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在問題推薦裏看到了你的提問,恰好我這兩天就在寫 XM4 和 XM5 的對比內容,可以來聊聊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但看到你的問題描述說的是比較看重降噪和佩戴,我會更推薦你繼續了解 XM4 和 QC45,文中就有相關連結,你可以看看。
正文開始:
全文約有 1.2w 字,為了方便你的閱讀,可透過上方 (手機) 或左側 (PC) 的目錄快速跳轉至你想要了解部份:
目錄一覽:一、XM4 和 XM5 外觀有何區別?
二、XM4 和 XM5 哪個佩戴更舒適?攜帶更方便?
三、XM4 和 XM5 誰的降噪更好?
四、XM4 和 XM5 誰的音質更好?
五、XM5 相比 XM4 通話質素有大幅提升?
六、XM4 和 XM5 在連線、續航等部份有什麽差別?
七、XM4 和 XM5 兩者的功能有差異嗎?
八、總結
XM5 和 QC45 的對比,就不準備寫了。我想透過本文內容,再結合上我之前寫的一篇 XM4 和 QC45 對比文,已經足夠你讓你在 XM5 和 QC45 之間做一個判斷了。
前排提示:主觀體驗,兼聽則明。
利益相關:自費購入,非軟廣,放心食用。
耳機固件版本:
XM4
:
2.0
.
7
,
XM5
:
1.1
.
1
引言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一直稱呼的 XM4 或 XM5,是一種錯誤的叫法,不過消費者之間約定俗成的叫法,也就沒有太多的講究。
不過在此還是再簡單科普一下這個系列的耳機命名規律吧:
舉例:「索尼 WH-1000XM5」就稱之為「索尼第五代旗艦頭戴式降噪耳機」。
講個小故事: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索尼就先於 Bose 釋出消費級降噪耳機(後者 2000 年釋出的首款消費級降噪耳機),但那近二十年裏,Bose 在降噪耳機領域一直都是處於領先的位置。
直到索尼在 2016 年釋出了 MDR-1000X,也就是 1000X 降噪系列的初代,才逐漸縮小這差距,也意味著索尼正式發力爭奪頭戴式降噪耳機市場。
隨後釋出的 WH-1000XM2 正式追上 Bose,18 年釋出的 WH-1000XM3 正式實作了對 Bose 的反超(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說)。再之後的 WH-1000XM4 和 WH-1000XM5 就是今天要聊的了。
在此之前,我也簡單整理一下這兩款耳機的基本參數資訊,供大家參考。
老實講,這個參數對比表,還是看不太出來 XM4 和 XM5 有何具體的差別,所以接下來我將分為七個部份,進行對比,希望能夠幫到你。
一、XM4 和 XM5 外觀有何區別?
WH-1000XM5 上市已有兩個多月,外觀變化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一些。放棄了從 h.ear 系列到初代 MDR-1000X,一直到前代 WH-1000XM4 的外觀設計語言。
采用了一個更加強調整體性、協調性。至於這一代的外觀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我喜歡 WH-1000XM4 的耳罩,喜歡 WH-1000XM5 的頭梁(哭笑)。
前排小提示: 這部份只聊主要的外觀的變化。頭梁、耳墊等涉及到了佩戴問題,第二部份會聊到,就不放在外觀裏了。還有介面、麥克風等問題同樣涉及到了連線、通話等問題,為了避免圖片重復出現,均會在後文相應部份涉及。
1. 耳罩外觀變化:
