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清朝古宮殿內部這麽簡陋陰暗毫無美感?

2022-10-15科學

之前一直在回答西方建築的問題,現在想寫寫我們國家建築的一些事。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其中一些情緒性的發言,個人覺得實在是沒有必要。在建築技術這個領域有欠缺和不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沒有哪個國家的建築在全人類歷史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至於在建築審美這個範疇內,就更無法比較,尤其審美是非常主觀的一個東西,東西方文化的內涵也完全不同,強行拿來做對比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首先回答作者的第一個問題:古代人真的會覺得這樣的內部建築住著舒服嗎?不會感覺很陰暗簡陋嗎?

答案當然是:不舒服,確實陰暗簡陋。

生活在清廷權貴階層的住宅內舒服不舒服,這個問題基本上全國沒幾個人能夠從自身體驗來作答,大家都只是走馬觀花參觀了遺留下來的那些宮殿遺跡或者從古裝劇裏看到被加工處理過的場景,再結合自己的想象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會有所偏差。要真想了解實際感受,看看古書記載便可得知:

太後乃請伊文斯夫人稍羈於京,而觀各處寺廟焉。曰:「吾國雖古,然無精美之建築如美國者,知爾見之,必覺各物無不奇特,吾今老矣!不者,吾且周遊全球,一視各國風土。吾雖多所誦讀,然較之親臨其處而周覽之,則相去遠甚。

以上摘取的文字為 【清宮禁二年記】 中的一段,該書由晚清大臣裕庚之女裕德齡所編撰,作為慈禧太後的禦前女官,記載的所見所聞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這其中伊文斯夫人為當年美國海軍提督夫人,慈禧在頤和園養雲軒設宴款待各美國貴賓並邀約其參訪宮殿園林,而後所述的這段話你可以理解為作為主人的謙遜有禮,但這也從側面說明慈禧知道當時的美國建築藝術之精美,而我們歷史雖悠久,如今卻無法與之相比。

又或者看這段話:

當余居西安時,雖以督署備余行宮,然其建築太老,濕重,且易致病。余寓其中,如入地獄。繼皇帝又因是病矣。

這是光緒二十八年春,也就是1902年,慈禧從西安返回京城後所說的話。雖然因八國聯軍的進攻而倉皇出逃至西安,但畢竟是太後,抵達當地後也是被以最高的規格來接待,即便如此,在她看來西安行宮又舊又濕,容易致病,住在裏面就像地獄一樣。

慈禧平日最愛的是頤和園那個大園子,並且1885年後為了給光緒帝「騰位子」,在西苑給自己修了寢宮「儀鑾殿」,所以往後的絕大部份時間內她並不住在紫禁城裏。從其中一個角度上來說,規模巨大的故宮除了政治因素的必要性外,論宜居程度確實沒那麽舒服。

可惜儀鑾殿被八國聯軍一把火給燒了,後當慈禧回到京城:

某日遊三海時,太後指其中之曠地告余等,謂此處本為朝殿,而焚於拳匪之亂者也。惟此殿之被焚,實意外事,非西兵意欲毀之。又謂每見此地,輒為心酸。且現用之朝殿太隘,不足以容留新年朝賀之外賓。故決計於被焚處築新殿焉。太後遂命工部依其意旨,制新殿之模型,制成呈覽。前此宮內各殿,盡中國式。惟現造之殿,則參用西制。旋工部制成模型,呈之太後閱看,模型以木為之,體積甚小,而窗欞畢具。然余觀太後於此,無一可當其意者。非曰此室大,即曰彼室小。故復將模型發還,命工部重造之。迨二次呈進,宮內各人,皆謂較第一次為勝,呈太後亦極形滿意。模型既定,太後乃思所以名之者。籌思者久,始定海晏堂三字,而立興土木矣。太後於建築之進行,甚為註意。並決定其中之陳設,悉用西式,僅禦座仍舊制。余等由法返國時,曾攜有器具樣本數種,太後細加參考,乃擇定路易十五世之式樣。但各物必塗黃色,以崇體制。其簾幕地毯稱是。太後既定各種器具後,余母乃進言,謂願以此項器具相獻。太後允之。余母遂向巴黎著名之某公司訂購。

看,太後在指示重建已被焚毀的舊寢宮,也就是西苑儀鑾殿(實際上是當時的權力中心):「 前此宮內各殿,盡中國式。惟現造之殿,則參用西制 」,可見太後指明要采用西洋風格,還讓工部趕快做個模型看看。第一次的展示她不滿意,讓發回重做,待二次呈現時,太後非常開心,思慮許久後賜名「海晏堂」。之後便開始大興土木(即便當時中國已經國庫空虛),在確定其中裝飾和家具時「 並決定其中之陳設,悉用西式,僅禦座仍舊制 」,除了禦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龍椅為祖傳樣式外,其余的全部使用西洋的,當時德齡隨父駐法後返國帶回了一些器具樣本,慈禧參看了一番確定了「 路易十五世之式樣 」,只是要求都塗上黃色, 以崇體制

