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曾經相愛的我們】的片方應該感謝所有上周末選擇進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的朋友(包括我本人)——
感謝我們不計前嫌看一個香港人導演、台灣人主演的北京愛情故事。
感謝我們在電影院裏看了一場連電影都算不上的加長版詩朗誦MV都沒有要求退票,只是去豆瓣默默打了一星。
當然也要感謝豆瓣,至今也沒忍心給出評分,可能是怕給了評分之後,畢誌飛自封的「爛片之王」頭銜就該換屆了吧(也確實該換屆了,僧多粥少,靠拍爛片上綜藝賺大錢這種羊毛可不能只讓畢誌飛一人薅啊)。

如果用一句話評價【曾經相愛的我們】,那只能是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
離譜到家了。
此話怎講呢?
整個觀影過程用如鯁在喉、如坐針氈、如芒刺背來形容毫不為過,我失眠一晚上換的姿勢還沒這一個半小時裏換得多。
大概是電影院銀幕亮起來的那一刻,你就知道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所有預判,那些透過海報、預告片、主創陣容建立起來的預期,全部都是個笑話。
看到這個神似【後來的我們】的片名,看到陳柏霖和郭采潔雙眼噙淚的海報,正常人腦海裏肯定已經有了那麽幾個關鍵詞,比如青春疼痛片、都市愛情、北漂;

緊接著再冒出一些對標影片,稍微好一點的有【我想和你好好的】(誰能想到八年前被罵爛片的電影放到今天已是難以逾越的巔峰呢?);
次一點的有【前任】系列、【後來的我們】;
再不濟還有【蕎麥瘋長】【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個檔次的墊底(不能再低了,這已經觸到華語都市愛情片的地平線了)。
然後你就會發現,總有人在努力重新整理華語都市愛情片的下線。
跟【曾經相愛的我們】一對比,像【前任】這種有劇情(但很空洞)、有邏輯(但很幼稚)、有情緒(但很無聊)的電影簡直就是神作。
因為以上三個要素,【曾經相愛的我們】通通沒有。
劇情?
我不知道能不能管這部電影的內容叫作劇情,看起來它更像是一場大型試鏡現場,導演出題,演員給出反應。
比如這裏需要「分手」,演員就開始吵架;
下個場景是「較勁」,演員就開始互相掐脖子;
再下個場景,「重逢後吵架」,演員開始互扇耳光,互罵賤人。
看完陳柏霖和郭采潔兩人的表演,我很疑惑,他們的演技是怎樣做到十年如一日的?

尤其是郭采潔,顧裏那一套在發癲和脆弱之間反復橫跳的套路演了十年,也爛了十年,幾乎上一部爛一部,居然還沒有敗光觀眾緣,居然還能不斷有戲約、上綜藝。
咱就是說,咱就是說哈,哪怕是在路邊看兩只貓打架打上一兩個小時,都比看他們演戲有意思多了。
當然了,作為一部商業片,還是需要一定的商業元素。
這句話轉譯過來就是,沒有劇情沒關系,只要觀眾笑了就行。
於是導演就瘋狂加塞爛梗。
有多爛呢?
陳柏霖和郭采潔演的是一對已經分手但又在工作中相遇的前情侶,兩位都是同一家夜店的經理,冤家路窄分外眼紅,處處都要對著幹。
某天一位老板說想要喝到好酒,於是兩人兵分兩路,陳柏霖找到了一瓶陳年老酒,沒成想郭采潔直接亮出殺手鐧。
她讓人擡出了一壇巨型茅台,大概有郭采潔本人那麽高。
此老板看到後連呼好酒,趕緊拍照留戀,郭采潔遂勝出。
雖然咱也不知道所謂的「好酒」跟酒瓶的體積有什麽關系,但總之這個段子確實逗笑了觀眾,比什麽「金總您今天怎麽沒穿金色」這種台詞強多了。
所以咱這個一星給的也是心甘情願有理有據哈。

但是這樣的段子也少得可憐,總的來說,陳柏霖和郭采潔這條線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分手、重逢、誤會、和好,基本上都是靠喝吵架和喝酒解決的。
兩人舊情復燃的契機是喝大了,一人一句「賤人」,一句一個耳光,打著打著就抱在一起親上了。
愛情嘛,就是這麽不講道理,就是這麽毫無邏輯。
但如果你以為這就完了,那就太小瞧這部電影了。
年度第一爛片絕非浪得虛名,如果只是一對情侶毫無來由地分分合合,那不就成普通青春疼痛片了嗎?
【曾經相愛的我們】絕不向普通爛片低頭。
實際上,這部電影采取的是多線敘事,一共有三條線索齊頭並進。
陳柏霖和郭采潔的愛恨情仇只是其中一條線索而已,至多只有三分之一的戲份,而海報上除了他倆的大頭根本沒別人,預告片把倆人為數不多的素材剪巴剪巴,楞是湊成了一部以兩人為主角的純愛片。

