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果宇宙可知的知識是100%,那現在人類普遍知道的知識占百分之幾?

2017-09-16科學

這個比例忽略不計,基本可以認為是0。

首先,在今天這個年代,人類「普遍知道」的知識不可能達到人類的所有知識的1%,就算他一輩子都在學,也不可能。

其次,把提問中的「人類普遍知道的知識」改為「人類所有的知識」,問題答案也依舊是個0。

卡達爾肖夫認為,一個文明的發展程度可以量化為當前文明利用能量的大小。卡達爾肖夫一級文明可以利用相當於整個行星的能量,二級可以利用整個恒星的能量。 太陽傳輸給地球的功率為 1.74×10¹⁷ 瓦特[2]。約有一半的能量會穿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
截止到2015年,人類的總功率(1.75×10¹³ 瓦特)達到了這一個數碼的0.01%。為0.73級文明。

盡管我們目前科技高速發展,電力,工業,互聯網,核聚變一項一項新技術日新月異。但這離人類達到卡達爾肖夫二級文明,樂觀的估計也要幾千年,你覺得我們人類掌握了二級文明全部知識的百分之幾?

目前全人類一年的土方工程量也不過是立方公裏單位,遠處看的話就幾個小土丘而已。那天等人類擁有了大規模改造行星的能力,才剛好夠到回答這個問題的門檻。

資訊是知識的載體,知識是資訊的積累 [1] 。人類在資訊時代的資訊,與在蒸汽機時代的資訊相比,都不是一個數量級。進入資訊時代之後,人類的總資訊量的增長速度基本以倍數計算。但即使這樣翻倍繼續翻個幾十萬年,翻到人類占領銀河系,直到制造出星系大小的儲存器材(這個時間點開始,總資訊量就不可能再指數增長了),人類也很難給出這個問題的準確估計。

人類在公元前給自己提出來的數學問題,現在已經全部完整的回答完了,但這花了多久呢?2千年!以文明發展作為尺度,幾千年時間能幹的事情實在有限。

人類學會寫字才幾萬年,相比文明發展到遍布星系所需要的時間,幾萬年真的不值一提。

宇宙占比的大頭,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人類除了知道它們存在之外,一無所知。

別說浩瀚宇宙,就算是一個結構簡單到數百納米的病毒,人類至今也沒有有效對付它的辦法,只能靠疫苗啟用免疫系統,來對付它們中間的一部份。

僅昨天,新冠就新增感染數十萬人,直接殺死6471人。即便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一番「騷操作」之後,也被打出暴擊。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準,別說星辰宇宙,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都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任務。

  • 劉慈欣在三體裏提到:目前人類長久儲存資訊最方便有效的辦法,和人類剛學會寫字的時候沒區別——在石頭上刻。
  • 中國是鮮有的以無神論為主流的發展中國家。科學思想發展2000多年,宗教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 農業的歷史比文字更久,但今天農業的自動化程度依然很低,消耗著全球幾十億的勞動力。
  • 密碼學發展400多年,加密貨幣誕生,但大量檔至今仍靠蓋章和手寫簽名。仍有人苦於證明他媽是他媽。
  • 大腦獲取資訊的效率(閱讀,交談)幾千年來基本沒有進步。
  • 五感除了視覺和聽覺之外,沒有任何現行的數碼化方案。
  • 很多極其簡單的工作:比如洗菜和送水,發展了幾千年還得靠人力。
  • 盡管蚊子是人類除自身之外的的第一大殺手,但人類想盡任何手段也消滅不了蚊子。
  • 除了清潔能源外,電力技術再高再復雜,發電也離不開燒開水。不燒水的清潔能源提供的發電比例又少得可憐。
  • 電腦電池撐不過半天。充電寶的市場有多好,就反映人類目前掌握的蓄電技術有多雞肋。
  • 即使工作簡單如人工客服,AI至今無法完全替代。
  • 對付下雨的辦法至今仍靠雨衣雨傘。
  • 2019年3月14日,谷歌將圓周率算到了31.4萬億位;然而萬有重力常數G,精度至今只有4位元有效數碼。盡管部份團隊測到的精度能達到6位,但是不同團隊之間的數值仍然相去甚遠(如圖)。
  • 沒有任何能讓宏觀物質達到亞光速的辦法。即使快如核動力窨井蓋,快如太陽神2號,也只有70公裏/秒。而這還不到光速的萬分之三。用這個速度飛到我們的鄰居比鄰星,需要17000年。
  • 人類最深的鉆井,12km。而地球半徑:6371km。
  • 預計再發展幾百年也擺脫不了地球寄生蟲的身份。至今無法脫離生物物質創造出食物,即使是培養動物細胞來產生肉,至今無法量產。進食方式依舊原始。無論人類飛到哪顆星球,都無法切斷地球的供應。
  • 馬桶坐墊多個電阻會噴水成了智能馬桶,卻有超過八成的人消費不起。
  • 人類有大約1/3的時間是無法自由支配的,這些巨量的時間全都花費在了床上。
  • 即將迎來2021年,地球上仍有8億人在忍饑挨餓,8億人沒有電用。更不用說教育和醫療的普及。
  • 對付引起感冒的病毒幾乎毫無辦法。目前的所有醫學手段只能減輕癥狀,靠人體免疫系統自愈。
  • 藥品說明書和臨床醫學書籍裏最常見的1個詞:尚不明確。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致病機理尚不明確,副作用尚不明確……
  • 在美國,日均22人死於器官短缺
  • 僅美國,每年就有8千人死於器官短缺。人造器官遙遙無期,排斥反應需要終身服藥。
  • 基因測序全部完成,但是基因序列如何發揮作用,如何表達仍然是個謎。
  • 至今沒有出現具有自我復制功能的機器。
  • 至今沒有出現能完美代替人體的通用遙控機器(想想這項技術能讓多少人免於職業病甚至死亡)。
  • 各國基尼系數
  • 數不清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正陷入越來越嚴重的內卷與內耗。
  •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肯恩斯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中給了100年後的預言:「大部份人每周只工作15個小時。但是,因為他們的勞動成果會在全社會範圍內更加公平地加以分配,所以,他們的薪金跟現在一樣多,甚至更多。清醒的時候,人們更多是在休閑,而不是忙於工作」
    然而90年後,隨著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家紛紛投入到了996的懷(fu)抱。。。
  • 個人知識有限,只能想到這些,歡迎評論補充,幫你置頂。

