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史無前例的熱浪,升溫中的地球,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2024-09-27科學

劇烈的氣象變化,岌岌可危的巴黎公約,高溫的地球會怎樣?

有史以來最熱的地球 —— 下一步會怎樣?

「對於地球,這些數碼真的很龐大。」

這周,NASA揭露2020和2016同為史上最熱的年份。

這則公告,作為NASA和NOA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層管理局) 年度環球溫度報告的一部份,顯示我們的星球在持續升溫。這些數據是組成我們對隊氣候變遷認知的重要的部份。

但這些新發現對我們星球的未來和地球上的生命意味著什麽呢?

「我們已然看見了巨大影響,」Gavin Schmidt這樣告訴大家。他是名氣象學家、是NASA位於紐約的Goddard宇宙研究機構負責人。Schmidt作為前沿研究的引領人,註意到了越來越多的熱浪、存在於全球多處的野火、幹旱、極地海平面的變化、降雨量的改變以及格陵蘭冰川的融化…這些我們早已見過的災害只是氣候變遷效應的萬分之一。

根據NASA的一份報告,2020和2016同為有史以來最高溫的年份。(圖源:NASA/科學視覺化工作室)

「從19世紀末起,我們已升溫了超過2華氏度,而這些趨勢正在繼續,甚至可能在加速,」Schmidt補充道;「並且那是由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驅使。」

而現在,當我們聊到升溫時,許多人會參考巴黎協定 —— 一份在2016年簽署、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而制定的國際公約。這份協定旨在限制全球暖化,使之與工業革命前的溫度相比不高於1。5攝氏度(即2。7華氏度)。

「沒有極其惡劣的事件會發生在1。5攝氏度,」Schmidt說道。可是,「伴隨著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我們將會見到一連串的損毀和惡劣影響。」

在Schmidt看來,我們距離錯失巴黎公約的目標已經不遠。事實上,「我們可能會在這個十年裏就升溫1。5攝氏度,在2030年左右。再用之後的十年來永久超越那個數碼,」他說道。

這個數碼也許毫無意義,或者並不重要,如果沒有背景資訊,1。5攝氏度似乎並不是什麽驚天動地的改變。

但是,正如Schmidt所指出的,1。5攝氏度是一件大事。

「我想對那些說「哦,好吧,這些並不是什麽大數碼」的夥計們說,這些對於地球來說真的已經是很大的數碼,」他說道。「當你把它們與地球之前的溫度變化相比,它們堪稱巨大。」

「要把它概念化,一個很好的方式,」Schmidt補充道,「就是記住上個冰河世紀的溫度只比工業革命前低5攝氏度(即8到9華氏度)。所以從十九世紀以來升高的2華氏度就好比冰河世紀反向的四分之一。」

「我們已然見到負面影響的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它變得更糟,影響也會隨之變得非常非常惡劣。」

相關知識

氣候變遷包括氣象中所有持續長過單個氣象事件的變化,而氣候變遷一詞只指代那些長期存續的變化(通常持續十年或以上)。在氣候變遷的一般意義(可以指代地球歷史中的任何時段)以外,這個詞也通常被用來描述正在進行中的氣候變遷。自工業革命起,氣象中的人為因素越來越多,導致了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

地球是太陽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149 597 870。7公裏/1天文單位,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3】,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80億人口【22】。其質素約為5。97×1024公斤,半徑約6,371公裏,平均密度5。5 g/cm3,是太陽系行星中最高的。地球同時進行自轉和公轉運動,分別產生了晝夜及四季的變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轉一周,一太陽年公轉一周。自轉軌域面稱為赤道面,公轉軌域面稱為黃道面,兩者之間的夾角稱為黃赤交角。地球僅有一顆自然衛星,即月球。

陸地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態水下的區域【1】。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面積約為1億4821萬平方公裏【2】。陸地和海、洋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可以供人類進行農業、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陸地,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陸地生長的陸生植物及陸生動物,其型態和水生動植物也有一些差異。

陸地和水體的分界也隨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的地形以巖石為主,和水體就會有明確的分界。但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或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間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3】或是海灘。

BY:Chelsea Gohd

FY: Zexiblingbling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註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選文:天文誌願文章組-

轉譯:天文誌願文章組- Zexiblingbling

稽核:天文誌願文章組-

終審:天文誌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排版:天文誌願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誌願文章組-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註意:所有資訊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本文由天文誌願文章組- Zexiblingbling轉譯自文章作者Chelsea Gohd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