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耗資10億美元,館藏10萬件文物:世界最大博物館迎客

2023-03-23旅行

從最富盛名的胡夫金字塔出發,步行不過10分鐘,便可以到達胡夫的兒子哈夫拉修建、規模僅次於父親的埃及第二大金字塔以及神秘的獅身人面像。在它們身邊,哈夫拉的兒子孟卡拉也為自己修建了金字塔。埃及首都開羅市郊吉薩高原廣袤的沙漠中,這3座巨大的金字塔幾乎是埃及的象征,如今,順著胡夫祖孫三代金字塔腳下的軸線延伸,不過2公裏外,它們的軸線延長線交匯於被稱為埃及的「第四大金字塔」的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

2月11日,遊客在位於埃及吉薩省的大埃及博物館入口處參觀。

作為2023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新開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此前也是2022年、2021年乃至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博物館——這座全球最大規模展現單一文明的考古博物館,自2002年立項,2005年動工,迄今已耗資10億美元以上。原本計劃2015年建成開館,之後因政治動蕩、金融危機、疫情沖擊等種種原因將開館時間一拖再拖,並因此為自己贏得「地上鴿王」的稱號,卻依然不影響人們對這座超級博物館長久的渴慕。

終於,2023年2月11日,大埃及博物館開放了大廳等區域並投入試執行。所有區域開放後,大埃及博物館占地面積近50萬平方米,館藏超過10萬件珍貴文物,所屬時間跨度超過4000年,其中將有5萬多件文物對外展出,展出的文物中有3萬多件是第一次與世人見面,講述數千年前的古埃及歷史。開羅美國大學埃及學教授、考古學家舒利瑪·伊克拉姆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未來,大埃及博物館不但是文物展示、保護和研究的重要中心,整個建築群也將為遊客提供古埃及法老文化的獨特體驗。」

不過,大埃及博物館的很多區域仍在最後收尾修建中,它的網頁上也寫著:「我們並非博物館官方,也不屬於埃及政府,而是一個有關大埃及博物館的第三方資訊提供者。」

法老的面具

沿著一面寫著古埃及著名國王與王後名字的象形文字墻走進入口,最吸引人目光的無疑是被安放於入口主廳內重83噸、高12米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簽署了世界上第一份國際和平條約,其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這件已有3200年歷史的紅色花崗巖巨像也是展館中最大的文物,它最初於1820年在埃及古都孟斐斯被發現,1954年送到開羅進行修復,幾十年來一直是開羅中央火車站旁邊巴蔔·哈迪德廣場(BabAl-Hadid,後改名為拉美西斯廣場)的燈塔。埃及政府於2006年將它移至吉薩進行保管,最終它在2018年1月安全抵達新家——大埃及國家博物館的入口中庭。

大埃及博物館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本版圖/新華

埃及著名的阿布辛貝神廟,就是3000多年前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建造的。在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那天,當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都會穿過60米深的廟廊,照在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的臉上。也許是致敬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今天的大埃及博物館復制了這一設計,每年2月21日,陽光會穿過博物館墻壁的一處開口,照耀這位「法老」。

經過巨像,他身後的超長台階上,立著87尊法老和埃及諸神雕像,歷史上的國王和他們的宗教引領人們走進古埃及人的精神世界。台階兩側,按史前至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晚期與羅馬時期的時間歷程劃分展區,橫貫古埃及約4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靜待其中。

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當屬圖坦卡蒙(Tutankhamun)陵墓,博物館為其設有專門的展廳,以展示所有陪葬品約5600件,其中包括最為人熟知的世界級珍寶——已經成為古埃及文明和藝術標誌性符號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

著名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圖/視覺中國

圖坦卡蒙是埃及新王國時期第18王朝的法老,一生短暫,也未有多少文字歷史記載,但圖坦卡蒙墓是埃及考古史上迄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法老陵墓,也是最豪華的法老陵墓,這使他成為了現代人眼中最著名的埃及法老之一。發現他陵墓的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曾說:「圖坦卡蒙一生最出色的貢獻就是他死了,並且被很好地埋葬。」1922年圖坦卡蒙墓被發現後,曾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掀起過一場「法老」熱,也正是這個陵墓開啟不久,最早資助卡特的貴族和參與挖掘的6個工人相繼去世,由此產生了「法老的詛咒」之說。

