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港台的影視、音樂沒有以前的多了,演員歌手也都是年齡大的,沒有新人出現了?

2019-11-06影視

統一來說:市場,他們的傳統市場消失殆盡。

先說音樂,音樂比較簡單。

有人說「周杰倫是最後一代天王」,這句話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口氣小一點」,「周杰倫蔡依琳是傳統唱片市場最後的輝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事實上就是這樣:再怎麽努力掙紮,港台內(地)三地的傳統唱片市場,是永遠沈淪了。

比如說稍微年輕一點的肖敬騰,我只知道他的「雨神」稱號,演唱的作品是沒有什麽印象了。而且,我還不是完全不聽國語新歌的人,比如說那個靠【在樹上唱歌】一炮而紅的郭靜,後來30歲出的新歌【我們曾經相愛】,我還關註過一下,發現沒有什麽水花。也就是說,並不是沒有什麽新人,也不是沒有新作品,但是作品的滲透力低得驚人,在大眾層面上,沒人認識。鄧紫琪的情況有點特殊。鄧紫琪分類上歸屬於香港歌手,但是,她是靠內地綜藝節目大火起來的,把她算作於內地「二次出道」也好。也就是說,不管什麽原因,港台的傳統唱片市場上,是已經失去了【造星能力】,這種籠統型的結論,是答主「歌手也都是年齡大的,沒有新人出現了」的原因。

影視的情況,稍微復雜一點。

一、傳統市場

影視的情況原因也是和市場有關,但是跟唱片市場完全「消失」不一樣。影視行業是因為傳統的港台地區+東南亞兩個市場萎縮,而內地市場興起過程當中又被擠出了市場。

我收集到的資訊來看,90年以前,有一個以港台為核心的,包括新馬泰在內,也包括內地甚至日韓的,可以粗略地稱之「大中華地區」的中式文娛產品大市場。比如說,83版【射雕英雄傳】大火,主演們可以去新馬泰商演走穴,比如說【西遊記】大火,六小齡童等師徒四人也可以去東南亞商演走穴。而「港片沒落」這樣的話題當中,經常會說到的就是,「失去了東南亞市場」。內地、普通中國民眾熟悉的「香港經典電影」,大多是上世紀90年代出品,而那時候「大中華地區」市場已經是在不斷萎縮之中了。其中還有一點,港台本地市場的萎縮也是很關鍵的,只是後來提到的次數就比較少了。

籠統地歸納,可以說是「市場的原因」,細分下來,是多種因素的疊加:

  • 觀眾興趣的轉移、市場分化
  • 經濟環境變差,消費者支出減少(有的文章報道說,香港人薪金增加得有限,但是電影票價翻了好幾倍)
  • 好萊塢的沖擊
  • 制作水平的停滯甚至倒退
  • 二、內地市場的興起

    而另一方面,內地(大陸)的文娛市場卻是在飛速的成長著。港台地區的資本、制作(團隊)當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甚至在一定的時期內,也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說,「英皇-成龍」這樣的組合;比如說,楊佩佩制作、馬景濤主演的【倚天屠龍記】;比如說最近翻紅的趙文卓和何潤東主演的【風雲】;比如說以言承旭、大S主演的【流星花園】為首的台灣偶像劇;甚至號稱為仙劍劇翹楚的唐人影視,身上也有濃烈的港台色彩。

    【流星花園】按照百科上說這是2001年出品,【風雲】是2002年出品。所以,那一波浪潮,現在已經過去有20年了。

    現在的情況是,以內地資金、內地制作團隊為主的「大戲」(電視劇)、熱門綜藝,逐漸開始反向對著港台地區輸出了。(港台的電影市場現在是好萊塢主導,暫時還是拼不過,特別是vvvv對內地的電影各種限制和軟性抵制,所以,很難進入)

    在這20年間主要的變化有很多,比如:

  • 影視產業嚴重資本化
  • 消費品味興趣轉化
  • 題材變化,武俠仙俠題材的沒落
  • 好萊塢、南韓的沖擊
  • 這裏我只想說兩個,一個是資本,一個是題材。

    1、先說資本的沖擊。

    比如說我前面提到的楊佩佩、唐人,他們有一個共性,或者叫作標準模式:由傳統的專業制作人員攢一個專案,把資本、制作、演員等等資源放進來,打磨出一個作品,再投放到市場。

