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首都博物館有什麽展覽?

2019-05-14旅行

首都博物館於1953年開始籌備,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原館址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新館於2005年12月開始試執行,2006年5月18日正式開館。新館建築內部份為三棟獨立的建築,分別是矩形展館、橢圓形專題展館和條形辦公科研樓。

作為隸屬北京市政府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內涵豐富、功能完善。館內保存與陳列著北京約70萬年的人居史、3000多年的城市史、800余年的京都史的珍貴遺存,也收藏和陳列著眾多中華文明的瑰寶,總數超過20萬件。

首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和【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精品陳列有【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

01 基本陳列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與【古都北京·城建篇】共同構成了首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形成了首都博物館展陳的靈魂。

--- 古都北京 ---

這一部份的展陳內容分為「北京歷史文化」與「世界文明概覽」兩部份,分別位於展線的內圈(展櫃)與外圈(展廳四壁)位於方形展廳二層C廳。展覽以北京文化為主線,以時代演進為順序,展現了北京從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從北中國政治中心躍升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都城和人民共和國首都的歷史行程。

這部份展覽內容結構上選取了「海陵王遷都」、「元大都積水潭碼頭」、「北京保衛戰」、「盛世京師」、「五四運動」、「開國大典」六個場景作為串聯北京歷史的節點。展出文物675元件與大量圖表、照片,上展文物包括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織品、書畫、家具、拓片等。

第一部份「文明曙光 史前時代」介紹的是距今約50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作為人類發祥地之一的北京。距今約50萬年前「北京人」的出現標誌著北京歷史的開始。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類創造了聚落組織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間的同時,與各種文明發生著交流與碰撞。

第二部份「燕薊神韻 夏商周」介紹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時期的中華大地,呈現出文化融合交匯並逐漸走向統一的態勢。中原王朝或與當地邦、族結盟,或直接派重臣守護,表現出對其北面門戶北京地區的重視。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後,即分封了燕、薊兩個諸侯國。從此,北京的歷史邁上了「方國都邑」的新台階。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燕國成為「七雄」之一,燕都薊城一躍而為「富冠海內」的名城。

第三部份「千年薊城 秦漢魏晉北朝」展示公元前221到公元581年,隨著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北京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朔漠草原和白山黑水廣袤大地上北方民族的崛起和南進,造成中國政治中心的東移。魏晉北朝時期,盡管政權更叠紛繁,北京地區卻處於相對安定的環境,為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四部份「幽燕風雲 隋唐五代」介紹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隋朝統一後,幽州成為中央政權向東擴張的軍事基地。起於幽州地區的「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統治格局,而幽州的局面相對安定,地方經濟得以發展,為遼代南京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五部份「都城序幕 遼」展示公元916年到公元1125年,契丹(遼)升幽州為南京,拉開了北京都城歷史的序幕。遼南京是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社會發展程度、繁華富庶居遼五京之首。而以南京為代表的燕雲農耕區,不僅是契丹「番漢分治」的統治中心和貿易中心,也是契丹人汲取漢族文化,南下逐鹿中原的基地。

第六部份「帝王之都 金」展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海陵王時遷都燕京,定名中都,北京自此成為一代王朝的都城。

第七部份「國際都會 元」展示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從元朝開始,北京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

第八部份「日下積勝 明」展示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遷都北京。從此,中國的中央王朝數百年來定都於此,北京的都城文化日益走向成熟與繁榮。

第九部份「落日余暉 清」展示滿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北京成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康雍乾時期的北京是當時聞名世界的富庶、繁華、壯美的大都市。

而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勢力侵入,北京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統治中心。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十部份「民國」介紹古都北京從封建統治走向民主共和的重要歷史階段。1912年北京成為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北京改名「北平」。1912—1937年,工商業發展,教育事業繁榮,鞏固了北京作為北方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

日本侵略者占領的八年,古都經濟遭到掠奪,文化飽受摧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北平外圍開辟了廣闊的農村抗日根據地。和平解放後的北平,成為中國解放區首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人民首都,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

--- 世界文明概覽 ---

「世界文明概覽」部份是解讀「北京歷史文化」的輔助陳列。區域內展陳形式采取了「模組化」展櫃與「嵌入式」場景相結合、「內外圈」展區相結合的理念。它與「北京歷史文化」依時間序列平行展示,以圖片與文字為北京史的展示提供了一個以世界為範圍的廣闊背景,從而加深觀眾對北京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

「北京歷史文化」(內圈)與「世界文明概覽」(外圈)位於展線的兩側平行展示,觀眾在觀覽過程中同時領略中外文明的精彩與跌宕,整個外圈已成為一個完整的輔助展品來詮釋內圈的北京歷史文化。

--- 京城舊事 ---

「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以北京建都八百多年的皇城為背景,定形於清末年至民國年間,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號胡同和四合院來反映展覽的主題。將最貼近生活的人生禮俗,巧妙地濃縮在老北京的一戶「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憶自述,串連起人生禮俗的種種事項。

