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地球裏面有什麽東西?

2014-04-28科學

謝邀,這是個好問題。

先來張圖感受下。(

http://www. nature.com/news/earth-s cience-crystallography-s-journey-to-the-deep-earth-1.14755

圖1.

從地殼往裏,分別是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是沈積巖、火山巖、變質巖組成;地幔主要是高壓矽酸鹽礦物;地核是Fe-Ni合金加上一些輕元素(Si, S什麽的)。

那我們怎麽知道裏面分為地幔和地核的呢?請看圖2.

圖2. (

http://www. bgi.uni-bayreuth.de/? page=5&lng=en

,<From crust to core>, page 35)。

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地震波隨深部增加是不連續的。我們就認為是發生了相變(

Phase transition

) ,導致波速產生了變化。地震波的方法讓我們辨識出了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甚至透過地核外核沒有S波,我們得出外核是液態的(液體不能傳遞S波)。

從圖1裏可以看出,地殼真的是很薄的一層,那怎麽知道地球裏面是什麽樣子?

來源有(1):由於構造運動,從地球深部帶到地球表面的巖體,礦物(包裹體,最有名的就是鉆石了,鉆石需要形成於大於140km以下的深部,然後被巖漿帶到地表),分析其成分,我們就知道下面有些什麽;

(2):大洋(大陸)鉆探,取巖芯,就知道地球裏面有些什麽;

(2.5):但是,這些能得到樣品的都是很淺的一部份(鉆探不超過20km,而地球半徑6400km),構造運動能帶上來的樣品深度不超過上地幔,那更深怎麽辦?

(3):地球物理的方法,如地震波。透過人工地震的方法,我們可以得到類似如圖2那樣的圖(註:圖2是透過天然地震的數據得到的。謝謝@

Adorno

指正)。

(4):實驗的方法。我們透過高溫高壓實驗,得到各種不同礦物的彈性變量、電導率等,然後把不同礦物組合來比對對應相應深度下得到的地震波圖,電導率圖,來推測地球內部是什麽組成的。

(5):計算。透過計算的方法來得到裏面的可能組成,特別是地核的地方,實驗的方法已經達不到那麽高的溫度和壓力了(超出了目前人類材料的極限),只能透過計算模擬,推測裏面的組成。

如有遺漏,請大家補充。

參考文獻:

1) Thomas Duffy, 2014, Earth science: Crystallography's journey to the deep Earth. Nature, 506, 427- 429

2) Bayerisches Geoinstitut, 2004, FROM CRUST TO CORE AND BACK.

--------------------------------2014-4-30 更新

想不到一夜之間,增加了那麽多贊同。前面的答案不準備大改了,為了保持簡潔和易讀性。後面增補一些熱心專業人士的補充,一些問答,和一些讀物(給那些覺得答案太簡單,不過癮的朋友)

補充:

@周半仙:「最原始的計算地球的圈層結構時,戈爾德斯密特采用了類比分析——把地外空間的隕石碎屑的結構構造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部份的隕石碎屑都具有圈層結構(其模型同作者的說法類似),從而推測出地球的內部組成……這應該是比較樸素的論證了吧,當然,對於地球物質組成不僅僅是透過統計來完成的,也有一些地震勘探、同位素分析等多種手段相互結合。」

@triples: 「頂贊!關於地球總體成分和內部結構的推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是隕石的巖石地球化學和太陽系演化動力學。鐵隕石和鐵石隕石的存在是巖漿分異模型的直接證據。另外原始球粒隕石提供了太陽系早期元素分布的資訊,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的組分都受到其制約。」

@triples:」 早期的研究手段受到當時對隕石認識的限制,雖然大體思路是對的。實際上人類迄今收集的隕石絕大部份都是未分異的,很多原因造成這個結果。占少數的分異過的隕石樣品,雖然能作為分異存在的證據,但是其各自母體之間的特性千差萬別,對估計地球內部構造來說不像地震學和高溫高壓實驗那樣有效。」

@triples:」 1 行星自轉來自沖擊過程中提供的旋轉角動量,小行星帶裏那些體積很小成分單一的個體同樣有自轉。 2 行星早期的熱源很多,定量的估計各個熱源的貢獻也一直在研究中。現在地球的主要熱源是鈾的放射性同位素。 3 在行星中,地球表的面其實已經非常活躍,只是在人類歷史這種小時間尺度上還算穩定。更活躍一點的話就會像木衛lo那樣全是火山。」

(作者註:在早期,隕石、太陽對於幫助我們理解地球,起了很大貢獻。

Q: 我們怎麽知道一塊石頭是不是隕石?

