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懿傳有哪些bug?

2020-02-02影視

9月8日更新

大家可能會問:你說的這是歷史上的清代制度,但是這和如懿傳的bug有什麽關系,是不是尬黑啊?

其實我的觀點是,宮鬥劇最好不要離開了其所定位的朝代環境,尤其是套歷史人物的宮鬥劇。因為只有把人物構建在她們生活的大環境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這些人物的行為邏輯和思維方式。

宮鬥劇、宅鬥劇(豪門)、宅鬥劇(普通家庭)、政鬥劇、職鬥劇雖然都有一個「鬥」字,但是因為它們構建的大環境不同,所呈現出的外在和表現的內涵都會有所不同。就像【紅樓夢】和【金瓶梅】中雖然不一定是主線,但是隱約展現出來的「世家」和「新貴」的宅鬥,大家仔細品品,是完全不同的。

其實如懿傳肯定算得上宮鬥劇中的大制作,但是因為缺乏對歷史背景的構建(當然不是如懿傳一個的問題),然後又要強行套用歷史人物,就使得很多劇情缺乏邏輯,有違常理,荒誕不經,從而對其口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因為不了解清代宮廷制度,使得動輒抽耳光、用私刑、尊卑不分乃至潑婦罵街嚼舌根成為鬥爭主要工具;因為不了解清代妻妾的嫡庶之分(註意不是子女)和立嗣制度,導致很多宮鬥缺乏目的性和邏輯性;因為不了解清代內外八旗制度和太監管理制度,導致很多出戲劇情,宮鬥的外延不僅沒有增添厚重感,反而顯得輕浮淺薄;因為不了解清代皇權之盛和乾隆的人物性格,把一個極度自信自大,意氣風發,好大喜功,狂妄囂張的皇帝演繹得自卑陰毒,扭曲猥瑣,從而使得圍繞在他身邊的人物的言行舉止也發生扭曲,最後為了營造歷史的厚重感卻要套用這些人物的真實結局,出現了皇帝痛恨的皆封皇貴妃,最痛恨的妃嬪的兒子當皇帝這樣的無法自圓其說的劇情,無疑是。除此之外,因為不了解蒙古八旗和蒙古旗盟,不了解宗藩制度,不了解包衣制度,不了解皇室儀制、不了解朝廷禮儀等導致劇情發生最起碼的邏輯混亂問題比比皆是。

如懿傳的制作不可謂不精美,作為主演的的周迅、童瑤、胡可、辛芷蕾、張鈞甯等演技也很精湛,但作為一個真正定位為宮鬥(而非像金枝欲孽定位為辦公室政治為內核)並立意去探討封建帝王婚姻的電視劇,如果把宮廷背景剝開之後,發現它居然還是一個普通的宅門鬥爭,甚至為了套歷史背景反而搞得邏輯混亂,那麽其實我覺得是還有進步空間的。

原答案

1.乾隆朝官方釋出的【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的摘錄,看看犯了幾條:

凡各宮女子俱二十五歲俱令出宮,其出宮女子在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等位下者,本主俱自行賞給,不支官賞外,自貴人以下之女子進內十五年以外者賞銀三十兩,十五年以內者二十兩,十年以內者賞銀十兩。其有過犯,不在年限逐出者不賞,永遠為例。

凡貴人以下之女子進內滿十年出宮或十年以外者俱賞銀十兩,未滿十年者不賞,嗣後為例。

凡各宮女子不許與太監等認為親戚,非奉本主使令不許擅自相交語並嬉笑喧嘩,各宮小太監許於本宮掖門出入,其大太監非奉本主使令,不許進掖門,每夜起更時,各宮首領進內查燈火畢,隨出鎖掖門報敬事房。

凡宮殿監等處太監行路或遇各宮女子者,皆讓女子走過再行,不許爭路。

凡六宮女子如有呼本宮太監為叔伯兄弟者,將該女子痛懲逐出,並將家屬發往新疆。

凡各宮首領太監,無事不許至本主屋內久立間談,並大太監不準不奉本主之命擅自責打太監女子。

凡各宮女子如有因病因笨或別項事故本主令其出宮者,總管等驗看真實,預先奏聞,方許出宮。

2.乾隆訓斥蘇培盛的諭旨: 即內宮之宮眷,雖答應之微,而總管不可不跪拜也;阿哥之家眷,雖官女子之微,而總管不可不跪拜也。 此朕防微杜漸之舉,後世子孫世世遵行。若總管太監等仍敢蹈襲前轍、妄自狂縱、不遵客製,經朕察出,將首犯之人立行正法,眾太監官職並列革退!著將此旨亦曉諭阿哥等知之,內務府總管衙門仍登記檔案,若太監略有放縱,許內務府總管先拿後奏!

