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國產劇的「倭風化」有多嚴重?

2022-07-02影視

近日,古裝劇【我叫劉金鳳】陷入爭議,被網友指責服化道「以倭代華」:衣服上的花紋是大和櫻,官員戴的帽子是垂纓冠,女主吃壽司的一幕更是「倭」氣爆棚——看的是國產古裝劇,卻總有種日本大河劇的錯覺。

· 網友整理【我是劉金鳳】疑似「以倭代唐」。

以「和味」冒充「國風」,一直是古裝劇屢犯的錯誤。【風起洛陽】的海報用了日本神道教建築,【夢華錄】裏的糕點是日本和果子,【楚喬傳】【上陽賦】【斛珠夫人】裏,日式枯山水庭園屢見不鮮。1000多年前,日本遣唐使帶去了諸多唐朝文化;1000多年後,我們卻在影視劇裏看到了不少帶著濃重日本文化元素的唐朝景象。

· 即便是熱播的現象劇【夢華錄】,也出現了將日式和果子當作宋代糕點的質疑。

從行業生態看,「以倭代華」背後是創作觀的潦草輕慢。不少劇組打著還原歷史的口號吹噓服化道,實則是在心虛地掩蓋主題的陳舊幹癟、劇情的套路狗血。所謂的制作精良,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拿來主義」,是不顧歷史真實、模糊歷史邊界,是夾帶私貨、渾水摸魚,美其名曰宣揚傳統,卻讓中國文化呈現一片錯亂顛倒、飄渺虛無。

而從文化語境看,「以倭代華」的出現,美術偷懶、劇組擺爛只是一個導火索,背後的關鍵問題是,「倭」何以代表「華」?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兩國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卻由此出現了一批別有用心的歷史編造者。他們順著這一段歷史,鼓搗出一套荒唐的話術,宣揚今天的中國經過王朝更叠、革命運動,早已不是當初的中國;反而是日本,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唐代風貌,成了中華文明的傳人。

· 7月4日,國家廣電總局召開電視劇創作座談會,強調古裝劇美術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文化的傳播時時處在流變中。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並非中華文明的冷凍室和保管庫。那些熱衷「以倭代華」的創作者,將日本傳統指鹿為馬為中華瑰寶,在異國找故國的血脈,只能抱來鄰居的兒子;就像那些去日本尋找唐朝的遊客,殊不知江戶鎖國200年,明治維新對傳統又進行了一次大破壞,說走進京都一眼就看見長安殘影、大唐遺風,只怕是看走了眼。

這背後,是一場關於中國歷史話語權的爭奪戰。我們反對「以倭代華」的創作,不是在否定中日兩國漫長的文化交流史,而是要守住歷史的底線,對中華文明正本清源,還原一個真正的、本色的中國;是要警惕某些政治和文化勢力,為了建構符合自身願望的歷史,不斷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剝奪篡改。今日,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平視世界的一代人登上歷史舞台,面對影視劇裏習焉不察的「以倭代華」,掀起了一場「倭風阻擊戰」。

對於文藝創作者來說,真正的文化自信應建立在深入文化底層的考證、鉆研與思考之上,需要的是真功夫,而非花架子。要在古裝劇裏展現真正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需要嚴謹細致的文化考古,需要宏大明晰的歷史視野,需要與古代中國文明的龐大體量與輝煌成就產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鳴。這一切,靠做幾個叉手禮、演一場茶百戲,靠抖幾個歷史包袱蹭一波情懷流量,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