A: 隕石主要分為石隕石和鐵隕石。但是最準確的確定,是測裏面的同位素組成,例如氧同位素,隕石或其他星球的碎片,和地球氧同位素組成不一樣。

Q:我們怎麽知道太陽的成分?

A: 吸收光譜。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吸收光譜。一個偉大的發現。

圖3: 隕石,包含Fe-Ni合金和橄欖石,美不美?)

問答部份:

@雲何:為什麽鉆不下去了?壓力太大?

A: 一方面是壓力大,溫度高,地殼質地變硬;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鉆探都是用的組合鉆桿(是很多截拼起來的),這導致1)是越到深處,鉆得越慢(放鉆,鉆樣,收桿,取樣,越深的話,打鉆越繁瑣);2)鉆桿過長了的話,剛性就沒那麽強,更難鉆了。

@人類是怎麽知道地球裏面的成分的?應該鉆不進去吧?

A: 參見@triples的回答。地球總體成分我們是可以約束的,深部應該大部份為O, Si, Mg, Fe, Al, Ca這些元素,透過高溫高壓實驗,可以得到相應的礦物。將這些礦物的性質來比對解釋地震波,電導率等,就知道地球裏面絕大部份是什麽了。另外地球形成早期,是經歷了一個分異過程,較輕的矽酸鹽浮到上面,較重的Fe-Ni或其他親鐵元素會聚集,然後沈到地核。

@王昊誠:我看4.5的方法是推測和計算,是不是還是理論階段?就是說人類目前還沒有接觸過比較深的地球中心的物質。PS:下面鉆石很多嗎?

A: 是處於理論階段,但圖1基本上是地球科學界的共識。

嗯,某種程度沒有接觸過。但是有種地幔柱學說(

地幔熱柱

), 認為可能將地核和地幔邊界的東西帶上地表。但是否存在地幔柱爭論較大。 地球深部的碳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可能會有很多鉆石。

另外,其實我們認為地幔有對流存在,能將深部的物質帶到上面,然後透過洋中脊(

Mid-ocean ridge

);洋島(夏威夷那種),噴出地表。地表的物質能透過俯沖,返回地球深部。最近很熱的前沿課題就是,能俯沖多少碳到地球深部,怎麽進去的,怎麽影響著我們的氣候。

@朱慶喵:地球內部的熱能來自什麽呢,是核反應嗎?如果是哪會不會燃燒殆盡的時候呢?

A:經典的問題,在發現同位素之前,很多人爭論,如果知道起始溫度,知道地球大小,那麽就能算出地球內部多長時間冷卻,如果地球形成時間過久,裏面不是早冷了?

同位素的發現為地球科學帶來了至少三方面的重要影響:1.同位素衰變能放出熱(類似核反應),這位地球內部的溫度起了重要作用(地球內部熱另一方面來自於早期地核形成時,勢能轉化為的),這使得地球冷卻時間大大加長。2.同位素衰變只跟時間有關系,那麽同位素定年能使我們知道地殼形成的最早年限。3.同位素示蹤,透過元素同位素,我們知道某塊巖石,它形成時所在的地方,這對理解地球演化很重要。

@馮丹琪:地球內部有麽有可能是有一段空洞的?

A: 存在大的空洞可能性極小。因為裏面壓力太大了。1bar=10米水=1個大氣壓=10^5 Pa. 那麽100GPa=100*10^9*10米水……

@Sharpay: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速度變化是怎麽測出來的呢?

A: 地震波的獲得,是個很復雜,繁瑣的過程。大致思路是:先創造一個波,然後不停接收從地裏反射回來的波,這裏面有S波和P波;註意創造波的地方和接收波的地方可能相隔十萬八千裏。

@杜匡俊:想知道如何確定inner core是由Fe和Ni組成的?地震波的在地球內部的速度又是如何測定的呢?

A: 1)鐵隕石主要成分是Fe-Ni,隕石被認為是行星的碎片; 2)19世紀,我們算出來地球的密度(5.5 g/cm^3),並且表面巖石的密度是~2.6g/cm^3,那麽地球裏面是不是應該有密度更大的東西存在?

非專業讀物:【搏擊滄海:地學革命風雲錄(第2版)】by 許靖華 (

搏擊滄海 (豆瓣)

< Plate Tectonics > by Tomecek, Stephen M. (

Plate Tectonics (豆瓣)

)

半專業讀物: Deep earth and mineral physics. Elements, 2008, Volume 4, Number 3

註意:題主專業是實驗地球化學,不是啥都懂,如有錯誤,請斧正。

圖3. Pallasite meteorite

Lecture 1 - F06

)(註:有同學反應密集恐懼癥,就換了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