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所說的DNC,應該指的是FIIL的DRIIFTER DNC技術吧。
但實際上,DNC就是DIGITAL ANC的簡稱,說人話就是數碼型主動降噪技術。但現在市面上的主動降噪耳機,大多數都已經是數碼型主動降噪技術,所以FIIL這個純粹就是噱頭而已。
其實真正要看ANC的降噪效果,主要還是看采用的主動降噪技術,以及各個廠家的主動降噪演算法。
目前市面上存在3種不同類別的主動降噪技術,根據其控制結構分類,可以分為前饋式、反饋式、雙饋式。
參照我之前寫的一些科普內容,希望能對題主及其他知友有用吧。
1、前饋式主動降噪
早期的、低價位的主動降噪耳機大多采用的是前饋式主動降噪,因為其結構簡單,而且只需要在耳機外側布置單顆環境雜訊麥克風(每側耳機1顆,共2顆),負責在耳朵聽到雜訊之前先一步監聽到雜訊的存在,並且及時反饋給到處理電路生成反相波形來抵消雜訊。
但它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對於一些突發性的雜訊消除效果不好,而且會有漏網的雜訊。
2、反饋式主動降噪
另一種成本相對較低廉的主動降噪模式,跟前饋式相比,它的最大區別在於將降噪麥克風布置在耳機內側,用於檢測耳機回放的聲音中間雜的雜訊,並立即做出補償降噪,降噪效果略優於前饋式,但容易出現高頻嘯叫或低頻振蕩。
3、雙饋式(復合式)主動降噪
目前高端的主動降噪耳機基本都改用雙饋式主動降噪了,它基本結合了前饋式和反饋式的優點,是目前市面上降噪效果最好的設計方案。但相應的成本也高,因為需要在每一側耳機額外部署不少於2顆降噪麥克風,分別由於收集外部環境雜訊,以及對內部回放訊號進行反饋控制,不光結構上更復雜,而且功耗也高,因此對續航的壓力也就更大。
上面的科普可能有點生澀難理解,所以補充一下:
前饋式的優勢在於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目前很多低價位的主動降噪耳機用的都是這個技術。但前饋式的最大問題在於ANC降噪系統生成的主動降噪效果,跟我們實際聽到的會有差距。尤其是當耳機佩戴不好存在漏音時,主動降噪效果的折扣就會比較大。
而後饋式主要就是針對前饋式的問題,將降噪麥克風移到耳機內側,用來監聽耳道內部所聽到的雜訊水平,因此主動降噪效果會比前饋式更幹凈一些。但不足就是主動降噪會有一定的滯後,尤其是當有很響、很短促的偶發雜訊突破耳機本身的被動降噪進入到耳道後,主動降噪處理可能會猝不及防,造成嘯叫的情況——我之前用的小米AIR PRO就很明顯。
至於雙饋式其實就是融合了前饋和後饋兩套雜訊偵測,位於耳機外側的降噪麥克風會先收集並交給DSP進行第一次的降噪處理,而耳機內側的降噪麥克風則會監測降噪效果,進一步處理漏網之魚。因此雙饋式的主動降噪效果是最理想的,當然成本也更高就是了。
反正我個人建議,如果對主動降噪要求比較高的,盡量考慮雙饋式的。不過具體還要看各個廠家的主動降噪演算法,以及指定的降噪策略。這裏我參照數碼多的一張圖表,以便各位更好理解各個廠家的降噪策略。
簡單解釋一下,圖表對常規的頻響範圍劃分成5段,並透過人頭耳機錄音的方式來比對降噪效果。對應的百分比越大,說明該頻段的雜訊濾除得越幹凈。透過圖表,可以看到大致可以分成3個段位:
第一檔位:以蘋果、索尼、BOSE等幾個大廠為代表的,基本可以做到從20Hz到20kHz都能達到90%以上的雜訊濾除;
第二檔位:只有部份頻段可以達到90%以上,並且其他頻段能有70~90%濾除的;
第三檔位:多數頻段都只有6、70%,甚至低於這個數的,基本上主動降噪就是聊勝於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