    但是隨著煤老板、互聯網資本的兩次入局(這個提法是汪海林提出來的),整個業態就變了。

    海量的資本進來,不僅僅是拉高了行業門檻,也沖擊了傳統制作人的話語權(左右不了你「楊佩佩」,但是可以把你手下的人挖過來),結局之一是商品質素下滑,另一端結局就是慢慢地擠出了港台的資本和制作人員。

    這裏面有一個大家假裝看不到的事實是:香港人擡香港明星,台灣人捧台灣明星。

    隨著資本的沖擊,客觀上有一個結果,就是綜藝、電視劇、電影,港台明星越發的變少了。

    2、題材的沖擊

    吳奇隆的稻草人影視,制作了一部【白發魔女傳】賣給了湖南衛視的周播劇場,然後又制作了一部【蜀山戰紀】,但是這次沒有電視台敢買了,因為這部戲的成本據說是5000萬,後來還是愛奇藝財大氣粗,接了盤。

    我認為,這部戲大概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從這部戲開始,傳統的武俠仙俠劇,開始走下坡路了。而武俠仙俠正是港台資本和制作人們擅長而又能在內地開啟局面的核心題材。

    另一個題材——偶像劇,大概是從「放羊的星星」開始就嚴重疲軟了,連我媽這樣的老太太都不愛看了。(我媽喜歡看楊丞琳的戲,連帶著我也跟著看了幾集【醉後決定愛上你】,確實哭戲演得非常好)

    香港還擅長一種題材,「商戰-豪門恩怨」,這種題材在內地也不是完全沒有多少群眾基礎,【金粉世家】、【大宅門】、【範府大院】、【戰長沙】這些年代劇,也帶有豪門恩怨的色彩,但是港台方面在進入內地市場的時候很少往這個方向直接落腳。

    除此以外,農村題材、家庭喜劇、掃黑反腐這些本來就是內地強項的題材港台肯定插不進去腳,科幻、軟科幻(漫改)這類被好萊塢虐得渣都不剩(古校長的【明日戰紀】我一直懷疑前途叵測,包括預告片的感覺是「拍出來就過時了」,不過我還是會去支持一下的)。

    港台的導演們,曾經想著透過抗戰劇,把功夫片的壽命延續下去,但是「抗日神劇」的下場說明,市場根本不給這機會。

    三、其它

    1、香港

    香港本地市場狹小,人才雕零得很厲害。「謝霆峰、陳冠希、twins是香港最後一代明星」就不說了。我本來挺看好文詠珊、周秀娜的,但是新版【天龍八部】出來我才註意到,文詠珊都已經30了,這還沒幾部大熱的作品。

    2、台灣

    台灣的娛樂產業萎縮的厲害。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康熙來了】算是王牌綜藝了,但是前兩年結束了,蔡康永來內地參加了「奇葩說」一類的節目,小S也沒有說在台灣再搞起另一個能跟【康熙來了】相提並論的節目了。

    第二個:作為偶像劇「霸道總裁」的鼻祖(媒體上是這麽說的),明道在參加【演員請就位】的時候說,已經十幾年沒有戲拍了。(年數沒記住具體是多少)

    第三個:作為AKB48的姐妹團,AKB48 TeamSH和AKB48 TeamTP差不多是同時成立的(其實TP的前身 TPE48要早),兩隊的MV當中能免明顯得看出來,制作經費、服裝上面,TP要「寒酸一些」。而且,TeamSH雖然沒上到過央視春晚,但是這幾年元旦、春節一直有東方衛視(上海)、B站、安徽衛視的晚會可以上。此外,還有ChinaJoy、BilibiliWorld這些年度活動可以參加。2020年騰訊的【創造營2020】和愛奇藝的【青春有你3】,TeamSH分別派出一隊人馬參加。還有一點很關鍵,TeamTP的成員基本上是全員素人,而TeamSH的成員則是很多有藝術專業的底子,有一部份成員還是大學戲劇表演專業的科班。同樣一脈相承的偶像團,兩邊不論是資本、平台、成員素質,都存在在明顯的分野。

    3、微博、水軍

    傳統的娛樂工業,需要在影視作品、唱片市場上刷夠一定的存在感,然後用大熱作品捧紅,才能制造出一個明星。這樣的成長路線是比較平穩的,藝人的觀眾基礎也是比較紮實的,但是它的反面就是比較慢。

    而現在的中國娛樂圈,有了微博和水軍,造星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比如說,前幾天我回答了一個問題,結果看到評論區果然就是這樣:FBB沒有什麽像樣的代表作,結果她的粉絲就覺得可以拳打港台神仙顏值、腳踏內地小花美貌的程度了。

    以上。

    2022年9月28日 第一稿

    2022年2月18日 2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