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王寶強的戲劇形象,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盲井】至【一個人的武林】。王有點類似於張衛健,他們共同的特征是「千人一面」。
不同於「千人千面」梁家輝式的演員,梁往往從註重挖掘角色自身的性格特征,將自己變成劇情人物。而張、王則選擇讓劇情人物貼近演員的個人特質,而這種個人特質,可能源自於演員自身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演藝經歷。
盡管從喜劇題材上看,張王兩人參演電視劇以及電影,橫跨正劇、功夫劇、古俠劇、喜劇等多個領域,並且演繹的人物也多種多樣,但其戲劇角色都共享一種核心的特質。
比如張衛健有一種「對待名利時,無厘頭的混不吝」+「強調自我和個人尊嚴」+「極重情義,願意為親友自我犧牲」等個人特質,張在接戲的時候,也主動挑選符合這類特質的角色,這就使得「齊天大聖孫悟空」、「機靈小不懂」、「少年張三豐」等角色,盡管單從戲劇形象上看相隔甚遠,但張往往從上述性格特征來把握角色的共性,這就導致這些戲劇角色看起來有一種「相似」的感覺,也會有觀眾說他演什麽都像張衛健。
譬如孫悟空和張三豐,都有面臨反派欺辱時的倔強,和當欺辱累及親友時的悲憫,並且悲憫往往可以壓倒精神上的自尊,從而營造出極強的戲劇沖突。有兩個瞬間,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第一,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對滿天神佛的桀驁不馴,和當告知禍及猴孫時的悲慟曲從。第二,張三豐初次遇到逍遙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但當神僧師父慘遭逍遙王淩辱時,悲痛欲絕的求饒。
回到王寶強,從最初的【盲井】懵懂的打工鄉村男孩,到【天下無賊】的傻根,看起來特征是「傻」,它似乎是一種未歷世事的青澀懵懂,表現方式也可以是對陌生人的輕信、順從或者對未來的迷茫、恐懼,但在這些表象之下,透露的是一種「執拗」底色。
我個人認為,這種「執拗」底色是王寶強在【唐人街探案】之前,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獨門法寶。無論是【天下無賊】對於「拿現金回家更安全」的執著,還是【士兵突擊】裏為了「當好兵」的信念,甚至願意在演習中犧牲的行為,甚至是【一個人的武林】中,對於「既分高下,也決生死」武林信念的偏執狂熱,無不透露這一點。
這種圍繞個人特質來挑角色的演繹方式,推到極端就是成龍、周星馳等演員,歷數兩人的演藝經紀,從警察到廚師,從外賣員到特工,雖然人物角色的職業千變萬化,但性格特征總有一種共同的核心。
當然,這不表示說兩人的戲路窄,或者不求突破,如【重案組】中成龍即完全拋棄喜劇功夫的套路,保留懲奸除惡、奮不顧身的好市民形象,但其沈郁的性格,面對犯罪分子不時流露出的無力絕望,明顯不同於【A計劃】的警察。
當然,可能有人說【重案組】也不是成龍主動挑選的角色。但這種「沈郁無力」,延續到了【新警察故事】,甚至表現得更為明顯,而以往的」總能絕境逢生,甚至會以一種喜劇色彩濃重的方式擊敗反派Boss」的情節,也不再是作為圓滿大結局的happy ending。
而周星馳的無厘頭風格,也在【長江七號】中盡付東流,只保留【喜劇之王】小人物也要「努力!奮鬥」的奮鬥精神,當然角色的轉換,從完全展現個人為主,到以父親的身份關註孩子的成長,這種社會角色的轉變,無疑會影響到特質的展現方式。
註意,這種對以往「千人一面」人物塑造方法的轉變,往往伴隨著告別絕對主角,成為不推動主線劇情的邊緣角色為代價。當然也會殺敵一千,自損一萬。畢竟觀眾來買票,就是為了看你的「個人特質在不同場景下的千人一面」。
「幸運」地是,王並未走上周、成的老路,在【hello,樹先生】徹底洗掉「執拗」底色後,王成功探索出一種能套用於喜劇功夫題材的個人特質,正式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唐探】了。王成功地向「執拗」底色上,增加了愛占小便宜、膽小怕事、好色的市di井pi煙liu火mang氣。這種轉變在【泰囧】中已經被徐崢挖掘出來,到了【唐探】中鍛至大乘。喜劇色彩,往往以角色從「無知的貪婪」出發,莫名其妙搞砸主角的大事,再甩鍋給主角的方式呈現出來。那麽如何理解這種轉變?怎樣看待其背後的心路歷程?轉變如何體現在王寶強的選角與影視劇的劇本之中?唐探三部曲又是如何一步步鍛造王寶強的新特質的?咱要去吃飯了,有時間再填坑。⸜₍๑•⌔•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