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動漫

有哪些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不遜色於原作,甚至超越了原作?

2019-09-29動漫

之前我們有聊到過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改編,覺得挺適合回答這個提問的,希望也對大家有一些幫助。以下為正文:

近日,有「日本奧斯卡」之稱的第4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公布獲獎名單,村上春樹原作、濱口龍介導演、西島秀俊主演的影片【駕駛我的車】狂攬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8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

在海外市場,自去年7月亮相康城電影節並摘得最佳編劇獎項之後,【駕駛我的車】已經在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金球獎、電影旬報獎等多個獎項中勝出,並拿到第94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提名,成為了今年的奧斯卡大熱門。這部影片的熱度也讓作為小說家的村上春樹名字再一次出現在影迷們面前。

實際上,從更早的【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神的孩子全跳舞】,到近兩年出圈的【燃燒】和【駕駛我的車】,村上春樹的許多作品都被改編搬上過大銀幕。文學與電影的相互滲透一直是村上創作的靈感來源。近年來,文字表達與影像表達的相互滲透、影響在現代語境創作之下也顯得日益復雜。本期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 research)就將帶你感受村上春樹的文學與電影互文的獨特魅力。

電影中的文學:村上春樹小說改編的電影

村上春樹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出版了十幾部長篇小說,代表作【且聽風吟】【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舞!舞!舞!】【1Q84】【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刺殺騎士團長】等等,此外還有短篇小說集、隨筆和報導文學等。其作品中最被人們所熟知的當屬【挪威的森林】,正是這本書讓他成為日本最暢銷的作家,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村上春樹的文學創作借助西方的敘事方法和元素反映日本當代社會的現狀以及社會問題,這也是他能夠成為日本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村上春樹及其作品的影響力,在他成名之初就受到了很多電影導演的關註。他的處女作【且聽風吟】也是第一部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到2010年已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書迷們對改編的影視反響平平,就連最受歡迎的【挪威的森林】也沒有受到普遍的認可。直到2018年,李滄東導演的【燃燒】亮相康城電影節之後,村上的電影改編作品才受到了書迷、影迷以及大眾的更廣泛的認可。

2010年,陳英雄根據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了電影【挪威的森林】,將村上春樹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搬上大銀幕。此前,村上春樹被改編成影視、舞台劇的作品還包括【且聽風吟】(1981,導演大森一樹)、【襲擊麪包店】【遇見百分百的女孩】(短片,1982,導演山川直人)、【東尼瀧谷】(2004,導演市川準)、【神的孩子全跳舞】(2007,導演Robert Logevall)和【再襲麪包店】(短片,2010,導演Carlos Cuarón)。

2018年的電影【燃燒】是南韓導演李滄東以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為藍本,同時又融入了福克納的【燒馬棚】創作而成的。【燒倉房】收錄於樹上春樹1993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集【螢】中,【燒馬棚】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於1939年獲得了歐亨利獎。樹上春樹的「燃燒」是「在心田一角忽然靜靜的燃燒」,福克納的「燃燒」是憤怒的燃燒,導演李滄東的【燃燒】將它們合二為一。電影在延續村上原著風格基礎上,圍繞「剝橘子」和「燃燒」兩個核心意象,影片建構了整部電影的符號譜系。意象的豐富所產生的虛實效果又與村上小說一貫氣質相符。

2021年的電影【駕駛我的車】由濱口龍介執導並編劇,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短篇小說,講述舞台劇演員兼導演家福悠介妻子去世後與他的司機,一個有著神秘過往的年輕女子相互熟知並開始內心交流的故事。原作【駕駛我的車】是村上春樹在2013年11月發行的【文藝春秋】上發表的短篇小說,收錄在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共收錄6篇短篇小說,除了【駕駛我的車】外,濱口導演還將其中另外2篇【山魯佐德】【木野】的故事進行改編,從而創造出了電影劇本。

文學中的電影:村上春樹小說中的電影化表達

為什麽導演們熱衷於改編村上春樹的作品?這其中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充滿了電影化的思維,很適合改編成電影。這也是村上春樹小說的電影改編之所以獨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村上春樹早年對電影的深入涉獵,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甚至形成了其小說創作獨具特色的氛圍感。作為一位深受西方現代藝術熏陶和影響的作家,村上在其文學作品中對戲劇、電影、音樂等藝術形式進行了充分的借鑒和利用。

村上春樹正式開始小說創作之前,經歷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電影歲月」。村上對於電影的學習、欣賞和體驗,開始於他的少年時代,即上世紀50年代後期,有10年左右相對集中的時間。這一時期,村上春樹對於電影的由衷熱愛和深度介入,對其之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文本中的電影元素

村上春樹作品中電影化思維的體現,主要反映在電影元素的套用。據統計,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大量蘊含與電影相關的元素。全部的作品中電影元素的出現率超過500次,其中【且聽風吟】有15次,【挪威的森林】有28次,【舞!舞!舞!】多達110多次。小說很多場景的設定也是在電影院或者在觀看電影。很多地方也用到指向性非常明確的比喻手法,這些元素和手法都離不開村上春樹在創作過程中電影化思維的影響。

視覺化文本的構建

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非常重視視覺效果描寫,這是其作品中電影化思維的體現。例如,在【且聽風吟】中為了介紹一件禮物T恤,為了給讀者最直觀的感受,村上在文章中直接繪制了一幅關於這件T恤的畫。恐怕也只有腦海中有強烈的電影畫面的人才能想出這樣的表達方式吧。

眾所周知,透過視覺影像所給人帶來的感覺和沖擊要遠遠比文字更直接、更強烈。影像往往可以透過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可以直觀地傳達出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作家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也可以借鑒影像表達的方式,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種視覺化的追求更多的是對於無聲動作細節的描述,這正像電影的攝影機鏡頭一樣,默默地記錄著人物的行為,從而將人物的內在情感逐漸表現出來。在這方面,村上春樹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得益於他對電影化思維的熟練運用。結合了電影元素的敘事技巧,很大程度上正是促成村上春樹作品獨具魅力風格的關鍵因素。

結語

電影作為「第七種藝術」,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除了受到文學的影響,還吸收了繪畫、建築、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成熟,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地加深,甚至開始影響其他藝術形式。電影與文學的關系不斷深化,電影化思維更多的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村上春樹小說暢銷30年的經歷與其小說改編電影的成功,證明了大眾文化對於文學創作的積極影響,電影與文學的文本互涉,已成為兩種藝術形式相互促進的典範。文學與電影在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發揮相容並包的精神,實作自身的變革與突破,同時堅守自身本質,經受各種挑戰,從而散發出更大的魅力,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