3.清代太監是民人,宮女是旗人(內務府上三旗包衣),侍衛大部份是宗室、上三旗勛貴重臣子弟(雍正後還有部份武進士),侍衛是郎衛,不是看大門的,屬於侍從官、軍官訓練團和高級官員的後備團隊。如果想描寫淩雲徹卑微,不如讓他當護軍,就是金枝欲孽裏面孔武最早擔任的,那個相對來說是兵衛,地位要低很多。

清代旗民不通婚最主要就是指的民人不能娶旗婦(相反旗人倒是可以娶民婦)。雖然【宮女談往錄】裏面何榮兒說她是慈禧許配給太監對食的。但是先拋開這本書的很多內容的真實性不談,至少在乾隆朝這種宮女和太監相互稱兄妹都要重罰的環境下,對食基本不可能,而且宮女一般25歲出宮,真要寂寞的找太監麽。

4.乾隆六年上諭:

再,爾等嚴諭首領太監,凡宮內之事,不許向外傳說;外邊之事,亦不許向宮內傳說。 至於諸太妃所有一切,俱系聖祖皇帝所賜;諸母妃所有,亦是世宗皇帝所賜;即今皇後所有,是朕所賜。各守分例,撙節用度。不可將宮中所有,移給本家。其家中之物,亦不許向內傳送。致涉小氣,嗣後本家除來往請安問好之外,一概不許妄行。

5.孝儀純皇後是內務上三旗包衣管領出身,也就是辛者庫籍,但是人家選秀前父親就是內管領(對應官職就是佐領),人家祖父五十一做到內務府總管。而且不管包衣來源是北韓,滿洲,漢人還是其他民族,入旗後包衣佐領和包衣管領都是旗人範疇,既不是漢人也不是漢軍,其上級是包衣參領,而包衣參領是掛在滿洲旗下的,所以漢軍蒙古都沒有包衣旗人。

6.乾隆雖然對皇後出身比較看重,但是對妃嬪恰恰不是如此,對妃嬪更看重個人喜好,他可以讓鄂爾泰孫女,蒙古王公女兒長期做常在貴人,也可以讓民人出身的蘇氏,包衣佐領出身的金佳氏、高氏,包衣管領出身的魏佳氏做皇貴妃。

7.清代後宮雖然會對犯事宮女體罰,但是總體來說不會過於暴虐,因為宮女屬於內務府包衣旗人出身也就是內八旗,是皇帝一家的專屬家仆(下五旗包衣則服務於入八分公以上宗室),屬於皇帝比較親信的團體,相反太監這種民人出身的一旦犯事處分就會很重,打殺是常有的事情。乾隆降革惇妃的諭旨,可以感受下乾隆朝後宮刑罰情況:

諭諸皇子、及軍機大臣等、昨惇妃、將伊宮內使喚女子。責處致斃。事屬駭見。爾等想應聞知。前此妃嬪內。間有氣性不好。痛毆婢女。 致令情急輕生者。雖為主位之人。不宜過於很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經奏聞。無不量其情節懲治。從未有妃嬪將使女毒毆立斃之事。 今惇妃此案。若不從重辦理。於情法未為平允。且不足使備位宮闈之人。鹹知警畏。況滿漢大臣官員。 將家奴不依法決罰、毆責立斃者。皆系按其情事。分別議處。重則革職。輕則降調。定例森然。朕豈肯稍存歧視 。惇妃、即著降封為嬪。以示懲儆。並令妃嬪等、嗣後當引以為戒。母蹈覆轍。自幹重戾。朕辦理此事。準情酌理。惟協於公當。恐外間無識之徒。或有竊以為過重者。不知朕心已覺從寬。事關人命。其得罪本屬不輕。第念其曾有公主。故量從未減耳。若就案情而論。即將伊位號擯黜。亦豈得為過當乎。朕臨禦四十三年以來。從不肯有溺愛徇情之事。爾眾皇子、及眾大臣、皆所深知。即如惇嬪、平日受朕恩眷較優。今既有過犯。即不能復為曲宥。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