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柯汶利導演,張鈞甯、王傳君主演的懸疑犯罪電影【默殺】?

2024-07-03影視

導演估計洋洋自得吧。

把一個狗血的疊滿了奇觀的短影片合集,炮製成了一部電影。

以下有劇透。

短影片真的快把人害死了。

這部電影,就是完全為短影片受眾服務的,只負責輸出情緒,不理會邏輯。只解決短影片剛需翻轉,不聞不管人物。

乍一看好像基本都能圓上,但你仔細盤點,全是篩子。

警察+警察兒子線純淪為工具,警察不知道在做什麽,既沒有破案,也沒有推進劇情,還是李涵首先抓到林在福的。那你設定警察的意義是?吳望小時候不送出證據,長大了說送出就送出,一送出就恰好劇情翻轉。那麽關鍵的東西恰好就被他拍到,他這些年就啥也不幹,等著導演q他送出證據是嗎。離不離譜啊朋友們,這對父子在幹啥?主打一個觀賞工具人父子的作用是嗎?

林在福這邊,小彤一個未滿18歲的女孩,假使她跟你說我在家裏被媽媽虐待,你幫幫我,你就給人家運走啊,小彤不是用紙鶴跟你傳達資訊嗎,也就是說小彤在你面前沒有說話過,她在你面前佯裝自己還是個啞巴,殘障人士啊,她讓你運走你就運走,你是絲毫不考慮她接下來怎麽活啊。你認為她逃離了母親的毒打就是自由,這自由是你來決定和定義的啊?好了不起啊。

林在福認為跟惠君死亡沾邊的人都有罪,冷眼旁觀的,包庇的,霸淩的,所有人你都害了,你就是不搞校長啊,你拿運孩子的時間精力去殺校長好不好啊。

電影開頭,林在福的女兒已經被殺了對吧,他是怎麽做到心平氣和跟校長和李涵講話的?他不是早就看到校長在警局買通警察了嘛。校長明知全校都在包庇他女兒,也知道真相,竟然沒想著把林在福開掉,還留用他繼續修壞掉的天窗。那校長是自己作死還是導演需要他智商掉線啊。

李涵明明看到惠君已經被霸淩死了,當輪到自己女兒小彤頭上時,便跟校長提把她轉到特殊班,我??那還是在一個學校啊,你都親眼看見惠君被霸淩死了,是哪來的自信小彤轉班後會沒事?這毛病是不是跟校長一樣?是不是自己也作死?還是導演也需要她智商掉線?

反復用覺悟一書也是虛頭巴腦,電影裏還有玫瑰花冠、十字架、聖經、受洗等。一開始我還以為宗教元素上線,方老師那邊是不是有什麽邪教,或者宗教跟女孩勾結的性服務。你反復提到覺悟,反復用些宗教元素,那觀眾自然會以為方老師和學校這邊會有更大的秘密。結果不是,就是林在福要殺人,導演需要一個金句,讓觀眾一拍大腿:哇,好陳桂林啊。謝謝你,我沒有這種感覺。

無限q金桔是生怕不知道觀眾底下埋了屍體,第二次出現時,我朋友就說,金桔底下埋的她老公吧。電影後面大量閃回李涵跟每個人提到金桔,我就瘋了。我們早就知道了謝謝,能不能多走點心刻畫一下李涵跟她女兒啊。

電影很大一部份問題,也就在李涵跟她女兒上。

電影是兩條主線。一條是惠君被霸淩致死,林在福復仇線;另外一條是小彤李涵母女線,小彤因為錯手殺了繼父,李涵包庇女兒將屍體埋在花園裏,從此不讓她開口說話,讓她當殘障兒童,只要小彤靠近異性,李涵便會毒打她,如此打了五年。暗線是小彤把拍了霸淩影片的手機交給了林在福,林在福幫助她逃離媽媽的苦海。

如果你不多展現李涵有多癲狂,就無法理解小彤這五年以來多麽壓抑,甚至我罔顧媽媽為了我埋屍保護我的心情,我也要逃走,也就跟著無法理解林在福不考慮殘障兒童怎麽活下去而非要把她送走,林在福去琢磨殺校長反而更合理。

是不能展開嗎?

是的,因為空間全部讓給懸疑和反轉了,導演的目的只有一個,只為懸疑和反轉服務,不為人物服務。

涉海卻是反過來做的,懸念我就給你一個,老金到底能不能抓到李苗苗,最後反轉也只有一個,哦,殺害麗娜的人是老金自己啊。涉海還是比較為人物服務的,因此你能看到非常多的人物細節,打個比方,麗娜自殺是個很重的行為,為什麽自殺?那麽就要多多在此之前展現,麗娜缺愛的行為表現,她談了多少段戀愛,她如何依附於愛而求得自我的存在,老金怎麽漠視她,虐待她的情感。

只有這樣,最後反轉——原來老金間接害死了她,才有足夠的說服力,因為你給我看到了非常多的證據。(人物瘋癲細節)

仿徨之刃,也是父親為女復仇,也非常註重為人物服務。

在這幾個戲裏,為女復仇的情緒都是一樣的。都表現了父親的痛心疾首。但是老金這個人物是怎麽刻畫的?他得知女兒失蹤,去了日本後旅遊還開心自拍。仿徨之刃裏,長峰是怎麽刻畫的,他在復仇之路上也在猶豫,我要不要這麽做,他們是未成年人啊。林在福除了痛心疾首以外,又有什麽能讓我記憶深刻呢?cos 陳桂林嗎?

為人物服務,都需要細節刻畫啊。

小彤離家出走(姑且算是對媽媽的復仇?),你是不是也要多給細節,讓觀眾看到李涵有多麽顛?小彤有多麽壓抑?是不是也要讓觀眾看到林在福能同意送她走,他的心理支撐是啥?

只有一段李涵打她的場景,以及徐媽一句全樓人都知道,都聽到你在打她。

林在福,不知道,反正就是送了。

不夠啊。

為了反轉而反轉,結果就是——忽視對人物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角色變得單薄。

反轉。

反轉。

導演只在意反轉。

所以不care工具人父子,送出證據(這麽重要的東西就是隨意想當然的送出)也是為了反轉。

小彤在女童監獄說話也是為了反轉。

紙鶴,金桔也是為了反轉。

無疑這都是被短影片馴化的結果,人們的情緒閾值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拉高。高密度求反轉也許是短影片年代下一些觀眾的剛需。

當反轉成為電影最大的賣點時,當社會議題盡可能復合又大又全塞滿整個電影時,當氣氛和情緒和刺激性畫面大於故事和人物時,電影也就失去了好好講故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