展覽位於方形展館五層 F廳,采用了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將文物作為道具,將胡同、商業街、四合院及大幅場景畫、投影短篇作為舞台,透過展示胡同鄰裏的婚育、節慶等活動,表現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習俗和各種禮儀。

第一章「洞房花燭美姻緣」向觀眾介紹老北京關於婚禮的繁瑣禮儀。 這一部份包括說親、定親、聘禮、陪嫁、娶親、拜堂、鬧新房等各種古老的儀式。其中貫穿著祝願新人稱心如意,家道發達興旺的主題。

第二章「降龍誕鳳添人丁」介紹求子、生育、洗三、滿月、百日、辦酒席,染紅蛋,祭祖,剃頭、周歲等各階段的民俗和儀式。同時還介紹了生母、奶媽、看媽對孩子是如何帶領、如何進行啟蒙教育的。

第三章「古稀大壽福如海」介紹晚輩給長輩祝壽時舉辦的家庭慶祝活動。北京人做壽多是辦整生日,且有「慶九不慶十」之說。透過復原一個壽堂,反映出百姓祝壽的情景及民族尊老的優良傳統。

第四章「爆竹辭舊迎新春」介紹老北京人如何過春節。包括喝臘八粥、祭竈、小年兒、大年、放炮仗、團圓守歲、接神、包餃子等民俗。

春節除了闔家團圓之外,還有祭祖之禮。每年農歷正月初一,都要祭祖。接神儀式完畢,全家進行團拜,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小輩們給長輩們拜年,說一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們壓歲錢。

第五章「老北京的生活」介紹一條條大街小巷裏,家庭的柴米油鹽中古老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風民俗、生活情趣。

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胡同裏面趣聞掌故很多,而胡同四合院裏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舞台。

要說繁華熱鬧的商業區,老北京還是前門外大柵欄,車水馬龍街道,行商坐賈,吆喝還有各種響器。八百年的京城帝都,大小商家文化味兒十足,琳瑯滿目的店名,就顯示著古城的文化底蘊。

02 專題陳列

--- 千年寶藏 盛世重光 ---

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位於圓形展廳六層L廳。該展覽遴選出北京古代遺存的部份佛塔文物進行展出,以期展現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獨特的佛教文化風貌,以及建築、雕塑和各種工藝等發展水平。

佛教大約於十六國時傳入北京,經過兩晉南北朝、隋唐的不斷傳播與發展,到遼代進入全盛時期,自遼至清一直興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長足發展,留下了寺廟、佛塔、造像、佛畫、法物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藝術作品。

展覽展出了房山石經山雷音洞、房山天開塔、順義無垢凈光舍利塔、房山北鄭塔、密雲冶仙塔、大興塔林、房山雲居寺續秘藏石經塔、慶壽寺雙塔、豐台瓦窯塔、妙應寺白塔以及其他一些佛塔文物。

--- 古代瓷器藝術 ---

古代瓷器藝術展廳位於方形展廳四層E2廳。該展覽展示了北京各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及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

展覽分為四個部份,共展出文物170件(組)。宋遼金時期的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註壺、定窯白釉童子誦經壺、綠釉「杜家」款瓔珞紋凈水瓶等;元大都出土的青白釉多穆壺、青花鳳首扁壺、釉裏紅花卉紋玉壺春瓶、鈞窯天藍釉貼花獸面紋雙耳連座瓶、磁州窯白地黑花龍鳳紋四系扁壺等;明、清時期的宣德款灑藍釉缽、成化鬥彩葡萄紋杯、雍正珊瑚紅地琺瑯彩花鳥瓶、乾隆松石綠地粉彩蕃蓮紋多穆壺等名貴瓷器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精品。

--- 古代佛像藝術 ---

古代佛像藝術展廳位於方形展廳四層E1廳。該展覽展示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及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展覽分為漢傳佛像藝術和藏傳佛像藝術,共展出佛像262尊,種類齊全,造型各異,風格多樣,其中大部份佛像是首次向公眾展示的館藏珍品。

--- 古代玉器藝術 ---

古代玉器藝術廳位於圓形展廳五層K廳。展覽分為三部份,展出文物181件(組)。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帶有皇帝年款及刻有禦制詩文的玉器,展廳還設定了「中國古代主要玉材一覽表」、部份玉器使用示意圖等,幫助觀眾了解展覽內容。設計分為靜態展區和動態展區。燈光為突出玉器文物以點光源照明定向照射,再現玉器藝術品的溫潤之美,色溫以還原真實色澤為標準。

---燕地青銅藝術 ---

燕地青銅藝術廳位於圓形展廳四層J廳。該展覽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的對比、西周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作為貫穿展覽的兩條軸線。展覽分為兩部份,共展出文物132件(組)。

為突出燕文化的特色,在展廳中心設計了一座顯示出夯土層理的方城,象征著房山琉璃河燕國西周都城。城墻內、外壁與展廳四壁的展櫃形成了三層同心展線。西周展品位於展廳中心,東周展品則位於展廳四壁的環形展櫃,兩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禮樂器、雜器的順序對應擺放,實作了兩種青銅文化的對比。

