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剛和小夥伴看完這部電影,要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當屬【乘風】這個故事,電影沒有多余鏡頭的交代,卻嚴絲合縫地推動著情節一步步走向高潮。吳京的電影總有一種神奇的感染力,以致於你和影片中角色的心緊密聯合在一起。也許是因為天生對這種戰爭電影沒有抵抗力,也許是因為內心悸動的愛國熱忱,在整個過程中,我的眼眶總是不由自主地濕潤。
故事發生在日軍大規模圍剿冀中平原的大背景下,吳京飾演的馬仁興帶領他的騎兵部隊躲避日軍追捕過程中發現了藏在紅薯窖中的村民,經過思想鬥爭後,他舍不得鄉親們,於是帶領鄉親們一起突圍。日軍也不傻,他們能夠追蹤騎兵部隊發出的無線電訊號從而像狗一樣死死的咬住了他們。
電影有幾個場景,每個場景都有人犧牲。
第一個場景是騎兵小隊在撤退過程中,被日軍巡邏的飛機盯上了,團長(馬仁興)反應神速,立即組織掩護群眾和反擊,大壯沒來得及躲避,被日軍掃射到,陣亡了。
這裏是我第一個淚崩的點,戰士們從未想過茍活,哪怕拼上性命,也要保護好手裏的群眾,他們演繹出來的那種對死亡的蔑視是讓我為之動容的。
第二個場景來到,日軍把群眾和部隊圍到山坳裏,日軍沖上來只能是死路一條,馬仁興放手一博,打響訊號彈,同時馬乘風一行人在另一頭利用無線電訊號誘敵,就這樣在空城計和將計就計之下,日軍上當了,部隊保住了,可等待馬乘風的將會是另一種命運。
鏡頭一轉,部隊護送到鄉親們來到渡口,他們得救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頭的馬乘風和他的同伴被團團圍住,此時,他們已經看破了,眼神中透漏著堅毅與果敢。即使他們深知大難臨頭,他們也要在臨死之前拖幾個鬼子下水。
鏡頭又一轉,馬仁興的那匹寶馬神奇的回來了,但是此時只有一匹馬。看到這我就有疑問,這馬竟然在槍林彈雨中沒有死?但是想想,也有可能是日軍故意放走的,用意大概可以理解為雙方交戰,一方把另一方團滅後故意放走一人到對方的主子嗎以此來挑釁只不過這次他們挑釁錯了人。馬仁興看著馬上的鮮血,靜靜地走到蘆葦蕩裏,抱頭痛哭,看到這,我再一次繃不住了。那積蓄已久的五味雜陳的情感在此迸發了出來,這種復雜的情感我想更多的是愧疚。
第三個場景來到大決戰,在這裏我其實沒有太多淚點,更多的是讓日軍血債血償的那種憤恨。觀眾在前面積累已久的情感得到釋放,電影也到達了高潮。
綜上,我覺得這一片段拍的很好,雖然由於時長的限制它不能面面俱到,但導演恰到好處,不會拖拉也不會太簡略。電影有很多呼應的點,比如馬乘死亡的場景和張天愛所飾演的大春子的兒子出生的場景,兩個特寫鏡頭分別代表了生命的終結和延續,這很中國。
這就是這個片子讓我感動和吸引我的地方,淚點太多,屬實說不過來哈哈,如果有啥錯誤的地方,還請各位知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