首先就是這耳罩的變化, WH-1000XM5 相比 WH-1000XM4 更加一體,耳罩幾乎無接縫。從下方的兩張圖,大家就已能看出二者的具體區別了,不再贅述。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會更喜歡前代 WH-1000XM4 的耳罩,因為 WH-1000XM5 耳罩相比它有會更「厚」一些,且耳罩邊緣的「坡」過長,從而顯得耳罩很大似的。
在這需要額外補充一條我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黑色配色的 WH-1000XM5 的耳罩 相比 WH-1000XM4 更容易留下汗漬、油漬 啥的(可能是我的問題)。居家佩戴不太講究,出門佩戴可能真要事先擦拭一下,不然我覺得蠻社死的。(鉑金銀配色沒有這顧慮,比較在意這個問題的朋友可以考慮這配色)
2. 頭梁調節改變:
WH-1000XM5 在頭梁調節部份也做了完全不同的方案,采用的「無極滾軸」設計,和 AirPods Max 類似。同時調節的位置也從 WH-1000XM4 的頭梁中段移至到尾部。
WH-10000XM4 的頭梁調節方式則是我們比較常見的,有「9 段可調」,哢哢哢的聲音及觸感是其特點,而 XM5 基本無聲。
實際體驗下來,這個頭梁的調節方式改變對我來說沒有什麽特別的。不過對於女性使用者(或者說長頭發使用者)來說,就是一個比較友好的改動了,因為 WH-1000XM5 的調節方式終於不會夾頭發 了。
3. 轉軸結構改變:
WH-1000XM5 同時也帶來了另一處的改變,就是那「轉軸」。有何差別,大家透過下方一組動圖,就能明顯看出區別了。
這個改動,按索尼官方的說法是「可將機械振動引發的噪音降低」,而我則更認同這個改變使得耳機外觀更加一體化。機械振動引起的雜訊,我多場景橫向對比體驗時沒感覺太出來。
綜上,索尼 WH-1000XM5 在外觀部份可以說是巨變,但無論還是這無極滾軸,還是那靜音轉軸,日常使用有明顯的提升嗎?從我的體驗來說,是無感的。更多的還是這外觀變化而帶來的顏值變化,你喜歡不喜歡的問題。所以外觀部份,就交於大家自行判斷了。
二、XM4 和 XM5 哪個佩戴更舒適?收納更方便?
1. 佩戴部份:
在前文的外觀部份,多多少少已涉及到了一部份佩戴的內容(夾頭發問題),但只是皮毛,所以在這一部份會更深一步的聊聊。
影響佩戴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當然就是這直接「罩住」耳朵的耳墊/耳罩和那支撐耳機重量的頭梁。
a. 耳墊/耳罩對比:
佩戴舒適度的差異,最直接的還是這耳墊對比。首先最基本的耳墊材質對比,兩者的耳墊材質有明顯的不同, WH-1000XM4 采用的軟質聚氨酯泡沫耳墊,WH-1000XM5 采用的柔軟減壓型皮革 。
兩者的耳墊實際按壓都是蠻柔軟的,XM4 的會更偏向類蛋白觸感?而 XM5 的表面則會更加光滑,觸感和多數皮革一樣,不過回彈表現比較不錯。
而耳罩內側的空間,透過仔細的對比,XM5 略大一點。從肉眼你也可見 XM4 耳墊是個橢圓形,而 XM5 是「跑道形」,所以在那四個角都延伸出去了一點,空間自然就大了一些。
空間更大,回彈更好的耳墊帶來了更好的包裹感,夾耳感也有改善。耳罩部份的整體舒適度相比前代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之所以加上「一定」的限定詞,是因為日常使用體驗中還是發現了問題。更好的包裹感,帶了負面體驗——不透氣。尤其是近期天氣炎熱,如果不在空調房中使用,不到一個小時,耳朵都是汗了。空調房或天氣不炎熱,這不會是個問題,但還是有必要提一嘴。
b. 頭梁對比:
頭梁對比主要就看頭梁的輪廓,以及頭梁墊和頭梁寬度。
頭梁墊部份,從圖上看,似乎 XM4 更厚一些,實際兩者差不多。同時 XM5 的頭梁墊可不是「整根」都是,我圖中所標註的兩個箭頭,所指的區間內才是它的頭梁墊。柔軟程度,兩者也相當。
