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權力的遊戲】中的權謀與邏輯水平是否已經超過了【三國演義】?

2019-05-23影視

能想出這個比較的,怕是都不懂什麽叫權謀。

我們首先來看,權謀是拿來做什麽用的,或者說,什麽情況下需要權謀。

顯而易見,想要達到一個不容易達到的目的的時候,少不了就來一番曲折迂回,借力打力。

那麽最優秀的權謀應該是什麽樣的呢?簡單,高效,安全,可靠。

所以最高級的權謀是什麽?是我告訴你我要幹什麽,要怎麽幹,你們就都跟著我幹了,然後事情辦成了。多簡單,多安全,多效率,多可靠。

差一點點的,我告訴你我要幹什麽,雖然你們不願意甚至想搗亂,但是我還是辦成了。不簡單,很安全,不效率,很可靠。

再差一點的是什麽?我告訴你我要幹什麽你就會反對,我就幹不成了,那我只好趁你不註意偷偷幹,最後還好辦成了。很麻煩,不安全,別談什麽效率了,能辦成就很好。

最差的是什麽?我偷偷幹,最後還沒有辦成。完了。

那你們看看,【權遊】裏面的小九九,才到哪個層次?單單論諸葛亮治蜀,就到了哪個層次?

西方歷史中少有大一統王朝,對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很難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上一次集中力量辦大事恐怕還是反法西斯。所以整個文藝風格都傾向於個體的感受和體驗,對於這種全人類宏觀層面上的探索,還處於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水平上,總覺得個體的規律可以替代總體的通例,我為人人即可人人為我,對於宏觀層面的敘事和思考其實是比較生疏的。舉一個栗子,即便是論述總體規律的理論,他們也傾向於先建立一個小的模型,先論證小模型的成立,再套用到大的環境裏去,取得一個貌似正確的結果。這樣做的好處是很有操作性,無論什麽理論,你拿這一套流程走一下,基本上不會錯的太離譜,就算錯了也能自圓其說,但是實際上有多能夠反應整體情況,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反應在文藝作品中,就體現為英雄史觀經久不衰,認為是少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引導了整個世界的變動,我們看西方再史詩的作品,也很少有那種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感覺,要麽是英雄小說,要麽是宗教命定論。這樣的敘事有一個什麽樣的問題呢?就是容易造成一種歷史時空的錯亂感,就像一些粗制濫造的穿越文一樣,雖然歷史背景是某個時代,人物思想卻不存在於那個時代,雖然並不一定影響它的戲劇性,有時候甚至是為了戲劇沖突有意為之,但是如果寫的差了,就會過分出戲。你們不要告訴我你們看到龍媽解放奴隸的時候,你們沒有一臉懵逼。一個就是憑著血統高貴的坦格利安後人,大草原上的卡麗熙,主動解放奴隸制,那她還打算指揮什麽人?誰告訴你奴隸被你解放了就一定要支持你?你是覺得南方沒有黑人士兵?

相比之下【三國】雖然也有很多後人加進去的思想,但是成書好歹也還是在封建時代的框架內,不會有阿瞞君主立憲,出任大漢議會第一任上議院議長的操作,他也想當當周文王,這是那個時代的人會想到也只會想到的,本來也就是在史實上發揮一下,你不在意歷史真相和明顯的神話色彩的話,不會有什麽出戲的感覺。再一個在立意上,【三國】真正的主角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大潮,任你忠奸賢愚,都不過竹簡上寥寥幾字,歷史要怎麽走還是怎麽走,有人只手補天,有人隨波逐流,演繹完自己的故事,一樣的鞠躬謝幕。每個人在一樣的歷史大潮中,講出了不一樣的故事,然後又一樣的隨風消逝,也許你戲份多一些,也許你名氣大一些,然而歷史有自己的路。這種歷史的厚重感是同樣參考了歷史故事的【權遊】不具備的。正是因為歷史潮流的寬厚,能夠撼動歷史潮流的故事才顯得光彩奪目:皇叔困於新野,依舊能找到臥龍,聽到隆重對策,自此一飛沖天;赤壁一夜東風,公瑾一戰勢成三分;讓縣自明本誌令,設使無有阿瞞,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果說【權遊】的謀略是用於人與人,家與家;【三國】的謀略則是用於人與歷史,人與理想,人與天道。寫作技法上,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權遊】的寫法更加精致細膩,更加精彩好看,然而在整體的立意上,【三國】的故事更加蕩氣回腸,返璞歸真,敗走麥城、白帝托孤、星落五丈原,寥寥數碼,無需描寫,足以讓你回想起那個英雄縱橫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