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相機入魔 鏡頭放射性放射性材料主要就是一種:二氧化釷。你擔心的鏡頭可以在
相機入魔 放射性鏡頭列表找到。
從單色像差(球差、畸變、像散、場曲等)的矯正來說,如果設計中能使用非球面鏡片,設計就會容易許多。但是50年代以前無法加工非球面鏡片,大曲率鏡片也很難制造(前期設計計算也很困難)。於是,替代的辦法就是高折射率玻璃。
從玻璃材料來說,想獲得高折射率,往往要加入正四價金屬氧化物。
就常見元素而言,鉛無疑是首選。事實上,火石玻璃最早的配方就是二氧化鉛、氧化鉀等為主。鉛的含量越高,通常折射率也會越高。然而,鉛玻璃有個致命缺點:增大二氧化鉛比例雖然能提高折射率,但玻璃的色散也會加大,很不利於矯正色差,但大光圈鏡頭除了需要高鉛的重火石玻璃,還需要高折射率相對低色散的重鑭冕玻璃。另外,鉛玻璃對於波長較短的藍紫光吸收比較嚴重,也是個致命的缺點。實拍場景中,陰影處的細節往往由漫射藍紫光為主,使用太多某幾種高鉛/高鉭/高鈦/高鎢配方玻璃的鏡頭暗部細節不佳,色彩平衡也嚴重偏黃。
那麽該用什麽元素呢?人們較早使用的是二氧化釷。二氧化釷用在玻璃中,能顯著提升玻璃的折射率,而色散的增加並不顯著。因此,在重冕玻璃折射率1.7提升至1.85的過程中,含釷配方至關重要。而且,釷玻璃對於藍紫光的透過效能明顯優於鉛玻璃。這樣一來,基本滿足了設計需求。唯一的缺點是,釷是有放射性的。
另外,早期使用鑭系稀土加入玻璃,而稀土礦(特別是獨居石礦)往往含有釷元素,也許這是否是「鑭系玻璃」帶有放射性的另一原因。
早期的高折射率玻璃套用於軍用航拍鏡頭。德國、英國、美國都有制造,包括柯達Ektar系列等等。這些鏡頭普遍帶有高折射率玻璃,有輕微放射性。
而到了現代,得益於鏡頭像差矯正設計的完善(用優選法等輔助設計&開發新的基本結構),非球面加工和膠合鏡片技術日益成熟,對於高折射率鏡片的需求相對六十年代有所減弱。而且,從環保來說,鉛、砷、釷作為有害元素已經被禁止用於民用鏡頭玻璃原料,新的玻璃化學也已經用鉭等原料代替了釷。於是,現代的鑭玻璃已經沒什麽放射性了……
順便說一句,我挺想試試Voigtländer APO Lanthar 105/150/210 F4.5這支放射性鏡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