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王家衛電影一直不賣座,為什麽還有人投資讓他拍?

2013-06-13影視

因為在2009年內地票房飛漲之前,票房賣座不賣座,收入影響不大。

以香港為例,因為港英政府時期收取高額的娛樂稅,所以一部電影到制作公司手中只有22%,而內地目前是39%左右。

以【92家有喜事】為例,這部電影當年香港票房4800萬,位居第二(第一是4988萬的審死官,差距不大),按22%的分成比例算,制片方到手只有1056萬左右,據家有喜事的老板黃百鳴透露,這部電影光周星馳一個人的片酬就要800萬,而張國榮片酬也在300-400萬左右,也即是說分賬回來的利潤連三個主演的片酬都覆蓋不了。

那麽香港電影靠什麽維生呢。

外埠。

王晶某次訪談中談過合拍片用港男陸女的情況時,除了剖析政策因素外,還提了一嘴當時用內地男星,不用港星,則等於完全放棄外埠市場。

當時的港片海外收入占比說法很多,以劉德華的【戰神傳說】為例,這部電影因為堆積明星和場面嚴重超支到6000萬,最終香港票房僅得1200萬,分賬不到300萬,導致劉德華幾乎破產,而按劉德華的說法,當時賣完其他地區版權後(武俠片較容易賣外埠),虧損額是一半,可見當時港片海外市場的重要性。

而外埠,除了成龍、李連杰等的功夫、武俠電影,以及周潤發的槍戰片外,最容易賣版權的就是王家衛這類能拿到歐洲大獎的文藝片。

一部獲獎電影在歐洲一些國家六位數歐元輪著賣一賣,賣一份就頂國內上千萬票房。

內地曾經有個說法,說世紀初馮小剛拿了幾次票房冠軍,結果收入還不如在內地幾乎上映不了電影的賈樟柯,就是因為歐洲人很認賈樟柯的電影。

再加上王家衛很會利用明星效應,而且錄音帶/碟片也比較費心思設計,所以碟片市場上成績也不錯(文藝片總是適合一個人租碟看的)。

所以有說法,除了還沒紅到歐洲的【阿飛正傳】賠了外,所有王家衛電影都賺到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