接著看頭梁寬度,從圖中可明顯看出XM4 比 XM5 寬了有 1.5 倍左右,理論上頭頂壓強會更小上一些。
從前面的圖片,也可看出兩者的頭梁輪廓都是比較「圓潤」的,但上耳後,就會發現一個小問題。頭梁下端至耳罩部份的收縮程度,兩者是不同的,XM4 會更加貼合頭部,XM5 或多或少還有一點點縫隙。
更加貼合頭部,耳機的重量就能很好的透過更大接觸面而「分散開來」,負重感更弱,也不會那麽頂頭。
說了這麽多,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回到實際佩戴。雖然 XM5 的頭梁更窄了,輪廓沒有那般「圓潤」了,但實際佩戴還是不會頂頭、夾頭的,整體舒適度還是不錯。
再看之前寫過的 QC45 和 XM4 的對比圖,你就明白我為什麽敢說 XM5 的頭梁舒適度還行了。你看看 QC45 這頭梁大大的縫隙,力都集中在頭頂了(實際上 QC45 的頭梁墊和寬度都會更友好)。所以說,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只要不是很拉胯,基本沒啥問題。
綜上所述,WH-1000XM5 佩戴整體舒適度相比 WH-1000XM4 有一定的提升,但兩者都是屬於不錯的水準,在頭戴式降噪耳機中處於中等偏上,甚至第一梯隊。兩者在佩戴最主要的區別還是 XM5 的包裹感更強。
c. 重量對比:
兩款重量沒有太大的差異,均在 250 克左右,在頭戴式降噪耳機中算輕量級選手了,所以實際佩戴/掛脖都不會有太強的負重感。(如:Bose QC45 約 236 克,AirPods Max 近四百克)
除非你曾使用過 XM3 或類似重量的耳機,長時間佩戴會覺得壓頭累或掛脖酸,那可能重量因素你是要考慮的,否則這個重量不會是個問題。
d. 掛脖佩戴
聊到佩戴,掛脖佩戴很少人提及,但我卻一直提,先前是 QC45 和 XM4 的對比,現在是 XM5 和 XM4。因為確實有差異,也確實可能會有少部份朋友「膈應」。
XM5 由於左右側耳機的旋轉方向和 XM4 不同,所以造成在掛脖佩戴時形態不同,就和當初我吐槽 QC45 時一模一樣 【Bose QC45 和 WH-1000XM4 佩戴哪個更舒服?有什麽具體差異?】 。具體見下圖:
XM5 常規佩戴形式如上圖左,這類別的佩戴低頭時會抵到下巴,脖子粗的朋友可能就會覺得勒喉嚨;倘若是讓耳罩「平躺」,則會造成 耳墊朝外側 ,個人主觀認為不美觀。其實也能朝內側佩戴,但這時候左右耳就反了,除非你不嫌麻煩。
XM4 常規佩戴形態如圖左;但耳罩「平躺」時,耳墊是往內側收縮的,相比於 XM5 就美觀一點了。
關於掛脖的這點,常規佩戴沒啥差異,但大概率會抵到下巴或勒喉嚨。「平躺」佩戴會更舒適,但耳墊朝外側還是內側,涉及到了美觀問題,就看你在不在意了。
2. 收納部份:
這部份最主要的不同,便是 WH-1000XM5 不再支持折疊收納 ,僅支持旋轉收納。而 WH-1000XM4 則是支持旋轉折疊收納 的。
具體的體現,就是將耳機放回收納包後,二者的體積、重量有了較為明顯的差別。
也就如我們預想的那般,WH-1000XM5 收納後的體積,明顯大了 WH-1000XM4 一整圈。
不僅如此,在重量上,後者也比前者重了近一百克,這重量差有感嗎?放入背包/行李箱很難說,但的確是差了不少。
最後則是這配件收納了,除了 WH-1000XM5 這一代不再附送飛機轉接頭,就沒啥值得多說了,大家直接看下圖就行。
一個小插曲:就是這個飛機轉接頭總是有人將其當成充電插頭,從而引起耳機爆炸登上新聞,就蠻離譜的。好像是從去年開始,索尼便不再隨機附送轉接頭了。根據先前知友在評論區提供的資訊,如有需求需自己去門店領取。
總的來說,在收納部份,出差、旅行若攜帶有行李箱可能還好點,日常出門攜帶還真就偏大了。對此,XM5 不支持折疊,且收納包體積較大,你怎麽看?