他的陵墓中,除了最著名的法老純金棺槨和黃金面具,還有大量金銀家具、器具、做工精美的服飾珠寶。其中可一窺古埃及人潮流的審美,他們的時尚思想之超前常令今人感到驚訝,例如圖坦卡蒙墓裏有一雙純金打造的「人字拖」,其造型幾乎與今天無異。他墓中的面具和畫像上還有貓眼妝,突出眼部線條的眼影和眼線在幾千年後也沒有過時,據說,古埃及人的眼妝是在模仿荷魯斯之眼——古埃及鷹頭神的眼睛,希望讓荷魯斯永遠守護自己。從這個角度看,古埃及文化並沒有隨著王國的消逝而變成沙漠裏的石頭或是出土文物,一些元素至今還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

伴隨著那些難以解釋的工藝和技術,人們賦予古埃及文化相當多傳說和想象。大埃及博物館還有一件王牌館藏——胡夫太陽船,這只於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南側出土的古埃及陪葬船,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建造,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總長43.4米,寬5.9米,是已知最古老、體積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木船,被考古界稱為「木工傑作」。

木船首尾高昂,形態極其優美, 但船型並不適合航行,因此制作太陽船的目的,至今仍爭論不休。一派學者認為,埃及太陽船是專門制造出來顯示宗教意涵,是法老死後靈魂追隨太陽神飛躍天空時乘坐的方舟,另一派認為太陽船是胡夫的殯葬船,具有實用性,但比起航行它承載更多的是儀式感和文化意義。

過去的幾十年,胡夫太陽船一直安放於原址上興建的太陽船博物館內。2021年8月,埃及考古團隊特別設計了一個黑色的靈棺,將整只船放入,平緩運送至大埃及博物館。伴隨著太陽船搬入新家,埃及全國陸續有超過55000件文物被轉移到大埃及博物館。

融入沙漠的建築

大埃及博物館修建之前,埃及的所有珍貴文物都收藏在1902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埃及博物館裏,這座開放於100多年前、修建於1858年的博物館占地只有1萬平方米,建立之初計劃收納35000件展品,但至今收藏的文物已經超過20萬件。隨著文物不斷出土,埃及博物館訂購了一大批上下分為四五層的陳列櫃,法老們無論生前如何顯赫,在埃及博物館可能也只分配到一個小小的格子間。由於建造時間太早,館內除了一兩個封閉的房間,大部份區域沒有空調,到了夏天只能吹電扇。

因面積有限,數量龐大的珍貴文物長期存放在庫房中,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更難有對外展示的機會。近些年,考古工作仍在繼續,出土文物增加,現存文物更加需要修復,老館早已超出負荷。再加上從2011年開始,埃及連逢動亂,各種強盜出沒,老博物館由於建築整體老朽化難於改造,遭遇過幾次失竊事件,損失慘重。

舒利瑪·伊克拉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無論是為了古文明保護還是公眾教育,眾多重要的埃及文物都迫切需要更妥善的存放空間和保護,並以一種合乎當代博物館邏輯的方式展示。因此,大埃及博物館的建造原因非常簡單——文物太多,老館放不下了。

2002年,埃及博物館建成一百周年之際,埃及政府決定新建一座史無前例的超大博物館,取代早已擁擠不堪的埃及博物館。同年,埃及文化部為博物館舉辦建築征集競賽,來自83多個國家的設計師送出作品數量超過1557件,使其成為史上第二大建築招標競賽。最終,來自都柏林、由華人建築師彭士佛與其愛爾蘭妻子共同創辦的建築師事務所「Heneghan Peng」贏得大賽,拿下了博物館的總體設計。

那時,「Heneghan Peng」還是一個僅有十幾個人的小型建築師事務所,正是因為在大埃及博物館競標中擊敗眾多知名事務所而一舉成名。在贏得比賽時,彭士佛曾說設計博物館絕非建築師的個人表現和自我滿足,而是「必須得和開羅城市,以及金字塔歷史古跡產生關聯才行,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為埃及本世紀最重要的國家級專案,相當多人認為建築應當具有地標性質,彭士佛團隊的設計卻是典型的反標誌性建築理念。

