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果你是【流浪地球2】中的投票者,你會選擇「流浪地球」還是「數碼生命」計劃?

2023-01-23科學

我做為一個堅定的地球派,做為一個鄙視數碼生命計劃的人,看完劉德華/圖恒宇的那條支線,我想,如果我處於他的那個境地,我也會做出和他一樣的選擇,我也想給只有2分鐘電子生命的圖丫丫一個完整的人生。

首先要明確,在電影中,最初550A中的數碼圖丫丫已經突破了「數碼化」建模階段,透過算力前進演化到了智能「互動」階段,可以主動與現實進行符合數碼生命人物心理的即時互動。只不過受限於算力等的限制,只有2分鐘的生命長度,無法繼續叠代到「先知」階段。

圖恒宇在車禍中失去了親人,後來拒絕寫遺囑也是因為「不知寫給誰」。他余生的唯一信念,就是想給丫丫一個完整的人生,想彌補因為他的過失而剝奪的女兒生命。什麽地球危機、文明未來,在他眼裏已經不重要了。他的心早已在車禍後變得灰暗,圖丫丫是他唯一的光。所以當馬兆把數碼生命說成是「電子寵物」時,圖恒宇的眼神中透露出憤怒甚至是一絲殺氣。

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圖恒宇沒有失去女兒,你認為他會選擇「流浪地球」還是「數碼生命」計劃呢?

整部影片最出彩的也就是劉德華的這條線,比劉培強那條愛情線要高了好幾個檔次。

說實話,作為有一個女兒的父親,劉德華和女兒這段,直接把我看哭了!

我竟然,在大年初一這麽喜慶的日子裏被一個科幻片看哭了!

一方面是劇情真的很打動人,遠遠超過了科幻片的宏大敘事和愛情片的親親我我,另一方面,雖然有些小bug,但致命硬傷不多,可以說是中國式科幻片的新的裏程碑。

好,說完投票,我再來填個坑,下面我就說說影片裏藏的那些細節涉及到的天文和物理學吧。

(註:以下涉及輕微劇透,但完全不影響觀影。可放心閱讀)

1.為什麽一直在下雪?

在影片中,2044年後,「移山計劃」和「逐月計劃」相繼開啟,月球按計劃每年將被推出1萬公裏。但「月球危機」 意外爆發, 「逐月一號」行星級氦3發動機過載執行,其它發動機也相繼啟動,月球向地球墜來。這時在很多外景鏡頭裏,不論是北京大褲衩外還是巴黎鐵塔下,灰暗天空中都飄著大片雪花。這不僅僅是為了烘托末日般的絕望,更是有其科學道理。

大家都能想到的原因,是影片中那時地球自轉開始減慢,一天有60個小時那麽長的時候,一天將有30個小時位於沒有陽光的黑夜中,在早上變得更冷些也能理解。(還有地球自轉軸傾角的變化這裏就先略了)但更關鍵的因素,卻還是地月距離的改變。

我們知道,月球對地球最大的影響,就是潮汐效應。當月球與地球的距離大幅改變時,比如地月距離變為現在的一半,會發生什麽狀況呢?這時從地球看,月球除了會變得更大(3.5倍),在天空中移動的速度會變得更快(3倍),最恐怖的潮水的高度也將變為現在的8倍。電影中就一個鏡頭是坐在輪椅上看海鷗的外交官周老,被沖天海嘯襲擊。

當地球自轉變得比月球還慢時,海水將指向月球的方向,隨著其移動,地球上的陸地將被持續的高海拔海水所淹沒,電影裏上海和紐約已經消失在汪洋洪水之中,只留下東方明珠和自由女神像的頂部在水面以上。

那和下雪有什麽關系呢?這是因為潮汐力不僅對水體有重力,對大陸板塊也有類似的效應。更強的月球重力將會加熱地幔並讓脆弱的地表開裂並誘發地震,隨著超強級別的地震在各大陸蔓延,火山噴發也將變得更加頻繁,火山灰就像惡魔的一塊塊黑布,在整個大氣層中蔓延開來,最終遮天蔽日,地表接收到的陽光下降,氣溫隨之降低,寒冬就這樣降臨了,下雪也就不足為奇了。

2.為什麽要領供給?

電影中,劉培強去排長隊領限額的糧食配給,因為參加了2044年的戰鬥還多分到了兩袋水果,之後又猶豫了一下,把一袋默默分給了乞討的小孩。為什麽月球的移動會造成饑荒呢?

剛才說了,氣溫降低,日照數不足,夜間過久造成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加上人力的短缺和土地被行星發動機的占用和破壞,食物短缺造成饑荒是很容易發生的。這個時候,最優先種植的一定是糧食,水果將成為昂貴的奢侈品。而植物死亡導致食物鏈的崩潰,肉食產品也將變得珍貴。另外,火山爆發等釋放出的硫化物隨後將以酸雨的形式大量落入海洋,水生動植物也無法幸免。

哦,太陽輻射的增強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韓朵朵的患癌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3.為什麽會有碎片和火流星?