    其實不僅僅限於以上看起來很重要緊迫的問題,還有許多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問題學術界也沒能給出一致的答案,比如 為什麽笑話好笑?為什麽饒癢癢又好笑又癢?為什麽好聽的旋律會起雞皮疙瘩?為什麽會做夢?終其原因還是人類掌握的知識太少了。許多事情看起來不重要不代表真的不重要。青黴素,萬艾可,牛痘,X射線,不銹鋼等這些足以改變世界的發明都是來自於陰差陽錯的偶然發現。

    我甚至都覺得,人類的科技還在起步階段。

    回到人類科學的支柱和地基,理論物理學。

    20世紀初,物理學家們就已經對破解宇宙奧秘信心滿滿了。

    1900年,克耳文勛爵在英國皇家學會說道:物理的天空萬裏晴空,只有光的波動理論和關於能量均分的麥克斯韋-波茲曼理論兩塊烏雲。

    而今天,經過了一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物理的天空已經烏雲密布了。

    愛因斯坦之後,理論物理的發展幾乎沒有任何重大發現。

    近年來當屬有點進展的,粒子物理與高能物理占據有一席之地。對撞機,是人類實驗物理的頂峰。1983年,能產生10^14電子伏能量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 [2] ,驗證了電弱統一理論 [3] (即把四大力中的電磁力與弱相互作用力統一),而把強相互作用也加進來的 大統一理論 [4] ,驗證它需要10^24電子伏能量,如果按照目前人類的對撞機效能計算,需要1萬億千米長的加速管道才能達到。如果想把四大力都統一,則需要達到普朗克能量,10^28電子伏,也就是理論上的能量上限。

    實驗是檢驗真理最好辦法,粒子對撞機可以說是發現和檢驗所有物理定律最好的工具。然而,目前我們能達到的能量水平連理論上限的萬億分之一都沒有,雖然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遠。

    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Super Proton Synchrotron)

    只能說,理論物理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遠兮。

    混沌系統的提出更是一次對人類妄想知曉一切的淪陷性打擊。

    雙擺是一個最簡單的混沌系統。比起三體問題的無自由度限制和三維空間,雙擺僅有兩個自由度,僅在一個平面,人類都無法計算數小時之前或之後它的狀態。而流體力學只會比三體問題更復雜更混沌。更別提宇宙還對人類獲取知識做了種種限制:光速限制,測不準原理,觀察者效應,無裸奇異點可觀測等等。。

    這些限制,是物理定律的限制,這些定律經過無數的極端情況下的驗證,基本不可能被推翻。除非人類能改變物理定律,否則無論人類發展到何種水平,這些限制都是無法突破的。這些還只是人類知道自己無法知道的,人類不知道自己無法知道的,只會更多。

    如果把人類的知識比喻成一個圓圈,那麽人類看到的未知就是這個圓圈的邊緣。知道的越多;看到的未知才越多;於是遇到的挑戰越多;亟需解決的問題越多。

    貝肯斯坦上限

    而人類看不到的未知的廣闊,其資訊量的巨大,不可能被人類小小的大腦裝下,即使地球由硬碟組成,也不可能裝下。因為任何資訊的載體,都有承載資訊的上限(貝肯斯坦上限 [5] ),要容納可觀測宇宙的全部資訊,這個資訊載體要比可觀測宇宙還大很多。

    很可能,人類永遠都沒有資格去問這樣一個問題。

    牛頓祖師爺有過一句很浪漫的話,用在人類身上也很合適:

    我好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 不時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 或更美麗的貝殼而歡欣鼓舞, 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

    參考

    1. ^ 知識並不是一個可量化的概念,但是資訊可以。
    2.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电弱统一理论/2990307?fr=aladdin
    4.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大统一理论
    5. ^ 貝肯斯坦上限 http://www.wanweibaike.com/wiki-貝肯斯坦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