三、XM4 和 XM5 誰的降噪更好?
降噪部份本應是本次 XM4 和 XM5 主觀對比評測內容的重點,但後者這一次的表現著實令人有點失望。整體降噪效果還是不錯,但遠沒有達到釋出時人們對它「雙芯」加持而抱有的高期待。
在實際使用中,能很明顯的聽出 XM5 在低頻雜訊處理上,是明顯不如前代 XM4 的,會有稀稀拉拉的低頻雜訊殘余。就如這空調雜訊(中央空調),XM4 能完全遮蔽,而 XM5 仍有些微的轟轟聲。乘坐交通工具的場景,差距會更加明顯一點(公交+高鐵場景實測),也明顯不如前代 XM4。中高頻雜訊處理倒是差距不大,但由於低頻雜訊處理的不足,整體降噪效果給你的感覺就是 XM4 的降噪強於 XM5。
在我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感出錯時,很多第三方評測機構也印證了我的體驗,低頻雜訊處理,確實是有「缺陷」的,之前就有知友評論調侃道博主我是神耳(哈哈哈哈)。
中高頻部份 XM5 會更強上一些些,我覺得主要還是靠前文在佩戴部份提到的新耳墊,帶來更好的包裹感,從而實作更好的被動降噪效果。
回頭聊聊為何 XM5 的降噪不升反降,造成這個問題可能的原因( 僅供參考 ):看了幾個專業評測網站/影片內容,發現也都提到了 WH-1000XM5 降噪最佳化邏輯的變化,而造成 WH-1000XM5 無法即時保持「滿速」降噪處理。WH-1000XM5 這一次將前幾代一直搭載的「降噪最佳化器」從手動升級到全自動,也就是之前需要你透過按鍵或者 APP 進行手動最佳化,這一次實作了耳機即時自動最佳化。
這一點在產品頁面沒有詳細說明,僅提到了「智能降噪最佳化」,但透過索尼官方發的「開發者訪談」中能夠看到確切的回答:
這段話機翻過來的大致意思和我前面講的差不多,多說了一句:WH-1000XM4 沒有前代的測試訊號聲音,使得使用者在耳機進行最佳化降噪時無感的體驗。(無效資訊)
關鍵來了,透過我這段時間的實際體驗,不知道是不是由於這個新升級的自動最佳化降噪,使得我在某些場景下明顯感知耳機降噪強度的變化而感到不適,並且還有幾秒的延遲。也由於它是自動的,我手動關閉不了。不知道這個體驗,後續有沒有辦法透過固件最佳化來解決,甚至直接把手動調節給加回來。
硬要說點 XM5 在降噪體驗中比較好的點。那便是 XM5 的降噪效果帶來的聽感會更自然一點(也就是耳壓感更小),這點在弱降噪需求場景下的確會更舒適一些。
WH-1000XM5 的整體降噪效果肯定還算第一梯隊的產品,但我會把它排在 WH-1000XM4 之後,且在降噪體驗環節還有這自動降噪最佳化器偶爾會有不適,看看索尼後續有啥最佳化吧。
作為一名入門索粉,看五代的這硬件配置,單耳四顆降噪傳感器+雙芯加持,我對它的後續最佳化還抱有期望。
總的來說,就一句話,這一次 WH-1000XM5 的「雙芯」加持並沒有帶來更好的降噪效果體驗,前代 WH-1000XM4 仍是天花板。
四、XM4 和 XM5 誰的音質更好?
