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很雞肋的一部影片

2024-01-13影視

復制一下我在電影院看完後寫的評論。

看完了,個人評價是很雞肋的一部電影。

一方面我很高興現在國內能上映這種題材的電影,一方面我又很遺憾好不容易上映的電影並沒有很精彩。如果想支持這種題材可以買張票貢獻票房,想看一場很不錯的電影就算了。

電影整體給我的感覺是:前兩個小時十分鐘一群人在發癲,後十分鐘黃渤飾演的父親意識到自己錯了就開始嚎,懺悔,燒金元寶,結尾用文字展示了劇裏幾個人的後續,女主父親出獄後開始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事業。劇情前後銜接實在生硬,台詞有的地方莫名其妙,角色行為像在發癲,角色心理全員變態。導演想表達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用父親自己的講述和女兒的日誌展露父母對女兒童年關愛的缺失,但這種展示的方式並不足以讓很多觀眾產生共情,以至於讓女兒一系列病嬌,歇斯底裏,自我傷害的行為看起來小題大做。有評論說不能共情的觀眾是原生家庭幸福才不能感同身受,但這不過是對編劇和導演功力不足的掩飾。這種不足導致了很多觀眾評價角色「癲公癲婆」,實際上就是角色行為莫名其妙。哪怕最後貌似邏輯鏈條接在了一起,觀眾也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導演選擇了用女主「捅自己17刀」,「讓男朋友從樓上扔她的鞋」,「把手放在冰箱裏凍涼」等等行為來展示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的心理問題,但這些未必離大眾生活太遠,也太極端,甚至我覺得是導演對原生家庭不幸的人的刻板印象。與其用這些極端行為展示缺愛的影響,不如從細處,小處下手。就像「狗十三」裏女主只是在家長的一個眼神之下就強迫自己吃不想吃的狗肉。沒有歇斯底裏,沒有血腥暴力就展示了孩子在家庭裏的弱勢地位和缺愛形象。

盡管有著這些問題,我還是願意給這部電影打65分的。但熒幕最後的那句話實在是拉低了整部電影的格局。

「唯有父母之愛,是人一生最初與最終的‘安全島’」。

拜托,女主就是因為缺少父母的愛才有了後來一堆的心理疾病,她父親最後看了她的日誌才後悔莫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現實裏呢?很多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無限榨取孩子的價值罷了。更多這樣的父母孩子自殺死了都未必覺得自己有錯,只會怪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對不起父母親戚不為他們著想丟他們的人。導演你告訴我,有這種父母的人是不是永遠沒有「安全島」?別太荒謬,人這一生最初父母之愛很重要,但最終的「安全島」未必一定是父母之愛。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救贖。自己不拯救自己,靠誰都靠不住。自己愛自己,父母不愛自己又有什麽重要呢。要是父母之愛才是人一生最終的「安全島」,如果父母一輩子都不愛自己,那這輩子就永遠是在狂風巨浪的海上漂著?

導演想拍個深刻的電影,結果還是免不了中國傳統合家歡結局的俗。女主自殺是活不了了,但是他爹悔過了,坐牢了,出來又捐款又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事業了,jc違背職責受處分了,女主sb男友被放了。多正能量。可是要是在現實裏呢?這三個人的結局大概率沒有一個會這樣吧。18歲以下謹慎觀看我以為是謹慎在劇情上,最後看下來是謹慎在色情和暴力上。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電影。

另,希望部份觀眾不要道德綁架別人,不是別人給這部電影負面評價就是家庭幸福無法共情,我原生家庭比女主糟糕多了,我一樣無法共情。事實上我也在其他評論區看過同樣原生家庭很糟糕然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希望不要因為給電影負面評價就給人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