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建築設計從平面→立面→成品思考方式是正確的設計思維嗎?

2014-10-20科學

——————————————14/12/23更新———————————————————————

受到某匿名使用者的謬贊,覺得很慚愧。關於他所提到的形式功能之爭,想在這裏做一些補充。畢竟這是設計方法相關的一個方向性的問題,值得多多思考。

自現代建築興起以來,重功能而輕形式便成為學術界的主流,可以說我們至今仍然在柯比意「 住宅是居住的機器 」的理論陰影之下。在那個時代,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和經典統計力學為三大支柱的經典物理大廈已經建成,而且基礎牢固,宏偉壯觀!宇宙為什麽是現在這個樣子?因為在完美的物理學規則之下變成了這個樣子!建築,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自然應當體現科學的精神。所以形式是什麽?那是表象啊,那是內在邏輯的結果啊!在功能面前,它不值一提!所以你能在那個時代的建築中讀出理科生般的自信與精準!(圖為包浩斯校舍)

但是在19世紀末就已經飄在經典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最終擊垮了整個經典物理學大廈,建築在迷茫之中掙紮,於是在20世紀後半葉,形式強勢歸來。世界為什麽要千篇一律?於是新地域主義出現了,王澍便是其中之一, 強烈的地區特色 在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建築為什麽要是完整規則的?於是解構主義出現了, 混亂尖銳矛盾沖突 。功能,不再是唯一的因素,若是按功能來求解,理論上每一個專案都會有一個最佳答案。(圖為蓋裏的古根海姆美術館)

世界是如此的復雜不確定,那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不!統計學、概率論、黎曼幾何等數學工具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 人類開始擁有和復雜宇宙進行博弈的基本能力 。於是在新的世紀,解構主義的混亂場中誕生又一個自信的建築流派——新結構主義。 源於極端復雜的邏輯也可以得到至臻完美的形式,功能重新站在了形式的頭上。 事實上,大劉在【三體】中對於未來藝術的設想,以及對於「水滴」外觀的描述,我認為就體現了新結構主義的思想。(圖為紮哈設計的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

私貨較多,謹慎閱讀。圖片如果有侵權請告知。

————————————————原答案——————————————————————

先說結論,這個方法沒有什麽大的問題,但要想做的更好還有很多路可以走。

優點是快速高效,缺點是空間二維化,思維扁平化,也就是說僅僅是水平空間的求解。

通常的做法是平面和剖面之間反復的對映推導和修改,二維化的空間會像一張紙一樣在這個過程中被揉成三維化的空間。三維化的空間,指的是豎向空間系統介入到原有的水平空間系統之中。

這個過程中立面是很少被考慮的,因為空間體驗遠比建築造型重要,而且這個過程得到的建築立面通常不會太差。而一開始就從造型出發,一開始就畫立面的設計,由於缺乏內線上索,立面反而會顯得松散沒有氣場。

我們這學期在學習多系統的設計方法,就是讓結構系統、流線系統、表皮系統等之間不斷發生關系,不斷最佳化結果,在反饋和負反饋的行程中求解建築。是一種多層次的設計手法。

所以說,如果以更高的標準來看,平面導立面的設計手法還是過於簡單和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