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很多人評價金庸小說翻拍的電視劇,情節還原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2019-03-21影視

正好前幾天和朋友討論新【倚天屠龍記】的劇情和改編,對這個問題有點心得。

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北宋【宣和畫譜】裏記錄的一個故事:

黃筌字要叔,成都人。以工畫早得名於時。十七歲事蜀後主王衍為待詔。至孟昶加撿挍少府監,累遷如京副使。後主衍嘗詔筌於內殿觀吳道元畫【鐘馗】,乃謂筌曰:「吳道元之畫【鐘馗】者,以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不若以拇指為有力也。」令筌改進。筌於是不用道元之本,別改畫以拇指抉鬼之目者進焉。後主怪其不如旨。筌對曰:「道元之所畫者,眼色意思俱在第二指;今臣所畫,眼色意思俱在拇指。」後主悟,乃喜筌所畫不妄下筆。

這個故事簡單轉譯一下,就是古代有個叫黃筌的畫家,有一天皇帝叫他來鑒賞吳道子的名畫【鐘馗】,然後皇帝覺得這畫裏的鐘馗用食指挖鬼的眼睛不夠有力,讓黃畫家以這幅畫為藍本畫一幅新的畫,其中鐘馗要改成用拇指挖鬼眼。黃畫師改是改了,然而整幅畫都改了,成了一幅全新的畫。皇帝生氣了,對他說,我就叫你改一只手指,你怎麽改了那麽多?

黃畫家回答,吳道子這幅畫中的鐘馗, 眼睛神色中間的意思全都在食指上面,而我要畫的畫,眼神神色都在姆指上面(怎麽能一樣呢?) 皇帝頓時就明白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點,對 那些整體結構渾然一體的作品,改一處地方,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讀者觀眾對整個作品的看法。

而金庸的小說正是如此。金庸筆下的人物往往都非常地「厚」。換句話說,金庸小說裏, 只要不是那種只出場一兩次的路人角色,其余的人物,哪怕是配角,都有他們單獨的生命線——包括他們的出身,經歷,性格和愛好等等等等。

這些東西大多數是一體的,相互關聯的 ,比如黃藥師極其討厭吵鬧,所以才會禁止仆人在家裏說話,所以黃蓉在桃花島上才會找不到朋友聊天,所以她才會去找周伯通談心,所以她才會和黃藥師吵架,所以她才會離家出走,所以她才會遇上郭靖和郭靖談得很開心,才會愛上郭靖。

假如黃藥師喜歡廣交朋友,天天賓客臨門,那黃蓉就不會去找周伯通聊天,也就沒有離家出走離島,後面遇上郭靖的事情了。

這些劇情是互相聯系,不能隨便打斷的。一處更改,往往會影響後續一個到多個點的劇情和人物理解。

就以2019版【倚天屠龍記】為例吧。我最近比較忙,追劇比較慢,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看到這劇埋藏的一個潛在的「地雷」了。這個地雷就是周芷若的人物設定。

在這版電視劇裏,編劇增加了原著中所沒有的少年張無忌和周芷若青梅竹馬的生活經歷。兩位小演員很可愛,看上去人物性格好像也尚可,所以「似乎」這段改編劇情沒什麽問題,對不對?

然而事實絕非如此!金庸小說的劇情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就以光明頂一戰為例,在這一段裏,周芷若聽從滅絕師太的命令刺了張無忌一劍,改變了戰局。

這一劍的刺出在原著邏輯中很好理解,因為在當時,周芷若和張無忌並不熟悉,兩人不過是漢水匆匆一遇,互有好感而已。 在這種前提下,周芷若聽從師命,不過就是刺一個「有好感的熟人」而已,有啥可多想的? 刺了就刺了。

她天資聰穎,又以自幼慘遭父母雙亡的大變,刻苦學藝,進步神速,深得師父鐘愛。這八年多時日之中,師父的一言一動,於她便如是天經地義一般,從未生過半點違拗的念頭,這時聽到師父驀地大喝, 倉促間無暇細想,順手接過倚天劍,手起劍出,便向張無忌胸口刺去。

但在電視劇裏,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張周曾經長時間一起生活過,關系可以說非常親密,那周芷若這一劍就變成了「捅曾經的青梅竹馬一劍」,這就不是像原著那樣一句帶過就能了事的了。

所以電視劇在這裏變成了慢速播放,各種回憶播放,又展現了周芷若的痛苦和掙紮,並且伴著身邊師姐妹的不斷催促,才終於下手。

而原著和電視劇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對理解周芷若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在原著裏,周芷若是刺出這一劍之後才愛上張無忌的,這一劍是拉近他們之間的關系的:

周芷若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他無不瞧得清清楚楚,心下明白:「她這一劍刺了之後,不論這小子死也好,活也好,再也不能從她心上抹去了。」

而在電視劇裏,周芷若刺出這一劍,等同於是在她和張無忌之間劃出了一道界限。

還有,在原著裏,周芷若刺這一劍只能看出她是個遇到緊急情況會慌張,會習慣性盲從師父的角色。 但卻不能看出她「不看重愛情」,也不能看出她「把師父看得比張無忌重要」,因為她在刺這一劍的時候和張無忌根本就不算熟。

但在電視劇裏,這一劍就會被理解成「周芷若在師門和青梅竹馬之間,做出了選擇,她選擇了前者」。

說到這裏,這一段重要的情節已經是和原著的理解差距甚遠了。但這還沒完。

為了要解釋周芷若為什麽會對青梅竹馬這麽無情,為什麽會在峨眉和青梅竹馬間做出這樣的選擇,電視劇只能繼續給周芷若加戲。在2019版【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被描繪成了一個在峨嵋派白天經常替師姐們幹活,晚上才有時間能練劍的可憐兮兮的形象。

可能是編劇覺得,只有把周芷若描繪成一個不敢反抗,柔柔弱弱的「小可憐」,才能更好地解釋周芷若為什麽會這麽聽滅絕師太的話,會這麽狠心刺張無忌一劍。

其實按原著來看,這些解釋本就是多余的,而且還是跑偏的。

在我看來,撇開道德層面的問題,原著的周芷若起碼應該是一個十分自信的人。畢竟 原著提到過她對自己的容貌十分有信心,自信「所有青年男子遇到自己無不心搖神馳」,而且她在刺了張無忌一劍後,還覺得張無忌會喜歡自己。

能有這樣的想法的人, 應該是一個眉眼間帶著自信的,舉手投足間坦然自得的人。 刺你一劍又怎麽了?我還嫌沒把你刺死害我分心呢:

她曾不住警惕自己,幹嗎不專心打座修習?怎地忘了恩師的教誨?分心去想這不相幹的少年?不,這人並非不相幹,他是魔教教主,是個無惡不作的小魔頭! 在光明頂上,我為何不一劍刺死他?如果當時我殺了他,便沒有今後的種種苦楚了。

(這是新修版【倚天屠龍記】增加的周芷若的自白)

而電視劇裏的周芷若卻變成了一個自卑柔弱,處處受人欺負的「小可憐」的形象。這在我看來,距離原著的周芷若已經很遠了。

2019版【倚天屠龍記】後面還有很多集我沒看,但我個人感覺,看這個狀態,後面的周芷若應該會越來越偏離原著,而對這版周芷若,我覺得 已經很難用原著周芷若的邏輯去理解了,她近乎是一個新的人物了。

對電視劇來說,適當的改編是必要的,也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同樣無可避免的是,很多看似不太重要的改動和加戲,卻可能對一個角色的形象產生顛覆性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麽原著迷會非常在意情節的還原度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