音質部份最主要的變化,則是在硬件層面,使用了這麽多代的「40mm 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換成了「30mm 碳纖維驅動單元」。
小吐槽:聽感好壞,和振膜尺寸沒有什麽必然聯系,還能看到尺寸越大越好的言論,蠻離譜的。索尼之前有款耳機 WH-H910N 便是從原來的 40mm 單元換成 25mm 後,主觀聽感反而更好了,相關言論不攻自破。
而關於 XM4 和 XM5 的音質表現,我會更喜歡 WH-1000XM5 的聲音表現,整體解析力更好。
低頻雖然仍是索尼傳統的味道,偏過量,但細節上,動瞬態都會更好一點,鼓聲、貝斯等樂器還原度還行,不足的點嗎,透過均衡器拉回一點還是能帶來更好的聽感。人聲部份,聲音厚度還行,人聲也會更加細膩。高頻部份延展也會更好一些,聲音資訊量不錯,也會自然一些。
兩款耳機的均衡器可玩性都較高,我貼兩張均衡器圖吧,僅供參考:
均衡器調節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東西,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調節方案呀~
關於 LDAC、DSEE EXtreme 的開啟還是關閉,從我的角度來說,就是建議你自己體驗,感覺對音質有幫助就開啟,沒有幫助就關閉(還省電)。
五、XM5 相比 XM4 通話質素有大幅提升?
是的,WH-1000XM5 的通話質素迎來了史詩級的提升,這也是為何通話這一項要單另出來聊。這一代通話的提升,終不再是前幾代釋出時的「雷聲大、雨點小」宣傳口號了,是真的行了。
從 XM3 的勉勉強強可用;到 XM4 的還行,正常能用;到這一代的多場景完全可用,可以說是出色的。
僅從通話麥克風數量上來看,XM5 也是勝出的,左右各 2 顆,共計 4 顆。XM4 則是左側耳罩共 3 顆。
同時 XM5 的麥克風均有搭載新一代的風噪降低結構,也有助於通話質素的提升。
不僅僅是通話更加清晰這麽簡單,XM5 更強的是在於通話降噪部份相比 XM4 是碾壓式的出色。實測在比較嘈雜的環境下,對方能夠清晰聽清你的人聲,並且嘈雜的背景音也會被處理的很幹凈,甚至能讓對方誤以為你在安靜的房間內與其通話。那對於有戶外/交通工具上有通話需求的朋友來說,完美適配。
能力有限,通話部份博主無法透過影片給大家呈現,若想了解實際效果,大家可以參考【TESTV】的影片,影片中通話部份呈現的效果,和我實際體驗是一致的,就是那麽「離譜、誇張」。
六、XM4 和 XM5 在連線、續航等部份有什麽差別?
1. 無線連線:
雖然一個是藍芽 5.0,一個是藍芽 5.2,但我的實際體驗,兩者幾乎沒有差別,甚至可以說就是沒有差別。上圖為第三方評測網站的數據,僅供參考。
透過實際的體驗,穩定性部份,二者在相同連線模式下,沒有差異,日常均沒有遇到斷連或卡頓的現象。同樣,在 LDAC 編解碼下,該有的問題還是有的。所以還是要根據使用環境的不同,靈活使用「聲音質素模式」。
延遲部份則和主流藍芽耳機結論一致,音影片延遲完全無感,音畫同步。遊戲延遲部份,則是 MOBA 類沒有啥問題,技能釋放瞬間和音效聲傳出的客觀延遲幾乎無感。而 FPS/音遊類,仍有些些的延遲;如鋼槍時,一梭子子彈按到底,能感受出有些微的延遲,這類遊戲還是建議采用有線連線的模式遊玩。
均支持雙器材連線,實用性較高,對於需要同時連線兩台器材使用的朋友比較友好。和多數的藍芽耳機一樣,都是先要透過 APP 開啟該功能並連線,後續才會自動連線上兩台器材。
需要註意的是:在使用雙器材連線時,無法使用 LDAC編解碼進行連線。透過我自己的實際體驗,兩款 從手機端到電腦端,幾乎是秒切;從電腦端到手機端,會有 15 秒左右的等待 (延遲)。
相比於我用的幾款國產真無線耳機的雙器材切換,還是慢了一點。 可能受限於我使用的器材 ,並不代表你的切換也是如此,若你也上手了,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切換體驗。
WH-1000XM4 支持,WH-1000XM5 不支持。
雖然該功能我個人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但 XM5 沒有搭載,還是蠻可惜的。關機狀態下,就可直接透過 NFC 連線,尤其是器材間切換連線(非雙器材連線時),不用手動選擇,還是比較方便。
觀察近一年的索尼耳機,從 WF-1000XM4 開始,之後的索尼藍芽耳機均沒有搭載 NFC,從曾經大力推廣,到如今完全不見蹤影,發生了什麽?