1904年在西苑儀鑾殿原址上重建起的「海晏堂」,仔細觀察前方水池也可以看見和圓明園海晏堂相似的「十二生肖」銅像,不過這裏的並不噴水,而是每個銅像手裏都有一盞蓮花電燈,根據不同的時辰亮起不同的燈,以達到報時的目的。只可惜這座「東方巴洛克」宮殿五十年代被拆除,從此消失在北京城

雖然建成後慈禧對建築結構並不是很滿意,但在外觀樣式選擇以及家具內飾等可見慈禧不但不排斥西洋建築風格,反而主動大肆使用(除了龍椅這個沒法換風格, 裂開.jpg )。美不美我們暫且不做討論,至少說明西式建築的宜居度確實好於同期中式傳統建築,不然作為當時全中國最養尊處優的老佛爺,寧願違背祖傳歷史風格,而去選一個萬裏之外毫不相幹的西洋樣式,單純用「好奇」根本無法解釋。尤其是同期已經在西郊興建歐式風格的 暢觀樓 作為夏日行宮,慈禧非常之喜歡,而如今再度使用此風格,足可見慈禧對西洋式宮殿的認可(當然其中也有向洋人表親善之意)。

慈禧喜愛的暢觀樓,1908年竣工啟用,至今仍存,在北京動物園西北部,也是晚清所興建的最後一座皇室郊外行宮

這裏插一句一些網友罵時下很多人崇洋媚外,對拋棄中國傳統,大肆興建西洋風建築而不滿,可以歇一歇了,事實上從晚清開始,慈禧就已經是這股風潮的帶頭者之一。

回到本問題的第一個小問題, 清朝傳統中式建築與同期西洋宮殿相比並不宜居,也的確相對簡陋昏暗。 不用各位自己臆想,慈禧太後作為身居皇宮的當時全國最高統治者,已經身體力行地告訴大家體驗就是:西洋建築樣式更舒適,更宜居。

慈禧畢竟沒有親身造訪過歐美大型宮殿,很多異域場景也只是她頭腦中的想象罷了。但康有為則不同,作為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在此之後他可是正兒八經地花大量時間考察過歐美諸國,見過當時無數壯觀的宮殿和宅邸,比如在其【歐洲十一國遊記】中「德國遊記」部份,參觀完德國輝煌的宮殿園林與當地先進的建築學院後,感慨回望中國宮殿的段落如下:

吾國宮室卑陋,乃正與墨西哥、爪哇符。真與野蠻儕矣。吾念之傷心慚恥,不獨無以壯萬國之觀,且為人輕笑。吾國文明,百事不後於人。惟卑宮陋室最為近蠻,且衛生不宜,無一是處。

在康有為看來,我們作為不輸其他國度的文明古國,唯獨宮殿類建築如野蠻社會一樣,簡陋且不衛生,一無是處。

其余部份幾乎都是通篇贊揚包括德皇宮,議院以及其他官府建築的壯觀華麗等,這裏我就隨便摘錄一小段他參觀完德國議院宮後寫下的文字:

德此議院,營於西一千八百七十一年破法之後。合北日耳曼二十五邦為一統,盛誇功德,故極意鋪張,並院前勝法塔,共費二千六百萬馬克,可謂巨工矣。院憑對數十裏之大梯丫公囿,敞場廣袤,雲樹蓊匝,氣象宏大,亦各國所無。院正方形,四角有崇樓,正中方穹,頂有全金亭,亭上全金頂,日光照耀,晃麗極矣。院前為噴水池,周以花木,池前獨立俾士麥像,以旌合日耳曼成霸之功也。俾公像前一人負地球,此君有囊括世界之思,於是見之。

放在如今,康有為可能會被部份網民列入「恨國黨」成員名單。畢竟全書大部份在贊頌歐美宮殿之壯麗,同時也表達了對本國蠻夷般「簡陋」宮殿之哀傷。

當然可以理解康有為第一次從衰落的晚清抵達蒸蒸日上的歐美時被眼前華麗的景象所震撼,因而寫下的這些文字可能略有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朝的宮殿類建築的確相對簡陋昏暗,居住舒適程度較低,就這點上與當時的西歐諸國宮殿確實無法相比。

至於為什麽會這樣,關於材料的短缺與技術的停滯等方面的原因在這裏我就不贅述了,以後有機會單獨寫寫。但是這裏我想摘錄兩段康有為個人的看法,讓我們站在他作為晚清時期一員的視角來看看為何東西方宮殿水平差異如此之大:

