幕暗示紮西和格桑一樣,都會沖出雲翳,追尋到生命中的光。

總而言之,土登家看似一派祥和,其實暗流湧動。

他們的代際沖突,是傳統和現代的碰撞。

二、 傳統和現代

土登一家四口人的服裝,土登常穿的藏族服裝和兒子們的西裝T恤牛仔褲的對應,是傳統和現代沖突的象征。

土登遵循傳統的價值觀,註重家族榮譽,追求穩定工作,因此考公和醫生就成為他對兒子最好的安排。

索朗和紮西都受過教育,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是「趁年輕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是索朗、紮西、曲宗這些年輕人共同的選擇。

在第二集 ,玉珍奶奶和次旦有過一場孝順主題的辯論。

次旦和土登一樣,要求子女要聽父母的話。玉珍奶奶則表示,迷信父母的話,也會造成悲劇。

次旦:不聽父母的話,會遭報應的。
玉珍奶奶: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嗎?尊者米拉日巴就是因為聽了他媽媽的話去復仇,才濫殺了許多無辜,造成了不可饒恕的罪孽。

次旦認為聽父母的話沒有錯,是孝順。這是對孝順的誤解。

孔子並不咱贊同不聽父母的話就不孝順的觀點。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大致意思是,父母有缺點,要委婉勸導。如果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接受,依舊要尊重他們,心裏憂愁而不怨恨。

可見孔子也不認為子女應該對父母百依百順,他們有缺點,還是要提出來。

索朗不接受土登對他人生的規劃,即便被趕出家門,索朗依舊對土登充滿敬意。

索朗依舊是遵守孝道的孩子。

【日光之城】的父子代際沖突,也是當下國產影視劇常見的情節。

當下的家庭題材國產劇,年輕人都喜歡質疑父母的判斷力。通常來講,父母錯了,年輕人對了。

我們不能認為這種設定是為了取悅年輕觀眾,而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

當下,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和父母有交流困境。有個大趨勢是,年輕人很難像以前那樣全盤接受父母的建議了。

這在歷史上很少出現的情況。

在遊牧文明時期\農耕文明時期,社會變化少,年齡是資本,老年人比年輕人掌握著更多的智慧,於是就有了尊老傳統。然而,在互聯網時代,老年人的知識和經驗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老年人的話語權自然就被削弱了。

知識更新速度太快,年輕人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他們比老年人更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必須承認,傳統當然有好的方面,但傳統不是金科玉律,更不是絕對正確的代名詞。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一個人的知識不更新,再強悍的父母也容易犯錯誤。

土登讓索朗考公,當然是苦口婆心,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然而,索朗的知識和眼界,讓他明白時代在變,人的思維和打法也要變。創業能讓西藏特產走得更遠,索朗的做法,反而能讓更多的西藏人民享受到這個時代的紅利。

見識不同,人生規劃也不一樣,這是土登和索朗觀念分歧的根源。孔子強調孝道,也強調過聰明人應該懂得辨別是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喜歡【日光之城】,欣賞索朗身上洋溢的那種不畏艱難,追求夢想的氣質。2023年,索朗已經三十歲了,身上依舊有不要被世界改變,要改變世界的光芒。

哪怕被父親逐出家門,哪怕不被親朋看好,哪怕他並不能滿足甲方的要求,他依舊不拋棄不放棄,想方設法為夢想努力。

最後,就讓我把毛姆的一句話送給索朗吧。

人類之所以進步,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