2. 有線連線:
XM4 和 XM5 均支持 3.5mm 有線連線。在延遲要求比較高的場景(如 FPS 遊戲、影片剪輯)比較實用。耳機沒電時采用有線連線,也能當成「普通」頭戴式耳機使用。
有線連線有一個需要註意的問題, 采用有線連線後,耳機的麥克風無法使用 。若你有相應的有線通話需求,需要額外購置一根「帶麥音訊線」,具體可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關於 WH-1000XM3 回答的後半部份(頭戴式耳機均適用),有作相應的介紹:
同時, 有線模式下也可使用主動降噪功能 。不過連線的順序需要註意, 先將耳機電源開啟,再連音訊線 。如果是關機狀態下連線,後續是無法再手動開機使用主動降噪功能的。
3. 續航表現:
兩者的官稱續航是一樣的,在降噪開的情況下可達 30 小時。不過這個官稱續航時間均是有限定條件的,都是在 AAC 模式下,其他功能(如自適應、智能免摘等)關閉的情況下測得的。
在 LDAC 模式下的實際體驗, 大約能使用 25 小時左右 ,這個單次續航還是非常 OK 的,一天三四個小時的使用時長,一周一充不是問題。
兩者在這部份最主要的區別是在快充部份,參數如前文。都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充電,讓耳機擁有幾個小時的續航,應急使用還是友好的,不會讓你有電量焦慮。
4. 操作方式:
WH-1000XM5 在操作方式上,和先前的索尼耳機沒有啥區別。觸控面板的操作直接看下圖就好,都一樣。
實體按鍵為 電源鍵和降噪/環境聲切換鍵 。只是兩者在標註上有一點不一樣,因為 WH-1000XM4 是需要手動啟用降噪最佳化器(長按),所以它的按鍵命名為「CUSTOM」(XM5 該功能全自動,前文/後文都反復提到)。
一個補充:WH-1000XM5 的 [NC/AMB] 按鍵可透過 APP 自訂後呼叫 Quick Access 功能。
七、XM4 和 XM5 兩者的功能有何差異?(補充)
兩款耳機在功能部份幾乎一致 ,只有細微的改動,僅有 Quick Access 一處新增功能。具體一點,就是在降噪最佳化和佩戴感應兩點做出了具體的變化,其余功能點都是一模一樣的,對於熟悉索尼耳機的朋友來說,沒有學習成本。
1. QQ 音樂 Quick Access(新增)
這個功能在年前釋出的 LinkBuds 上首次搭載,透過騰訊小微語音助手 呼叫 QQ 音樂來實作播放你預設歌單 ,最近聽周杰倫的歌比較多,這功能我的使用率還是蠻高的。如果你是不愛折騰的使用者,那這功能確實「沒啥用」。
補充:有一點需要註意,就是騰訊小微這個軟件一定要掛後台,不然呼叫不出來。同時,騰訊小微的語音助手等功能也能正常使用,這邊就不做介紹了。
2. 通知和語音精靈(改進)
看了很多評測內容,沒人提及這個點。雖是小點,但結合我自己的實際使用,這個改進是非常有感的。我簡單整理了個表,供大家參考,如有遺漏,還望評論區提醒一下,謝謝。
操作 | WH-1000XM4 提示音 | WH-1000XM5 提示音 |
---|---|---|
開機 | 滴~開機 | 叮~ |
藍芽連線 | 滴 藍芽連線 | 滴咚 |
關機 | 滴~ 關機 | 叮咚 |
智能免摘 | 開啟/關閉智能免摘 | 開啟/關閉智能免摘 |
降噪最佳化器 | 最佳化開始/結束 | (自動,無提示音) |
藍芽配對 | 滴嘟 藍芽配對 | 滴 配對中 |
雖然均能透過 APP 對通知和語音精靈進行關閉, 上表所列的提示音均是無法手動關閉的 ,可以說是強制提示音。
