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國內最強的縣級博物館,或許是這裏

2024-06-29科學

今年5月,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出土一座口徑為88.9厘米的戰國楚鼎,成為迄今發現的先秦時期最大圓鼎。在此之前,最大圓鼎是武王墩墓以西約二十公裏、壽縣楚幽王墓出土的鑄客大鼎,也是2014年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上的國家公祭鼎原型。

現存安徽博物院的鑄客大鼎,重約400千克,口徑87厘米(圖源:ICphoto)

從如今的行政區劃來看,古稱壽春、壽陽、壽州的壽縣只是位於安徽淮南的一座縣城。但從歷史上看,春秋時期的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和東漢阜陵國先後建都於此。公元197年,獲得傳國玉璽的袁術在此僭號稱帝,結果眾叛親離死去。

上世紀以來,以壽縣為中心發現了眾多楚墓,大量文物出土。壽縣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本來位於壽縣古城之中,2022年遷至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內的新館後,更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目前包括【安徽楚文化】【壽縣文明史】兩個基本陳列和【壽春壽文化】專題陳列,擁有一萬余件/套文物藏品,其中包括23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相比一些省級博物院也不遜色。

今年5月,該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將其譽為國內最強縣級博物館,或許並無誇張。

1955年,壽縣壽春鎮發現春秋時期蔡昭侯申墓,出土文物大部份為青銅器。

蔡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最早一批諸侯國之一,但其君蔡叔度不滿執政的周公旦,與管叔鮮共同發動「管蔡之亂」,被周公旦擊敗後從此存在感就一直有限。公元前684年,楚國將蔡國納入控制範圍,蔡國深受其擾,因此交好吳國對抗楚國,向來是蔡國的大方針。公元前506年,蔡國曾跟著復仇的伍子胥一起攻占楚國都城郢,也算揚眉吐氣一回。

春秋時期蔡侯申簋。1955年壽縣蔡昭侯墓出土(圖源:ICphoto)

之後楚國又攻蔡,吳國建議蔡昭侯遷都靠近吳國。於是公元前493年蔡昭侯不顧臣下反對,將蔡國都城遷到壽春附近。兩年後蔡昭侯打算入吳朝見,臣下怕他又要遷都,於是合謀派刺客將蔡昭侯殺了。

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滅掉,蔡國也繼續交好越國抵抗楚國。如今博物館中的「越王者(zhū)旨(jī)於(yú)睗(shì)劍」,就是蔡國交好越國的證明。

1996年1月出土於壽縣蔡國貴族3號墓。(圖源:ICphoto)

劍由劍身、劍格、劍柄和劍首四部份合成,在劍格的雙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空心鳥篆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zhū]旨[jī]於[yú]睗[shì]。

越王者旨於睗即越王鼫與(前464年—前459年在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之子,與當時的蔡國君主蔡侯產屬於同一時代,兩人年齡相近且聯合抵抗楚國。越王便將在位期間打造的青銅劍作為信物送給蔡國,最終入葬於蔡國貴族墓葬中。

劍柄上有兩道凸箍,用綠松石鑲嵌出精美的勾連雲紋。(圖源:ICphoto)

蔡國終究還是沒能抵擋住強大的楚國。公元前447年楚國滅蔡國之後,壽春被納入楚境,差不多兩百年後成為了楚國春申君的封地。

只是,雖然楚國對蔡國予取予求,但在強大的秦國面前也節節敗退。公元前241年楚軍牽頭組織的最後一次「合縱」攻秦,結果為秦軍所敗。當時的楚考烈王於是將國都從陳(今河南周口)遷至壽春。從前241年到前223年,壽春在楚國八百余年的歷史中,擔任了其最後十八年的國都。

如今博物館中,最具特色的鎮館之寶當屬戰國金鈑,也稱楚金幣。楚是先秦唯一使用金幣的諸侯國。上世紀50年代至今,在壽春城遺址及周邊地區陸續發現楚金幣,總計195件、總重量近20千克。

在一面墻的楚國金幣前,能看見四為國都、叠為州郡治所的三千年壽縣文明。(圖源:ICphoto)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在交易中根據需要,借助切鑿工具和天平,切割稱量支付。金幣形制有龜版形、楔形和圓形,多在正面印有方形或圓形「郢爰」「盧金」和「陳爰」等陰文銘印,以明示金鈑的成色與來源地。

館藏戰國「郢爰」銘印金鈑(圖源:ICphoto)

各種金幣中,「郢爰」樣本含金量最高,均在92.59%-96.19%之間,盧金」和「陳爰」樣本含金量分別為85.89%和88.62%。除了極少數幾塊金幣被調入國家博物館等收藏外,其余均收藏在壽縣博物館,數量居全國博物館之首。