這種騷操作真的不算詐騙嗎???(當然,資深院線觀眾對這種詐騙行為早已見怪不怪了)
實際上,本片還講了一個北漂DJ與他的好哥們圓夢演藝圈,以及黃毛女為愛買醉偶遇備胎服務員的故事。
北漂DJ這條線,看似是一個勵誌+友誼的故事。DJ小哥的好哥們兼經紀人為了幫助朋友圓夢,掏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只求DJ小哥能夠圓夢,自己則打算黯然回鄉,從此與DJ小哥一別兩寬。
但是為朋友傾家蕩產這事,實在難以理解,再結合本片片名「曾經相愛的我們」,很難不懷疑這其實是一個深櫃愛情故事。
至於黃毛女夜店尋夫這條線,甚至連段子都沒有,只有黃毛女和小服務員無窮無盡的虛焦大特寫,以及從來沒看過書只看過兩張王家衛電影台詞精的截圖就敢上手寫劇本的編劇寫出來的山寨台詞。


順便說一句,本片編劇署名為夏侯雲姍,也是黃毛女的扮演者,一個非科班出身卻資源奇好,一出道就能和成龍這樣的頂級電影人合作大片的神奇女演員。
只是,這位女演員的氣質,可比當年的大甜甜劣質多了。

當然,如果看了她在本片中瘋狂蹦迪的本色演出,以及把無視公共道德、破壞電玩城機器當做戀愛樂趣的奇葩行為,沒準就能理解甚至原諒這些故事為什麽如此低階、幼稚和莫名其妙了。
這三條故事線本身毫無邏輯不說,每條線索之間的聯系也不能說是微乎其微,只能說是毫無瓜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曾進過同一家夜店。
打個比方,如果你去一家餐廳,服務員先給你架上一口大鍋,然後在鍋底給你煎上一塊牛排,接著在鍋壁上開始貼印度飛餅,最後來一碟臭豆腐乳當飯後甜點。
然後你問服務員,這些東西攪合在一起怎麽吃??
服務員回答,他們都是食物,為什麽不能放到一起吃呢?
就問你想不想當場報警吧。
更可怕的是,導演竟然還試圖在各種場景裏使用平行剪輯,把不同時空的毫無關聯的兩件正在發生的事情穿插在一起。
比如陳柏霖和郭采潔正在鬥地主,突然就串場到DJ在賽場上深情朗誦本片主題句,接著回到兩人鬥地主,已經開始進入互掐階段,再切回賽場,評委被DJ的詩朗誦感動得一塌糊塗。
就,如果我有罪請把我抓起來扔進監獄裏判刑,不要這樣折磨我好嗎?
當這些毫無邏輯可言的平行剪輯越來越多的出現,我甚至開始懷疑這是不是導演的先鋒實驗,他是不是想挑戰人們的觀影習慣,就像梁龍在【導演請指教】裏被叫停的短片一樣,用考驗觀眾忍耐程度的方式探索電影的邊界在哪裏。
如果是這樣,那我只能恭喜導演,他成功了。
這部電影幾度更名,替換導演名稱,最終成功進入院線,成為一部需要觀眾空出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買票進場的電影產品。

因此,我無法證明它不是電影。
也就是說,如果這部作品可以被稱為是電影的話,那麽電影的門檻和邊界確實也被它改變了。
所以本片也不是那麽一無是處。
非要為這部電影找一個主題,唯一能解釋得通的,就是這些人都是北漂。
果不其然,DJ小哥在比賽中唱了自己的原創rap,其中大大方方出現了汪峰【北京北京】的歌詞:
我在這裏活著也在這裏死去。
但整部電影體現出的氣質其實跟北京沒有任何關系,改成「 我在夜店裏活著也在夜店裏死去 」似乎更為點題。



這部電影真正做到了將夜店文化與電影藝術相結合,我甚至從這部電影的片頭裏看到了線下電影院的未來。
都說現在年輕人不愛進電影院了,那只能說明一件事——
傳統的電影創作以及影院從業者固步自封,思維僵化,不懂創新。
你看看人家【曾經相愛的我們】的導演,始終抱有高度的藝術自覺性和敏銳的創新意識。從影片第一秒的字幕開始,本片就向觀眾展現出獨特的夜店氣質——
沒有畫面,沒有同期聲,全程黑幕,配上巨大的電音BGM和不斷跳動的花體字幕,直到片名出現在大銀幕之前,我都處於一種時空錯亂當中:
這個影廳是租給夜店了嗎?還是我穿越了?居然一直在打碟?居然一點畫面也沒有?我是不是該抖兩下?我要不要站起來扭胯?要不要甩頭?怎麽辦氣氛都頂到這了一動不動好尷尬!

環顧四周,發現旁邊的情侶們的臉上都掛著一副似笑非笑的、安詳而又詭異的表情,沒有人起身蹦迪,我那顆心才漸漸平靜下來,看來我沒有走錯地方,這只是導演充滿前瞻性的藝術手段。
前有畢誌飛設章節小標題感天動地,後有張(房)小(祖)磊(名)拍蹦迪式片頭驚世駭俗。
以後如果真的沒人去電影院了,也不用擔心,張(房)小(祖)磊(名)們多拍幾部蹦迪電影,主角負責演段子,配角們負責喊麥和氣氛組。
觀眾看累了蹦迪,蹦累了就看段子,文體兩開花,啥都不耽誤。
這樣一來,觀眾得救了,影院得救了,華語電影的未來也得救了。
皆大歡喜,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