那兩者差異在哪呢?就是日常最常遇到的 開關機和藍芽連線 提示音,WH-1000XM4 除了有滴~的提示音,還有後置的語音播報,並且這過程長達四五秒。也就是你每次開機都要聽上那四五秒的機械語音(如果你是中文語音包),才能連上耳機。
而 WH-1000XM5 改進後的提示音,是短促的叮~、滴咚,即可連線,沒有語音播報而做到秒連。
這對於高頻使用耳機的朋友來說,在體驗上真的非常有感。尤其是你在清晨還未起床、晚上隨意朦朧的時候,想要使用降噪功能時,這語音播報大概率讓你惱火。
可畢竟這只能算個小點,在決策時優先級沒有降噪、音質等部份來的高。但既然是 XM4 和 XM5 的詳細對比,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讓你了解的。
3. 降噪最佳化器(升級)
按官方的說法,降噪最佳化這個功能可實作:
耳機可以自動辨識您的個人佩戴狀態(發型、是否佩戴眼鏡等)進行智能降噪最佳化,提供您的專屬降噪效果。 氣壓降噪最佳化可根據海拔不同導致的氣壓不同來最佳化降噪效果,您在飛機上也能享受好音質。前者有點「玄學」的味道,後者在你乘坐飛機時使用,感受明顯,確實能給你帶來較好的降噪體驗,功能本身是不錯的。不過也正如前文,我在降噪部份所說的,智能降噪最佳化邏輯的改變,似乎對日常使用有些許的影響?這點,暫時無法考證,後續有相關資訊,會在文中補充。
圖為 WH-1000XM4 的 APP 截圖,WH-1000XM5 上沒有相應選項。
4. 佩戴檢測(改進)
佩戴檢測這個功能在真無線中是標配功能,但在頭戴式藍芽耳機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鮮有幾家頭戴式搭載了此功能。很高興索尼加入了這功能,屬於那種 用了就回不去的功能點 。是我在 WH-1000XM4 上使用的,最有感的功能。
佩戴檢測這個功能很簡單,最基本的可實作功能便是 摘下耳機自動暫停,戴上耳機自動播放 。
不過相比於前代采用的距離傳感器(如圖左,還容易積灰)+加速度傳感器實作的,而 WH-1000XM5 則是采用的靜電傳感器,內建在振膜防塵網下方。靈敏/精度都有所上升,且外觀更整體一些。
補充: 1. 取下耳機 15 分鐘後自動關機; 2. 取下耳機自動禁用觸控面板; 3. 戴上耳機自動關閉 LED 指示燈。
▼以下功能點兩者完全一致,沒有區別,可快速略過▼
5. 自適應聲音控制(均有)
自適應聲音控制這個功能一直是索尼降噪耳機的特色功能之一,它可根據你的 動作狀態及位置資訊 自動切換至預設的降噪方案。並且可根據自己的使用場景,自訂設定相應功能的啟停,對於耳機重度使用者來說,值得一試。
自適應聲音控制功能透過僅幾代的最佳化,可玩性還是較高的。由於內容較多,這邊就不展開聊了。
6. 20 級環境聲等級調節(均有)
20 級環境聲等級調節也一直是索尼降噪耳機的標配功能,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透/透明模式」,只是索尼誇張的支持 20 檔。從 1 ~20 級,數碼越大,接收的環境越多,就比如 20 級環境聲時,已經是刻意放大外界的聲音了(此時的底噪是正常的)。
我自己日常會把環境聲音等級設在 13~16 這個區間,在這區間個人體驗聽外界的聲音會比較自然。
其中還有一個「關註語音」模式。實際體驗, 開啟後會略微降低部份低頻雜訊 ,使得人聲聽起來清楚一點。在正常的環境聲模式(13~16 級)下,開不開,沒啥太大的區別,所以我的建議是幹脆別開了。除非你將環境聲調到 1 級,但又想註意人聲,那可以試試。
