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WiFi6、光纖這些東西的普及導致人對於資訊獲取的方式空前的邊利,以前的科普是一篇網誌,是一則圖文並茂的冷知識分享,現在則是TED、一席和一堆B站UP主精心制作的影片。
如今的社交媒體從圖文流向影片流轉型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李永樂老師剛好趕上這個風口。李永樂老師的人氣自不必說,播放量說明了一切(多說兩句,有兩個李永樂老師,一個是題主所說的李永樂老師,另一個則是考研輔導的數學老師,同樣也很厲害)。
李永樂老師的演講風格就像是初中課文【口技】口技大家,京中擅口技者,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而李老師則是一人、一粉筆、一黑板而已。卻能深入淺出將很多理論知識以一種相對明了、簡潔的方式講出。很顯然,也正是這種「簡約甚至有些簡陋」的風格,讓李老師大獲成功。
為什麽有些精心制作,輔以特效、動畫、解說的科普影片還不如李老師一只小粉筆?我想這和李老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是數學和物理老師,是正兒八經的編制內教師。中國對於老師的講課水平還是有很嚴格的要求,應聘前會要求試講,平常會有其他老師聽課、考編制時還會有考核。所以,對於李永樂老師來說,將一個他了解的事情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是一件輕車熟路的事情。
而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李永樂老師這種教學風格,有幾個特點:板書認真便於學生觀看;邏輯清晰,註重推導,有遞進關系;1234按點羅列,清晰自然。
這種方式也被中國教育證明,是最適合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的教學方式。所以李老師的走紅,既是實力的體現,也是觸摸到了觀眾的癢點。
不過,自媒體影片up主越來越多,特效做的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內容上卻流於表面,很多東西聽完就忘了。有些up選題選的都是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對於門外漢可能會唬住,但對於稍微了解一點的人就會貽笑大方。
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做影片過於註重於特效畫面忽視內容只是金玉其外,而李老師走紅則證明,只要內容好,酒香就不怕巷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