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自研OS,手機廠商的「私心」與軟件廠商的「災難」

2024-01-13數碼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在卷完了配置參數,影像跑分,螢幕快充、儲存影像、續航折疊……手機還能怎麽卷?

過去的2023年,手機廠商們不約而同的將目標瞄準了自研系統。

站在民族情感層面,中國手機「去安卓化」,值得鼓勵;然而站在產業和使用者層面,我們真的需要這麽多OS嗎?這個問題又值得斟酌。

01 沒有自研OS,不好意思做手機

眾所周知,華為自研鴻蒙OS主要出於被谷歌禁供安卓GMS服務的無奈,硬著頭皮將備胎轉正,吃起了螃蟹。

2019年8月9日,華為正式釋出了鴻蒙系統(HUAWEI Harmony OS),到2021年5月25日,華為EMUI官博正式更名為Harmony OS,與此同時,全新的華為手機系統開機動畫也不再是「Andriod」標識。

去年8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2023上,Harmony OS升級到4.0,Harmoney Next開發者版本去掉了與安卓通用、開源的AOSP程式碼,只支持鴻蒙內核與鴻蒙系統的套用。

這也是說,華為與安卓脫鉤,鴻蒙系統完全獨立基本成為現實。

鴻蒙系統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鴻蒙人才的「走俏」。

據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0月,鴻蒙相關崗位的平均招聘薪資高達17537元/月,遠超市場平均水平。

一些專門從事鴻蒙系統相關開發的技術公司向部份對個人能力要求較高的崗位,比如鴻蒙基建工程師、鴻蒙系統架構專家等甚至開出了百萬年薪的高價。

在此背景下,高校出手補位,目前全國有21所985高校開設了與鴻蒙相關的課程,其中不乏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樣的國內一流高校。

繼華為之後,雷軍在去年10月17日的小米14釋出會上宣布,將用自研的「HyperOS」,即「澎湃OS」陸續替換原有的MIUI。

雷軍透露,小米在2014年IoT業務初具規模時,就開始自研作業系統的探索式開發和驗證,2017年全新系統研發工作正式開啟。如今的小米自研澎湃OS,是基於深度前進演化的Android以及小米自研的Vela系統融合,「徹底重寫底層架構,為未來百億器材、百億連線做好了萬物互聯的公有底座」。

接著,vivo也入局了。

2023年11月1日的 2023 vivo 開發者大會上,vivo釋出了藍河Blue OS ,vivo 副總裁周圍明確表示,「vivo自研的藍河作業系統不相容安卓套用,未來同樣不會相容,目前也沒有跨端搭載的計劃」。

不少業內人士評價稱:基本可以斷定,BlueOS 是真完全自研、沒有套殼安卓……

再加上榮耀的Magic OS,OPPO的潘塔納爾系統,魅族的Flyme,中國手機的主要廠商要麽自研,要麽基於安卓內核進行二次開發,都推出了具有各自品牌標識度的手機OS。

02 手機廠商自研OS的小九九

手機廠商自研OS,擺在明面上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為了獨立自主,不會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被安卓「卡脖子」,有華為的案例在前,提前準備,未雨綢繆。

其二是為了自身發展的生態布局。

在萬物互聯的趨勢下,電腦、平板、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乃至智能汽車都需要互聯互通,各手機廠商也在硬件生態上廣泛布局,此時擁有一個能夠實作多器材協同的作業系統就非常重要了。

自研手機OS,不光光能在手機終端提供差異化的體驗,在手機廠商的計劃中,手機未來還將是各類智能硬件進行跨平台操作的超級計算節點。

雷軍對自研澎湃OS的目的就曾進行過解讀:

萬物互聯的時代,各種器材涉及的作業系統分支之復雜、數量之龐大,不同系統及協定之間造成的生態連線隔閡,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像小米不止有智能電話,還有跨200多個品類的巨大智能生態。 小米澎湃OS,是為了完成「人車家全生態」閉環而生。

然而,單純就手機業務來看,手機廠商自研OS的推動力量,並不完全是來自物聯網藍圖的動力,更多來自華為鴻蒙的壓力。

去年9月,華為終端業務CEO余承東正式宣布鴻蒙原生套用全面啟動時就曾透露, Harmony OS 4釋出後,一個多月升級使用者超過6000萬。

2023年以來,鴻蒙系統占有率快速提升。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釋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Q3,鴻蒙系統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為3%,同時iOS的份額為16%,安卓為81%。

