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博物館裏為什麽絕大多數文物都不對外展出?

2024-06-02旅行

0.簡而言之,這是由博物館展覽規則和博物館收藏規則同時運作造成的。以下分三個層次來回答這個問題

1.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並不會直接拿出來給大家看,一般都是透過博物館舉辦展覽的方式出現在大家面前。

博物館展覽在實施中是一項專案工程。具體來說,一個博物館會有至少一個基本陳列,基本陳列主要采用博物館自己的收藏,一般展覽開幕之後至少10年都不會有大的調整。一般一個大型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出的文物數量在1000件上下。我們算上立項、研究、設計、施工的時間,一般一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壽命在12年左右,如果我們算上一些基本的文物調整,比如每年調整展出文物的5%(這已經是比較激進的預估了),則這12年間,我們總共可以看到1000+【1000×5%×(10-1)】=1450件。

博物館每年還會舉辦一定數量的臨時展覽,一般來說,一個臨時展覽的壽命在1年左右(其中展出3個月到半年),展出文物在200件上下,除了使用本館的收藏之外,還可能會借用其他文物收藏單位的收藏。我們假定一個大型博物館每年舉辦10個臨時展覽,使用自藏文物率平均為50%,則每年我們可以看到200×10×50%=1000件。

這樣,大概在一輪也就是12年內,咱們理想狀態下可以看到1450+1000×12=13450件文物。一般一個大型博物館,大幾萬件館藏還是有的,也就是說,12年咱們能看到一座博物館館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2.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下,實際能看到的要少得多。為什麽?

帳算兩頭,剛才算完了理想狀態下展出的帳,咱們再算算博物館肯定或者大概率不會展出的收藏

(1)不成體系的

在實際工作中,中國的博物館還是「能收盡收」的,即盡可能把可能接觸到的文物都收藏到博物館中來,但是展出是需要透過展覽來展出的,而展覽除了是一個專案之外,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藝術服務,展覽內容是不能含糊的,假定收藏中某一類,某一個題材的文物只有幾件幾十件,支撐不下來一個展覽,博物館就不會主動舉辦這方面的臨時展覽,這些文物也就很難走出庫房

(2)狀態太差的

在實際工作中,中國的博物館還是「以物為主」的,即,假如展出會加劇文物的損壞,這件文物就不會出現在展覽當中。最典型的比如繪畫,因為見光有脫色的危險,所以一般一次展出只展兩三個月或者更少,幾年才能具備再次展出的條件。

(3)同類重復品中不典型的

眾所周知,文物有三大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從觀眾的角度看,基本上觀眾都是「顏黨」,喜歡看審美價值大的,但是如前所述,博物館可不是只收藏好看的。比如說古代文物的一個大類——錢幣,一般大型博物館可能有幾十種、數千上萬件,只有最好看的一枚或者一串,會被選中參加展覽。那些「顏值差」的,很少有機會能展出,展出了也很少有人會看。

(4)博物館裏沒人研究的

博物館的薪金一般來說是比較低的,文物又有多種門類,所以就算是大型博物館,也很難招募到所有門類的研究人員。研究是展覽的上遊,沒有研究成果,就無法形成新的展覽。所以一旦博物館的研究力量不能覆蓋到某種器物門類,博物館就不會舉辦這類文物的展覽。

把這些帳算完,我們就會發現目前博物館的一個現狀,就是無論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條件,有條件有可能展出的文物必然只占博物館收藏的一小部份。

3.意識到有條件有可能展出的文物必然只占博物館收藏的一小部份,我們就能理解,不能盲目要求博物館展出所有的文物,不然會影響到博物館展覽的質素。在上述的討論中,我們還沒有討論經費問題,一般一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的建設經費就要上億到大幾百萬的經費投入,一個臨時展覽在千萬到大幾十萬左右,而且基本陳列還要考慮維護成本,中國博物館展覽經費來源主要是地方政府,一旦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博物館展覽經費勢必優先壓縮,這樣博物館藏品在庫房中的時間和機會也會更多。

4.但是觀眾、特別是核心觀眾還是希望見到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所以博物館可以考慮某種形式上超越展覽,讓觀眾直接看到文物。有些博物館可能會請專業觀眾或者博物館之友、博物館會員有限度的參觀庫房從而直接見到文物,做好文物的數碼化工作開放數據庫則是另一個選擇,博物館的宣傳部門也可以定期以圖文或者影片方式介紹一些博物館收藏文物的資訊,這樣也有助於博物館的公信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