7. 360 臨場音效(均有)
需要搭配指定 APP 使用(大陸地區為索尼精選),使用指定音源。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通用音效, 實際使用意義不大 。所以看到有一些雲評測的說,開啟該音效,音質(聽感)會提升,都是不準確的。
而索尼精選這個軟件內的歌曲是以古典為主,主流的華語流行較少,如果不是你喜歡的音樂風格,可用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單月會員費用有點過高(近百元/月),只適合嘗嘗鮮。
8. 智能免摘對話(均有)
智能免摘這個功能從 WH-1000XM4 首次搭載後,之後的旗艦、次旗艦機型都有搭載,熟悉索尼耳機的朋友應該都很了解了。主要實作的功能就是:耳機能夠自動檢測您說話的聲音,而自動暫停音樂的播放並開啟環境聲,使您可以戴著耳機能夠與他人進行對話。
主要的運用場景,比如您騰不出手摘耳機(如超市購物、買奶茶)、路途中的臨時溝通(問路)等等場景。至於好不好用,只能看你使用耳機的常用場景了,我個人日常基本是關閉的。
在實際的使用中,該功能比較影響體驗的還是哼歌,一哼歌,耳機就會暫停;好在在頭戴式耳機中操作方式比較簡單,只要 兩指長按觸控面板 1~2 秒鐘 就能夠關閉該功能(開啟操作相同)。
9. 快速提醒模式(均有)
這個功能很簡單,也可以算是索尼降噪耳機的標配,將您的整個 手掌罩住右側面板 (真無線左側面板),就能開啟環境聲模式,並 降低音樂音量 (智能免摘是暫停),從而讓您聽到外界的聲音。
主要的運用場景也是臨時對話場景(如在飛機上用場時與旁人或空姐對話時);或短時收聽外界的聲音(如聽報站資訊,周圍有啥「動靜」需要留意的場景)。
這個功能對我來說,在頭戴式耳機中的日常使用頻率還是蠻高的;反而在真無線(如 WF-1000XM4、LinkBuds S)中比較少用。
八、總結
本文文字內容有點多,全文約 1.2w 字,在這最後,我再次整理了一下兩者的對比總結版,還算詳細,供你參考,如有遺漏或客觀錯誤,不吝賜教。
總的來說,索尼 WH-1000XM5 在紙面上相比 WH-1000XM4 看似大改,在對比中不少的小項也都出現了有提升,有改進的字眼,但透過博主近兩個月的實際使用來看,整體的確沒有帶來所謂質的提升的體驗。
最主要的降噪部份沒有如預期的「雙芯」加持來的提升,反而在低頻雜訊處理部份不如前代;不過降噪的聽感的確會更自然一些(耳壓感會更小),弱降噪場景使用會更舒適。音質部份,我認為更好聽了,整體解析會更好,但沒有說非常之巨,均衡器調節留有空間。
外觀的變化,見仁見智了,我會更喜歡前代的耳罩,這一代的頭梁。佩戴舒適度有一定的提升,雖算比較舒適,但還達不到 Bose 那般水準。通話部份的提升反而是這一代最有感的,可以算是標桿級的通話了。
購買意見: 如果你在尋找一款擁有極致的降噪、不錯的音質、佩戴還行的頭戴式降噪耳機,索尼 WH-1000XM4 仍是那款非常值得選擇的耳機。如今一千五六的價格,性價比已然不錯。
WH-1000XM5 可看作通話加強、外觀「魔改版」的 XM4,但因此你要多付五百至一千的差價,值不值?我覺得不值,除非你有非常強烈的通話需求。
以上,關於索尼 WH-1000XM4 和 WH-1000XM5 若你還有其他更細致的問題,歡迎評論區交流,看到都會盡力回復的,就先這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