電影後半段,漁夫擡頭望見天空中降下無數火球,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異象嚇壞了。為什麽不是一整個月球撞地球,而是會產生那麽多的碎片呢?

電影中交待說,一方面是由於月表幾個引擎的爆炸,使得巖石被炸成碎片並脫離月球重力,並在地球的巨大重力下向地面墜去。另一方面,電影中也多次提到「洛希極限」。所謂「洛希極限」,指的就是一個天體能讓另一個天體解體的距離,當它們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一個天體就將碎散,並在速度合適時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比如對於38萬公裏遠的月球來說,當它進入離地心僅有10.8萬公裏的範圍內時,它各個部份受到的地球重力會隨著距離的遠近而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意味著將月球各個部份拉開的力大於將其保持在一起的力,很快潮汐力將會讓月球撕碎肢解。

需要註意的是,本來這些碎片與月球具有差不多的速度,應該隨月球一起沿著一個類似螺旋軌域向地球前進。但隨著碎片互相撞擊,總有一部份碎片被撞慢,失去了能維持軌域的速度,從而更快地向地球墜落,進入大氣層形成火流星。所以影片中當各地市民看到火流星時,新聞廣播說還有好幾天(劇情太好看忘記具體時間了,3天?)月球才會墜落地球。

4.如果月球真的撞上地球會怎麽樣?

有一個指數,叫「杜林危險指數」(也有譯作「都靈等級」的)。我們可以想象,體積越大的天體,撞擊產生的危害性越強。(之前我有一次知聊八點半的直播專門講這塊。)而「杜林危險指數」用0到10來區分不同體積近地天體的危險性。0等級意味著僅有很小的概率造成破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10級意味著物體的體積足以引發淪陷性的全球災難。

目前有科淡定記錄的「杜林危險指數」最高的一次也只有4級,是2004年由小行星99942創下的,而它的直徑只有400米。60米直徑的通古斯大爆炸能達到8級,而可能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有百萬億噸TNT當量,能達到最高等級10級。即便如此,根據推測,希克蘇魯伯隕石的直徑也只有10公裏。月球直徑要比它大400 倍、體積大6400萬倍,這個級別已經遠遠超過了對應全球文明淪陷的10級標準。

月球這麽大的撞擊物,與其說是小行星撞地球,不如說是矮行星撞地球更準確些。就像45億年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Theia)撞擊地球形成月球的假說一樣,如果月球真的撞上了地球,沖擊的能量將高到可以使整個地球都融化,整個地球將像雞蛋撞石頭一樣被撞「散黃」,熾熱的巖漿席卷各地,局部熔融溫度將達到上千度,形成過全球性的巖漿洋,而沸騰的海洋早已不復存在。一片人間煉獄的模樣。

像這樣的碰撞可能會創造出另一個月球。而文明及大部份生命將戛然而止。電影中的人工智能也許認為,人類把最精密的系統,都用在了自我淪陷上,只有將文明置於如此的死地,人類才能放棄敵意而變得團結。

還好影片最後北京根伺服器在德華的挽救下成功接入全球互聯網,地球行星發動機啟動並最終擺脫了月球的威脅。

5.一些小細節

整部影片絕大部份時間邏輯和科學常識都很線上,有時也為了觀影效果做了一些妥協,比如月面的行走姿態過於地球化。也有一些細節可能是疏忽,比如坎帕努斯環形山(Campanus)的直徑是48公裏而不是影片中的46公裏。還有一些是為了要推進故事情節而做的設定,比如人類除了空間站沒有其它中繼衛星能遙控引爆月球核彈、比如核彈只放在表面而沒有埋入地下(估計中國最初有這方面的提議但沒其它國家拒絕了),比如無大氣的月表核爆應該更像閃光燈而不是一個個不滅的火球。

是否推薦去電影院看?

小瑕不掩瑜。這是一部相當豐滿的電影,科幻只是它的外衣。

每個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劇情,被某一個小細節打動。

這是一部探討人在危難與痛苦時如何艱難選擇的影片,也是只有中國人才能寫出的科幻傳承故事,比宏大敘事更人性,比偶像崇拜更深刻,比兒女情長更催淚,比簡單的輸出價值觀更能引起共鳴。

電影的每一個橋段,都對映出那種中國式的愛與犧牲,這比任何特效都要更加珍貴。「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一句淚目。

這次,我可以說,在好萊塢式科幻大片以外,我們成功開創了一套新的做科幻片的思維方式。

期待第三部 !

如果你有哪些涉及航天和天文的情節想讓我寫寫的,請在評論中留言,我會盡力更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