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作為演員,演電影和演電視劇有什麽不同?

2019-05-22影視

我滴媽呀,看到上面

@張譯

都出來回答了,激動的不行,借著回答的機會順便表達一下對小太爺的崇敬之情~~


其實這個問題挺好回答的,就是一句話:

演電視劇時,演員為劇情服務;演電影時,演員為導演服務。

但是我也相信,這個答案肯定會有爭議。

爭議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是我們對 「電視劇」「電影」 的定義的認知不同。

現在電影和電視劇的制作水平都是良莠不齊的,有的在院線上映的電影連學生作品都不如,有的電視劇卻精良的像電影(強力安利一波【紅色】)。

【紅色】劇照。

原本電視劇的制作更註重於其連續性播放的特點,在故事情節上能夠充分展開,容易讓觀眾覺得電視看起來淺顯易懂。而電影時間短,需要對故事進行濃縮和提煉,在台詞、畫面、表現力上都要追求一種藝術的極致。

第二,是對 「電視劇演法」「電影演法」 的定義的認知的不同。

從理論上說,電視劇的演法更趨向於「表達」,就是把所有內容一股腦都倒給你看。

而電影的演法更趨向於「表現」,只揀精華,把更深層的東西給你看的。

【路邊野餐】劇照

第三,就是 演員的流派不同造成了沒有固定的表演模式

演員在學習表演的時候,老師可沒教過所謂的「電視演法」和「電影演法」,大多學的都是舞台表演和影視表演,舞台上要肢體語言豐富,動作大,方便觀眾看清;而影視表演則是小而精,保證在鏡頭上看起來不突兀。

因此,演員表演的是否適合電視劇或者電影,主要還是看導演的指導。

單論這兩張笑臉,你很難評判誰的表演更高一籌,但是透過導演把這兩張笑臉放到不同的環境裏,我們立刻就能分辨,誰的笑更有內容一些。

事實上,演員在演電視劇的時候,導演不會過多的幹涉他的表演,只要能讓劇情順下去,誇張或者怪異甚至樣版化都不會有問題。


【雙驢記】劇照

文章在演電視劇的時候幾乎都是一種演法,但是一旦到了電影裏,他又能很好的轉換表演方式。


而演電影的時候,導演會幹涉很多,因為電影的主導是導演,導演會傾盡全力要求最後表達出來的是他想要的樣子。比如在開拍之前用很長的時間去培養演員的情緒,拍攝的時候要求演員用很多種演法反復演出一個段落以求最優的結果,甚至透過心理暗示去改變演員的性格等等。


【推拿】劇照

秦昊為了演好盲人,在開拍前去盲人中心生活了一段時間,深刻的體會了「身為盲人卻不想被特殊對待」的心情。

光說些理論的肯定有些懵,我們還是來拉個片吧!

比如說,【民兵葛二蛋】第一集,黃渤飾演的葛二蛋,發現村子被日本人血洗之後,有一段戲。

葛二蛋和朋友進村,發現已經被屠村:

二人蹣跚的走著,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

突然想到自己家,原本背對著鏡頭的,突然一個轉身面對鏡頭:

想到了爹的安危,激動的跑了起來:

佝僂著身體,頭向前探,表示焦急、尋找:

遠景,繼續表現尋找的過程:

同一個景別,跑向畫面的另一邊,繼續表現尋找:

發現找錯了,繼續遠景:

發現爹的屍體,嚇的往後一摔:

然後開始搬開雜物,試圖解救被壓住的父親:

燒斷的木頭掉下來,葛二蛋被逼退後,沒有挖出父親:

幾次試圖沖進火海,但是都被擋了回來:

無奈之下,環顧四周,表情扭曲:

四處張望,看有沒有活著的人:

沒有找到活人,開始嚎啕大哭:

鏡頭拉高,葛二蛋繼續左右張望:

這一段大概有4分鐘,其中黃渤的肢體動作占了將近3分鐘,而面部表情的特寫只有35秒左右。

類似的表演,我們再看看黃渤在【鬥牛】裏飾演的牛二的表現:

