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澎湃冰川保護特別報道第三季【江河冰源】啟動,今年跟科考隊去冬克瑪底

2024-08-16科學
澎湃新聞記者 張兆億 廖艷 剪輯 張兆億(04:28)
從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前往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原。

這是澎湃新聞持續關註冰川保護報道的第三個年頭。今年8月中旬,長江源冰凍圈水文與生態環境綜合科學考察在唐古拉山中段冬克瑪底冰川開展。澎湃新聞記者將跟隨科考隊的步伐,一同前往長江源區的冬克瑪底冰川采訪此次科考過程。

2022年,澎湃新聞記者跟隨科考隊去了祁連山擺浪河21號冰川,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即便在夜晚,那裏的冰川也在消融(詳見專題報道 【零攝氏度之上】 ;2023年,澎湃新聞跟隨科考隊登上了珠峰海拔6500米處的東絨布冰川,記錄了高海拔極寒條件下艱苦的科考全程(詳見專題報道 【逐冰而上】 )。

冬克瑪底冰川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提供

這一次,澎湃新聞記者又跟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考隊員們,走進海拔5050米的中國科學院唐古拉冰凍圈與環境觀測研究站,走進「江河冰源」冬克瑪底冰川,聚焦冰川、水文等生態領域變化,著重對冬克瑪底冰川開展測厚觀測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去探索長江源區冰川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4年8月10日,科考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凍圈與環境觀測研究站站長何曉波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長江源區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其源頭冰川的穩定性直接影響著中下遊生態及水資源安全。本次實驗將利用高精度現代技術手段,透過無人機機載探地雷達(GPR)、激光掃描(LiDAR)、影片測繪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等方法,精確獲取冬克瑪底冰川的冰下地形和地表地形數據,評估冰川變化趨勢,為氣候變遷研究和區域水資源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這一次,非接觸式探測雷達技術(LGPR)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為冰川觀測帶來一場技術革新。」何曉波提到,在當代冰川觀測研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獲取冰川厚度的精確數據,這是衡量冰川儲量和評估冰川變化的關鍵參數。

何曉波表示,「給長江源源頭冰川做CT」是一項復雜而意義重大的科研試驗,透過高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他們期待能夠揭開冬克瑪底冰川的神秘面紗,為全球氣候變遷研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本次科考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研究院牽頭組織,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蘭州大學三所高校,以及大連中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瑞合玄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華益瑞科技有限公司三家科技企業參與,將開展為期一周的冬克瑪底冰川立體監測科學考察。

公開資料顯示,冬克瑪底冰川,位於唐古拉山脈,是由一條朝南向的主冰川和一條朝向西南的支冰川匯流而成的復式山谷冰川,主冰川末端海拔超5000米,是長江源支流布曲的源頭。在過去的20多年裏,受青藏高原暖濕化等因素影響,這條冰川逐步退縮,分成大、小冬克瑪底兩條冰川。

冰川被稱為「固體水庫」,長江源地區是全球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擁有大量冰川資源。但本世紀以來,氣候持續變暖,被譽為「中華水塔」之一的長江源區,這裏的冰川在不斷地退縮,雪線上升、水土流失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曾有江源科考隊員介紹,江源地區生態系狀況關系和影響著整個長江流域,需要在全社會提倡「長江大保護,從江源開始」理念,推進長江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讓更多人來關註江源、保護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