截至2023年Q3,三大作業系統全球份額 圖源:Counterpoint

鴻蒙目前份額不高,但已晉升成為了全球第三大作業系統。

然而,在國內市場,鴻蒙系統的占有率卻從2022年Q4的3%,漲至2023年Q3的13%,接近iOS的14%。

鴻蒙是2019年釋出的,在其剛剛起步的前三年,鴻蒙在國內只吃下3%的占有率,而如今不到1年就漲了10個百分點,TechInsights也預計,Harmony OS在今年有望取代蘋果iOS成為中國市場上第二大智能電話作業系統,如此快的發展速度讓友商們倍感壓力。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研究分析師鐘曉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華為手機回歸勢頭兇猛,特別是在鴻蒙系統的支持下,推出了像星閃這樣的近距離無線連線技術,生態整合能力大大加強,這就推動著友商們也要透過自研系統帶來差異化的賣點,盡可能守住自己的基本盤。

自研OS,你以為是手機廠商為擴張業務的主動出擊,實則是為留存使用者的被動防守。

這也是vivo、OPPO等品牌哪怕沒什麽硬件產品,也要拼命轉型物聯網,硬著頭皮自研系統的原因所在。

03 我們需要這麽多OS嗎?

中國手機廠商下決心,有勇氣自研OS固然可喜,然而回歸到現實,手機廠商們的OS都能成功嗎?使用者、市場乃至以手機為中心的物聯網生態真的需要這麽多OS嗎?

我們先來看看,成功打造一個手機OS到底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必然是技術與產品能力,這裏說的技術與產品能力不僅僅單指OS的研發,還包括手機終端產品的研制。

一個典型的案例,智能電話萌芽時,當時的王者諾基亞也在進行著智能化轉型,塞班系統的優勢得天獨厚,iPhone橫空出世之前,iOS也是白紙一張,不為人知。

iPhone能將諾基亞拉下王座,有iOS的一份功勞,但更關鍵的還是在硬件端,對手機形態與定位的突破。

換句話說,自研OS的成功必須有過硬的硬件產品作為支撐,兩者協同才能發揮最大能量。

其次,要有非常強的財力。

舉個例子,安卓從2003年10月成立團隊開始研發,期間花了5年時間才在2008年推出1.0版本,谷歌2005年收購安卓時,花費了5000萬美元。

余承東在2021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也曾透露,僅兩年時間,華為花在鴻蒙研發和推廣上的費用就超過了500億人民幣。

中國手機廠商普遍都擁有不錯的現金流,小米甚至還要余力去造車,各自也都擁有一定的自研能力,現在的問題是,打造一款成功的OS系統,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短期利益與長期主義之間,中國手機廠商們的戰略定力將接受考驗。

最後,也是最難的地方,是生態建設。任正非在2019年6月就曾公開表示過:「作業系統最關鍵的是建立生態,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態需要兩三年左右的時間。」

這裏說的生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內部的技術生態。

比如,華為鴻蒙適配的硬件,手機有自研的麒麟SoC,星閃搭配的是麒麟A2芯片等,就像穿合適的鞋子才能走得更遠,跑得更快一樣,軟件與硬件生態適配非常重要。

在這方面,小米雖然曾推出過澎湃SoC,vivo有自己的影像芯片V系列等,但這些廠商尚未像華為一樣形成具有品牌銘印的體系,後續如何補強,值得關註。

另外一個方面是外部的套用生態,而這則需要開發者的配合才能實作,說白了,手機廠商要麽能拿出特別豐厚的利益與開發者共享,要麽有獨特的方法吸引開發者參與到新環境的適配,新套用的開發,否則將陷入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死迴圈中。

而站在開發者和軟件商的角度,很多情況下,即便某個OS生態「有利可圖」,但往往會有心無力。

打個比方,之前大家只用開發安卓和iOS兩套系統的套用,配備兩套開發體系的人員,每個體系大約10人就能滿足套用的運維需求,如今多了鴻蒙系統之後,不可避免的要擴充團隊。

暢想不久的未來,隨著小米、vivo、OPPO、榮耀等廠商的自研系統漸成氣候,都不相容安卓了,套用背後的運維支持團隊豈不是要無限制的擴容?

自研OS這件事,是中國手機從大變強的必經之路,我們固然要支持,但也要保持足夠的清醒,有時候,開放遠比封閉要更強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