一開場,牛二的側臉,臟兮兮的皮膚,流出的鼻涕,掛在臉上的血塊,幹裂的嘴角,一口黃牙,直接交代了現狀是多麽窘迫:

牛二的眼神左右掃動,似乎在尋找什麽:

咽了一口口水,說明人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

回頭,眼神驚恐,四處尋找:

鏡頭拉遠,牛二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村裏:

接下來是一段第二人稱視角的鏡頭,牛二焦急的開始跑動起來:

全程面部特寫,滿臉的恐懼和疑惑:

緩過勁來了,開始呼喊:

喊了半天沒人答應,開始思考:

開始到處尋找,這一段幾乎都是背部鏡頭,視角跟隨牛二看到的範圍,給觀眾代入感:

終於,在坡下看到了全村燒焦的屍體,鏡頭依舊跟隨牛二的視線範圍,觀眾比牛二晚一步獲取資訊:

鏡頭反打,並沒有激動的情緒,更多的是疑惑:

然後牛二不小心掉了下去,看到了屍體,開始害怕:

幾個快速的剪接,表達了牛二的恐懼,同時最後一個鏡頭落在一具與眾不同的屍體上,牛二也望向這具屍體,說明這具屍體和牛二有關聯:

牛二彎著腰,露出驚恐的表情,他看到了什麽:

切中景,一只翹起的手,手上有個鐲子:

鏡頭越過鐲子拍向牛二,牛二站直了身體,說明恐懼已經沒了,但是開始哭號,說明他認識這只手的主人,而且跟他關系還很深:

開始崩潰:

又是幾個快速剪接,表現牛二的崩潰:

確定村裏沒有活人之後,整個人癱軟下來,開始自言自語:

開始撕心裂肺的哭:

這一段也是4分多鐘,但是除了幾個奔跑的鏡頭,幾乎全是臉部的特寫。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電視劇和電影的側重點不同:

電視劇主要是為了交代劇情,告訴觀眾發生了屠村,主角的親人死了,但是對人物的情緒描寫比較少,表達了「慌張」和「悲傷」兩種情緒即可。

而電影在差不多的時間裏,表達了很多內容,除了屠村這件事的發生外,還有人物的關系,更多的是表現人物情緒從迷惑、緊張到震驚、難過、崩潰的過程。

因此,看電視劇裏的黃渤,觀眾能非常清晰的感覺到,他的表情比電影中單一多了,基本上除了扭曲就是哭泣,更多的是肢體語言。在中遠景的鏡頭裏,他需要更多的用身體表達恐懼、疑惑、難過,而不是表情。由於鏡頭少而長,他只需要一次性表演完即可,而不用切分成那麽多部份。

而拍電影的黃渤,他的表演被拆分成了更多的部份,每一次機位的更換,就表示他要更換表演的「部位」,什麽時候該眼神演戲,什麽時候該嘴巴演戲,什麽時候該身體演戲,什麽時候該聲音演戲,都要分的很清楚。而且在每個部位演出的時候,需要表現的更深刻,可能眼睛要瞪的更大一些,表情要做的更重一些。這些在演電視劇的時候,都是不需要的。

如果你有耐心去數鏡頭,你會發現,在同等的時間裏,【鬥牛】裏的鏡頭數大概是【民兵】的7倍以上。

同樣是角色難過的表情,【民兵】裏只用了2個機位,每個機位有7-8秒的畫面。而【鬥牛】裏至少用了9個機位,每個機位只有3-4秒的畫面。

這是因為電影導演想要更細致的表現角色的情緒,這個詳細而寫實的過程,會讓觀眾迅速的代入到角色裏。 導演會認真的指導演員在每一個鏡頭裏的表演,來配合自己認真設計的每個場景,每段劇情,以便觀眾在2個小時左右的觀影時間裏,可以最大化的享受電影帶來的樂趣。

這就是前面說的: 演電視劇時,演員為劇情服務;演電影時,演員為導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