03 館藏精品

首都博物館內的館藏精品主要分類有青銅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銀器、錢幣、書法、繪畫、織秀、文玩等。

--- 三羊銅罍 ---


商中期,通高27厘米,口徑20厘米。1977年平谷劉家河出土。斂口,口沿外折,方唇,頸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頸部飾以兩道平行凸弦紋,肩部飾一周目雷紋,其上圓雕等距離三個大卷角羊首,腹部飾以扉棱為鼻的饕餮紋,圈足飾一周對角雲雷紋,其上有三個方形小鏤孔。此罍帶有商代中期的顯著特征。其整體造型,紋飾與河南鄭州白家莊M3出土的罍較相似。此器造型凝重,紋飾細密,罍肩上的羊首系用分鑄法鑄造,顯示了商代北京地區青銅鑄造工藝的高度水平。

--- 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 ---

於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高18.7厘米 口徑4厘米。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部份用於外銷國外市場,如西亞地區等,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形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此扁壺構思別具匠心。以昂起的鳳首為流,以卷起的鳳尾為柄,鳳身繪於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兩側。鳳首壺采用多種制作工藝,壺流為模制成型,壺柄以捏塑成型,再合為一體。

--- 金剛持像 ---

這是一尊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的模仿宮廷風格的銅鍍金造像,它高16.5厘米,頭冠、面相、裝飾樣式、衣紋表現手法及整體造型與明朝永樂和宣德宮廷造像基本一致。蓮花座邊沿刻有"大明正統丙辰年奉佛弟子□顯興曾阮阿祿□福嘉黎法保正月上朔日發心造"銘文,標明此像出自民間而非宮廷。左手持鈴,右手持杵為此尊身份重要標誌。

--- 白玉綬帶鳥銜花佩 ---

玉佩在北京豐台烏古論窩論墓出土,直徑6厘米 厚約0.5厘米,是金代(1115-1234)的物品。鏤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葉,葉脈清晰,葉齒整齊。單陰刻格子紋示豐滿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獷,光素。器物造型新穎,琢刻碾磨精細,拋光甚佳。

--- 嵌寶石桃形金杯 ---

北京永定門外南苑萬通墓出土的明代金杯。杯體為剖開的半個桃子形,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此杯集範鑄、焊接、鑲嵌等工藝於一體,制作考究,造型構思巧妙,以現實的桃為原形,並加以提煉與昇華,紅寶石的鮮紅、藍寶石的深藍與黃金本身的金黃三者合於一體,使本來因缺少紋樣裝飾而顯得單調的器物增添了富麗的效果。

--- 皇宋通寶 ---

錢文為九疊篆書,寫在直徑2.4 厘米的小平錢上,文字清晰,鑄造技術精湛。「皇宋通寶」錢是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年)始鑄的非年號錢。因鼓鑄時間長,傳世較多,錢文分真書和篆書兩種;但以九疊篆為錢文的皇宋錢,傳世和出土均極罕見。九疊篆書體,主要用於宋、元時期的印章,紙幣上也常見,用於銅錢錢文的只有「皇宋通寶」,是歷代錢幣中絕無僅有的一例。一般認為皇宋通寶九疊篆不是流通貨幣,是試鑄的樣錢或開爐錢。

---【城西遊覽序】卷 ---

作者吳餘慶(生卒年不詳),字彥積,號斯白,江西宜黃人。能詩文,書法真、草、篆、隸諸體兼擅,是明代前期台閣體書法家之一,其書法有"楷書如美女簪花,草書如瑞雲飛空"之譽。

--- 孔子弟子圖卷 ---

這幅宋代的圖卷繪孔子弟子立像,現存59像。墨筆勾勒,著色,人物形象各異,須眉生動。卷上有"順治三年(1646)七月初二欽賜大學士臣宋權恭記"長方印、清宮收藏賞印璽和乾隆禦筆題字。此圖乾隆(1736-1795)時復入內府。圖後有蔣溥跋一段。後又有王傑、曹文埴、彭元瑞、董誥等人合跋一段,復考畫中內容,定為孔子弟子。

--- 藍織金子孫龍紋妝花斷蟒袍 ---

清代初期的蟒袍,其形制為交領右衽,左右開裾,直身長袍寬袖式。藍緞地,片金織巨蟒及三十余條小蟒,亦稱作「子孫龍」。斜襟有銅扣一個。

--- 石暖硯 ---

元代的青石硯台,出土於北京德勝門以東元代遺址。硯首雕曲線紋,尾收腰,有墨池二。池下鑿空膛,膛內壁遺煙熏痕跡。膛表面因火燒呈白灰色,可知原空膛為加熱設定。墨池中除遺留墨色遺跡外,還遺有紅色痕跡。這種形制的硯不多見,為北方寒冷地區所特有。

◇ 本文部份資訊來源於首都博物館官網

◇ 本文未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