但壽縣最著名的楚文物,其實是立於大廳之中的「鑄客大鼎」。大鼎於上世紀30年代出土,口徑87厘米,重約400公斤,一度是最大的先秦時期青銅圓鼎,規模僅次於商司母戊方鼎。「鑄客大鼎」在抗戰時曾與故宮文物一起被遷移至四川樂山保存,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存放於安徽博物院。

原鼎現存安徽博物院,故館藏展品為1∶1比例復制品(圖源:ICphoto)

大鼎上的「安邦」銘文(圖源:ICphoto)

隨著壽縣博物館以東20公裏的武王墩墓的開掘,「鑄客大鼎」的紀錄才被打破。

目前,據考古研究基本已肯定武王墩墓的墓主為楚幽王之父楚考烈王本人,也是「毛遂自薦」成語故事中、趙國平原君帶門客毛遂前往楚國求救的時任楚王。作為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王級墓葬,從墓中剛剛提取出土的大鼎,體量已超過鑄客鼎,成為了迄今發現的最大楚鼎。

2024年5月20日,剛剛出土的楚王墩墓大鼎。(圖源:ICphoto)

楚國漆器也是楚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壽縣雙橋鎮出土的戰國彩繪鳥紋漆盤,外髹黑漆,內髹深褐色漆,並以紅、黃、白三色漆彩繪紋飾。盤中央繪有兩只呈環繞狀的黃色鳳鳥,兩鳥之間繪花卉。向外為一周草葉紋帶,再向外是一周紅漆勾線「S」和點紋相間的紋帶,最外圍飾一周花鳥紋帶,盤沿用紅漆繪制點線相間的紋帶。

漆盤畫工精細,色彩艷而不俗,是戰國時期罕見的漆器珍品。(圖源:楚文化博物館)

楚考烈王的楚國被秦始皇嬴政滅掉,項羽建立的西楚又被漢高祖劉邦滅掉。短短十幾年時間,壽春見證了楚亡漢興的風雲變幻。此後,西漢淮南國、東漢阜陵國先後建都於壽春,又在此留下了豐富的漢文化遺存。

淮南王劉長是劉邦之子、漢文帝劉恒的弟弟,因為被告發叛亂,絕食死在流放蜀郡的路上。劉恒將劉長的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和廬江)分給劉長的三個兒子,長子劉安便是以壽春為國都的繼任淮南王。劉安廣招門客數千人,一同撰寫【鴻烈】,也就是「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鴻篇巨制【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為主、集秦漢思想之大成的巨著。

民國時期的掃葉山房印版【淮南子】

但公元前122年,因被舉報謀反,漢武帝下令捉拿劉安,五十八歲的劉安自殺身亡,親屬也被族滅。但民間認為劉安只是假死,其實是煉丹成功升仙了,包括家裏的雞犬也因為吃了他沒吃完的仙丹而一同飛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即因此而生。

館藏一級文物東漢三蟠龍心形玉佩(圖源:ICphoto)

東漢劉延是漢光武帝劉秀和郭皇後的嫡子,被其兄漢明帝劉莊封為阜陵王。劉延於公元89年去世,壽春作為國都見證了其身後八位阜陵王長達120年的國祚,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東漢嵌松石鏤空龍紋金帶扣也是「鎮館之寶」之一。此帶扣用細如毫發的金絲焊接成8條龍的眼、嘴、須、爪及雲紋等,再在龍身上鑲嵌大小不等的金珠及松石飾物,精美華貴。紋飾采用鏤空、隱現的高浮雕藝術手法,展現了螭龍騰雲駕霧、若隱若現的狀態,靈動而神秘,令人驚嘆漢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審美品位。

三國歸晉,東晉時壽春改名壽陽。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堅南侵,東晉以壽陽的八公山、淝水為戰場與之激戰。最終「淝水之戰」不僅拯救了東晉朝廷,也成為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一系列成語都出自於此。

隋唐時壽陽改成壽州,兼具南北風格的「壽州窯」是當時的名窯。宋代又改回壽春,所建的古城墻全長7417米,是保留至今,既是國內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城墻,也是國內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墻之一。博物館內的宋代文物中,舍利金棺是最著名的藏品。

北宋重佛舍利牡丹紋金棺。金棺重91.5克,用五塊金片模壓成浮雕狀紋樣,再經鈐鑿刊刻等多種工藝程式處理細部後,用金絲穿成棺狀。(圖源:ICphoto)

1912年,壽州改為壽縣,1986年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座縣級博物館,原來的壽縣博物館、如今的楚文化博物館卻擁有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完整歷史,更有質素上乘的文物展品。稱其為國內最強縣級博物館,應是名下無虛。

神州廣大,草莽之間亦臥虎藏龍。即便一座縣級博物館,藏品所負載的歷史鋪陳開去,也足以令人心旌神動、敬仰唏噓。

丨 C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