歐洲宮室之美,蓋有自來,以其羅馬開國峙於歐亞,即兼收埃及、巴比倫、希臘宮室之長也。其能傳於後者,皆以石築。而日益增美者,—在迷信神權。當歐洲中世黑暗之時,全歐無學,日事幹戈,而教皇最有權,全歐之民皆尊信之。故歐土所在襖祠,雖僻壤荒島,皆極瑰偉壯麗,崇高廣大數十丈,刻花精絕。即英倫威廉第一未開以前,當唐世尚為海賊,而今睹其廟,已備極莊嚴,為吾國所寡有矣,一在封建世國。日耳曼中世紛爭,王侯角立,皆虐用其民,厚取其稅,以營宮室。且備戰攻,故多用石築壘。壘高下、大小、方圓不一,體制詭奇,而時采用廟式,刻鏤精絕,並皆崇高四五層,廣大百數十丈。似此壯偉詭麗之制,非封建世及之王侯,實無此大力以興築。而歐土各國皆有封公。公下封侯,俟下封伯,伯下封大地主,真所調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者,故裂地共小。有以十數裏為一國者。然重收其稅,亦可以大營宮廟,而非匹夫庶士之所能舉。放故宮舊壘歐土相望,體制瑰奇,鬥新競異,雖以今日美國之富盛,而除一二公館稍華麗外,終無歐土幹數百年廟壘之瑰詭巨觀,何況人家?則雖今之迦利忌,落基花路富數萬萬,屋亦卑小,比歐土封建之宮壘不及萬一。蓋以富力雖可為之,而既非國主,臣衛乏人,無所用此豐屋也。故廟、壘二者。實為歐土宮室之傳種,而神、侯二大怪物為之翼而飛,故今歐美宮室之美,若垂天之雲焉,望之驚人。

下面為對中國的反思:

吾國既用板屋,難傳久遠。自孔子削去百祀,不語神怪,而神權不昌。孔子既惡封建之專橫,尚卑宮而譏建築,又立一統之義。漢後封建永廢,梁王之兔園吹台既荒既蕪,後無嗣音。滕王高閣臨江,已為罕見。將相皆起自凡庶,侯封僅列為虛爵,卿士皆無有世祿,貧困不能大舉。至唐慧能說佛,直指本心而罷棄禍福,朱子則幾為無鬼論矣。寺廟皆市裏小人婦女為之,少有士夫出力為之經營。神、侯兩怪掃除久矣,故宮、廟皆無。惟一天子宮闕規模廣大,實冠大地。然以無與競爭,故絕不精麗。而天子之宮闕又非卿士、凡庶所敢摹擬,而卑宮尚儉之經說又復為人所尊,不敢因時宜而易之。故中國雖極文明而宮室卑陋,乃至下儕於爪哇之亞來由人,墨西哥之土番丫士惕賣夜人。故歐人樓閣參天,吾國則閭閻撲地。宮室為遊容至易見者,彼視吾國宮室既與亞來由及美洲之紅皮土番同矣,其見輕視亦烏得不以諸野蠻相等乎?故宮室乃國體一大事、民族之見敬與見輕,所關亦大矣,豈可忽哉?吾國為第一文明大國,與日本不同,故維新之後,新政當宏獎宮室以廣大崇嚴妙麗,壯萬國之觀。其各公館當大經營,即民間有能興築大工,有能跨歐軼美者,必加褒典。若屋當用石築,鄰家不得駢列同式,有者罰之,務令競麗美,鬥新奇,以此導民,庶幾一洗卑宮之陋,而國體民族乃增光華焉。孔子之為宮室三統也:有卑汙方之一統以戒暴君:又有高大圓侈之一統以崇國體:因時制宜,觀會通以行典禮,此亦今日所當留意也。

這裏簡單概述一下:反復出現的「 神、侯兩怪 」的意思即為: 宗教和封建 ,他想要強調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在於歐洲之所以有眾多精美華麗的宮殿,是因為歐洲長期以來宗教(即基督教)與封建(即各國王朝)的力量之強大,導致各路勢力紛紛興建大型壯觀的宮殿以彰顯地位和財富,而反觀中國宮殿建築之所以衰落,正因為在早期便實作了大一統,宗教與封建無法像在歐洲一樣在中國盤根錯節地發展,因而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天子可以修建宏大氣派的宮殿,無人僭越並與之攀比。並且帝王如若崇尚節儉的話,在宮殿方面不會大興土木,因而皇家官府建築便越來越衰弱。並且他也進行了材料對比,中國用木材,難以長遠保存,而歐用石材,可永久存世等等。

回答最後一個問題:除了清朝,其他朝代的宮殿內部有沒有可能更好看些?

裝飾也許未必(並且審美也因人而異),但規模一定更壯觀。

雖然明清以前的歷朝歷代的宮殿建築都已消失在歷史的歲月裏,我們可能無法完全了解宮殿內部完整的裝飾,但就規模而言,現存紫禁城並不算大。根據文獻史料記載以及各地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比如秦朝的阿房宮,漢朝的未央宮,唐朝的大明宮的尺度要遠大於紫禁城,即便是明永樂年間紫禁城的奉天殿規模也是今太和殿的兩倍,因而至少在震撼程度上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宮殿並不輸西方。

另外提一句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也並不落後,比如文獻中記載北魏熙平元年也就是516年在洛陽永寧寺中所興建的九層佛塔高達136.71米,加上塔剎達147米(當然根據專家學者推斷實際上塔的總高應該在75.6米左右),整體外形應與雲岡石窟第二十一窟的塔相似。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只可惜十八年後毀於一場由雷擊所引發的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