博物館選址位於尼羅河沖擊平原和吉薩高原的交匯處,兩種地形之間有近50米落差。在他們的競賽方案中,盡可能將博物館體量向下壓,以保證不會遮擋看向金字塔的視線,利用地形落差,使建築最終如同懸崖般建在了沙漠高處的邊緣,有一半隱身於沙漠山坡上,成為了自然景觀的一部份。屋頂和正面三角形的線條,與不遠處的金字塔群形成有機的聯動與觀照。立面上半透明的石墻成為山脈與沙漠的分隔,又像史詩與現實、生與死的交界。「我們就像考古學家,揭露已經存在的東西,我們讓人們看到事物本身。」 彭士佛說。

20年來,博物館的建設幾乎凝聚了全世界的力量。建築設計團隊來自愛爾蘭,景觀部份的設計由德國團隊負責,設計監修和工事監理部份交給了日本。為了這個新博物館,埃及還向日本借貸了約3億美元。

2021年8月,胡夫太陽船被裝入考古團隊特別設計的一個黑色靈棺中,從胡夫金字塔附近平緩搬遷至大埃及博物館。圖/IC

由於施工難度大,造價超出原定的6億美元預算,本應是2015年的開館時間被一拖再拖到2019年,結果新冠襲來,只能延遲至2021年,隨後埃及遭受內亂,再次延後為2022年9月至11月開館。2022年11月,大埃及博物館召開理事會會議,總負責人阿特夫·莫夫塔將軍宣布,大埃及博物館的結構工程已經竣工,99%的附加工程也已完成,外部裝修已完成98%,周邊道路的建設工作已完成92%,開館日期最終定在2023年春季。這座承載著將埃及失落已久的悠久文化重新帶回世人面前重任的超級博物館,命運仿佛也與千年前的王國命運相似,不斷經歷著波詭雲譎和世事變幻。

古今的碰撞

作為宗教大國,古埃及文物中展現出的藝術幾乎都在圍繞宗教這個核心執行著,一些學者稱之為「來世的藝術」。原始的信仰、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對於永恒的追求,使得古埃及的藝術風格總讓人感覺有些「怪」和神秘。

例如繪畫、壁畫中的人物,常讓人感覺「擰巴」,眼睛完整的形狀在側面的臉上,身體是正面的,腿又是側面……這就是埃及藝術著名的「正面律」——表現人物時,頭側面,眼睛正面,肩及身體正面,腰部以下又是側面。因為側面能突出人的額頭、鼻梁、嘴巴、下巴的差異;上半身從正面看,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胳膊與軀幹的結合;而下半身的臀部和腿腳從側面來看則會完整得多。這是古埃及嚴格的藝術法則:體現特征,把最重要的資訊包含其中。因此,人物雕塑的樣貌也總是相同,坐著的人手放在膝蓋上,站著的要左腳上前一步,雙手垂下或放在胸前,面部沒有表情顯得冷漠。古埃及的藝術並不展現事物某一時期或某一角度的樣子,而是把他們表現得盡可能清晰、完整,好像在制作地圖或是標本,這條鐵律的背後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死後能順利重生,以免死了,神認不出來自己。

如果現代藝術的特點是自由和創意,那麽古埃及藝術則恰恰相反,追求靜態、秩序、永恒、不變。因此,大埃及博物館的館藏與其褶皺般不規則設計的建築形成強烈的碰撞反差和古今對話。在舒利瑪·伊克拉姆眼裏,新的大埃及博物館「是串聯現代智慧與綿延數千年埃及不朽‘史詩’之間的橋梁」,走過站滿神祇雕像的巨大階梯,透過博物館的落地玻璃幕墻遙望金字塔,每一段歷史中的時光似乎都被連綴匯聚在了一起。

如今終於開放部份區域的博物館建築群包括一個面積達2.4萬平方米的永久性展廳,一個文物保護中心,一個兒童博物館,以及教育展區,會議區和景觀花園。它將收藏世界上最豐富的文物——多達10萬件,涵蓋整個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和古典文明。在舒利瑪·伊克拉姆這樣的考古學家看來,這個吸引全世界關註的新館,讓之前散布在埃及各地無法得到很好照顧的文物都有了歸處,新館還有一系列給學者們使用的最新實驗室和儀器以及更精準控制溫度和濕度的文物庫,且能為埃及帶來更多遊客。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未來大埃及博物館會對普通觀眾舉辦講習班和考古課程,放映紀錄片,並舉辦其他文化活動,將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心。

發於2023.3.6總第1082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世界最大規模博物館迎客:收藏4000年歷史

記者: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