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恒星核聚變到鐵就停了,那些比鐵更重的元素是怎麽產生的?

2024-10-14科學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鐵元素構成了一個分水嶺。過了這個階段,聚變反應不再釋放能量,反而需要吸收能量來繼續進行。

具體來說,當恒星內部的核聚變行程達到鐵(確切地說,是鎳-62,但鎳最終會轉化為鐵),由於無法再釋放能量,恒星的內部平衡遭遇破壞,核聚變便無法持續。

為何在鐵之後的核聚變過程中需要吸收能量呢?這與鐵元素擁有最高的比結合能有關。

要理解比結合能,我們需要先明白什麽是結合能。

結合能是指將原子核中的核子結合在一起所需的能量,按照人教版高中物理課文的描述:「原子核是由核子依靠核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如果要把這些核子分開,也需要消耗能量,這就是原子核的結合能。」結合能並不是元素原子核內建的能量,而是在拆解(裂變)或合並(聚變)原子核過程中需要攝入或釋放的能量。原子核內的核子數量(質子和中子都算作核子)越多,其結合能就越大。

比結合能則被定義為結合能除以核子數,也稱為平均結合能。結合能與比結合能的關系好比GDP與人均GDP。

就像一個國家的GDP總量雖高,但要看生活水平還得看人均GDP一樣,核聚變的關鍵在於比結合能,而非結合能。

鐵之所以擁有最高的比結合能,意味著它是最穩定的元素。

由於鐵的穩定性,想要透過聚變繼續向鐵原子核添加核子會變得異常艱難,因此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上文附有一張元素比結合能的曲線圖(很多資料誤稱為結合能,一詞之差,意義天壤之別)。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為什麽氫彈(包含氫元素的聚變)的威力會超過原子彈(鈾元素的裂變)。

此外,還可以透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式E=MC²來解釋為何在鐵之後的聚變過程中會吸收能量。

對於鐵之前的輕元素,它們在聚變過程中會失去質素,因而釋放能量;而鐵之後的重元素在聚變中會增加質素,所以需要吸收能量。

為何吸收能量後,恒星內的核聚變就不能持續了呢?

這是因為恒星是靠著重力與核力的微妙平衡而穩定的。

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對外界形成壓力,與恒星本身的重力達到平衡,恒星才能保持穩定。

從氫開始,重力的壓縮作用使得恒星內部形成高溫,滿足了開始聚變的條件。核心首先吸收能量,然後透過聚變釋放更大的能量,這些能量進一步為下一輪的聚變提供動力,如此迴圈。

但當鐵聚變在恒星內部發生時,不僅不會釋放能量,還會迅速消耗恒星的能量,導致恒星塌縮,進而觸發核爆炸,這就是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釋放出的能量,在短短時間內比太陽整個100億年生命周期中釋放的總能量還要多出百倍。

這股巨大的能量在宇宙中一瞬間形成一個超級熔爐,可以產生包括鐵之後的所有重元素。

隨後,在恒星原地可能會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一旦恒星決心走向終結,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

在科學領域,鐵聚變被喻為「恒星殺手」,它終結了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卻開啟了超新星爆發,這不僅是生命起源的關鍵,還加速了宇宙產生所有元素並散播這些元素的過程,大大縮短了孕育生命所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