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香港電影沒落了?

2019-01-06影視

在開篇先幫內地喊個冤: 香港電影的沒落跟回歸1分錢關系都沒有。甚至回歸以後,香港電影曾經短暫的煥發了一點生機。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某地區的特色審查,及該地區群眾的自發規訓,一向是深惡痛絕的。

但事情一碼歸一碼,你厭惡一個東西,不代表你可以把所有的罪名都推到它身上,那樣與我瞧不起的部份愚民沒分別。

做人要實事求是,香港電影大概到94年就不行了。而不是回歸以後才不行。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想說清楚估計得三萬字。我提綱挈領的簡單說個皮毛,也算給一些總是以為「97後香港電影沒落」的朋友一個科普(其實他們也未必是壞心,只是單純的不知道)。

首先,香港這個地方,作為人口七百萬,且陸地面積只有1000平方公裏的城市,電影行業能一枝獨秀的崛起,本來就是個奇跡。

既然是奇跡,就有極大的運氣成分,維持不了多久。它的崛起是建立在「東亞其他地區文化產業特別不行」的基礎上的,一旦其他地區稍微正常一點,它馬上被打回原形。

60年代-80年代,香港周邊的地區及國家,不是窮逼,就是比香港還窄小。要麽就是一群農村人,或者高壓統治。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導致香港的鄰居們普遍活的跟牲口無異,包括現在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的南韓,在當時也是文化沙漠。

唯一的例外就是日本。所以你如果關註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成績會發現,日本從來不是香港電影的輻射地區。只有極少數幾個頭部藝人的頭部作品,才能在日本開啟局面。代表人物就是成龍。另外還有許冠文的【mr.boo】系列(半斤八兩在日本很紅),林正英的【僵屍先生】系列,都算是成功打入了日本市場。

其余的什麽巨星啊天王啊,在日本都僅僅是小眾愛好者喜歡,不管得了多少雜誌評出的大獎,也還是沒有票房。因為日本本身的文化產業較為先進,所以只吸納一些「極其精彩」的香港頭部ip進行消化,東亞地區極為經典的大ip【英雄本色】,在日本連3億票房都沒到,甚至低於在香港毫無知名度的,李翰祥拍攝的歷史片【火龍】。

倒是南韓當時由於文藝作品極度匱乏,所以看到香港的娛樂片,簡直喜歡的不行了。以至於一大批港星在八十年代成為南韓人的「全民偶像」,甚至去各種代言南韓本土的食品。比如周潤發代言酸奶氣泡水,張國榮代言巧克力。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許多都在南韓成為文化記憶。有名的不必提,包括在華語地區知名度一般的一些電影,比如王晶的「至尊計狀元才」,在南韓都極為賣座。(其實香港票房也頗高,但被同類別的賭神蓋過了風頭,在南韓卻相反)

而香港電影的南韓市場什麽時候死掉的呢?就是九十年代,因為南韓開始自己摸索著拍商業片了。到九十年代末期,已經徹底成形,南韓也就徹底不再看香港電影了。

這點跟大陸也異曲同工。香港電影、香港電視劇的消亡,基本是跟內地影視行業不斷發展同步進行的。因為香港本土制作有不可彌補的短板(如演員少、普通話不行、取景少、投資規模小、嶺南文化無法完全令大中華區有完全共鳴),導致了內地觀眾一有看本土片的機會,馬上就拋棄了香港電影。

台灣則是另一種情況,台灣人對於好萊塢的崇洋媚外,是超乎內地人想象的。哪怕是八十年代,限制好萊塢拷貝數量的時期,台灣人也是對「洋垃圾」趨之若鶩,許多壓根不算精彩的二流電影,在台北觀影人次上也能穩壓成龍為首的香港電影人一頭。

而94年正好是一個關鍵節點,因為香港電影人的態度不佳,吃定了台灣自己沒有成熟的商業片市場,只能跟自己高價買片。但卻忘了一件事,台灣電影人做商業片不行,但做好萊塢的買辦卻十分擅長,所以轉頭倒逼台灣當局開放好萊塢市場配額,導致香港電影最大的經濟來源也被堵死了。

所以你說這跟內地有關系嗎?毫無關系,因為內地當時分逼沒有,家裏有錄像機的都是少數,而且看的都是七手盜版。也就是說你已經窮到連人家衰落都賴不著你的程度了。 就像是你破產了,可以怪你領導對你迫害,可以怪你老婆總是買奢侈品,可以怪你朋友坑了你買股票,但你咋也不會怨到樓下要飯的為啥不給你拿兩千萬還債。

其實到了97以後,香港電影是借著內地市場的初步崛起,回光返照了一下子的。

只不過由於香港電影此前青黃不接,導致新生代能抗票房的幾乎沒有,全是在消耗年紀最小也得35以上的一批老明星。(當然現在已經都是退休老人了)

如果非得怪內地的話,只能怪內地真正市場起飛,還是在2012年以後,而香港電影已經撐不到這個時候了,大家老的老死的死糊的糊,只能不斷打情懷牌。

許多人說香港電影是死在格局小,這個我不同意。格局怎樣才算大呢?一罐老幹媽,只要做的好吃,有穩定的客流量,也一樣能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哪怕它不如鮑參翅肚「大氣」。

實際上,香港電影的崛起就是鄰居們普遍不行的年代,這是它的宿命。因為它不是格局小,是地方太小了。地方小,代表能選擇的藝人就少,代表日常的取景就小,代表本土性的作品投資必然就小(甚至國際性的作品也拍的必須小心翼翼,如成龍的「飛鷹計劃」,就因為投資過高導致被嘉禾批評,多年不許他再做導演),如果香港是個兩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或許一切都會不同。但現實是沒有如果的。

曾經的香港電影,是冒險中的火中取栗。但當別人都有更長的勾點時,你再顯示自己的「快手」技術,也只會無比可笑而已。

我是猴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