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家居

中國古代照明用具是如何發展的?

2022-12-18家居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對光和熱產生了向往和追求。 在中國原始社會生活的先民透過長時間的實踐與觀察,他們逐漸發明了鉆木取火的方法來烹煮食物和照明發亮,自然界的火就是最古老的照明工具,後來經過歷代祖先不停地改進技術和裝備,就出現了專門用來固定照明的物品——燈具。

戰國時期的貴族家中就已經出現了少量的燈具,並將它帶入到了墓葬之中,漢代之後隨葬品中燈具逐漸增多。

在之後的朝代中青銅燈、石燈、竹燈、瓷燈等花樣層出不窮,近代甚至出現了玻璃燈等新興燈具。而照明燈具所使用的燃料也是豐富多彩,包括動物油、植物油、石油、蠟燭、植物等。

一、古代照明用具演變

1.先秦及秦漢

遠古時期的人類主要用自然界的火光來照明,之後隨著生產力和技術逐漸進步,出現了固定的照明工具——燈具。 據史書記載,中國最早的燈具出現在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但是制作粗糙,且形制不固定。

考古發現春秋時期燈具固定成型,【周禮】中也記載周王室或諸侯國有專門掌管取火照明的官員。據考證早期的燈應該是脫胎於禮器和食器「豆」,用燭釬將上盤下座相連,保持穩定。從形態的相似性上,商周時期的豆多陶制和青銅制。

由於後來人們用青銅豆來作禮器,於是戰國時期又產生了「鐙」字,之後又出現了形聲字「燈」,從「火」旁表明燈的照明特征。

後來「燈」簡化為「燈」。 從「豆」「登」「鐙」「燈」「燈」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器皿的功能不斷發生變化。

用柱連線上盤下座成為中國後世燈具制造的基本樣版。從春秋至兩漢時期,燈的實用性減弱,在社會法律制度和禮樂制度的不斷成熟的背景下,更朝著祭祀禮器的方向發展。

戰國時期的燈具主要有豆形燈、簋形燈、連枝燈和人物形燈四種銅燈。秦代以青銅燈設計精美而著稱。

漢代青銅燈在秦朝的基礎上設計更加精巧,比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的長信宮燈的造型部份結構獨特,將實用性、科學性、美觀性有機結合,體現出漢代制燈藝術水平空前。

宮廷貴族多用精美異常的青銅燈具,上面刻有官營作坊「中尚方造」、「少府造」的字樣。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照明設施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時期,但是由於青銅燈制造材料貴重,生產數量有限,適用範圍僅限於宮廷貴族。

而普通百姓則多使用陶制燈具,簡單粗陋,偏重實用,在貧苦家庭和偏遠地區還保留著火塘這一較為原始的照明取暖方式。

2.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制瓷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瓷器原料來源廣泛,造價低廉,推廣難度小,所以青瓷燈逐漸取代青銅燈成為主要照明工具,民間開始廣泛使用具有一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

同時石雕工藝的發達與普及推動石制燈具走上歷史舞台。 除此之外,蠟燭的逐步推廣使得油燈獨步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燭台開始大量地出現。

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燈具裝飾出現蓮花紋瓣和人物動物的造型,普通人家的照明仍然采用原始的薪束方式進行照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燭燈有燭盤式和燭釬式。 由於燭盤式燈的燈芯裝置很隨意,燃燒速度較快,油脂中的碳未能充分接觸空氣,致使在空中漂浮產生黑煙,模糊了光線。

魏晉時期的燭台除了有常見的淺腹敞口燈盤,又出現了新的管形燭燈。這種管形燭燈多為陶瓷所制,又可細分為單管型和多管型,單管型包括南京出土的東吳青瓷羊形燭燈和青瓷熊燈等; 多管型包括江西出土的南朝蓮瓣紋四管燭燈等。

3.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尤其是唐代一些大型都市的市坊制度逐漸松動,夜市開始出現,為照明工具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經濟環境,這一時期燈具的主要功能更加多元化,將實用照明和裝飾三者融為一體, 同時夜間照明的彩燈設施和蠟燭制造業迅速發展。

隋唐時期,生產白瓷的市場廣闊,尤其是唐代邢窯工藝水平高超,白瓷燈具成為隋唐時代上流社會的奢華用品,造型精美、色澤圓潤、工藝考究,原料精良。金屬、玉石、玻璃等新材質不斷成為燈具的燃料。

宮廷和燈節之中大量出現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性質的燈,比如燈樹、燈樓、燈籠、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風燈。

4.宋元時期

宋代日常生活使用的照明工具一般為油燈、燭燈、火把三類。由於油燈制作簡易、價格低廉,多為勞動人民及寒門子弟所使用。

最受宋人歡迎的是油燈,由於蠟燭比較明亮而且油煙較小,因此燭燈多用於富貴之家的娛樂等夜間活動中。夜間行走、軍事活動、旅遊探險以及山民日常照明都用到火把。

宋代的油燈多用陶瓷來制作,也有用銅、鐵等金屬制作的油燈,由於瓷燈較金屬燈具更為節省燈油,價格也相對低廉,因此深受宋人的喜愛。瓷燈的釉色多種多樣,當時最流行的是青瓷燈。

在宋代油燈通常十分簡易,使用普通的小碗或小缽盛上燈油就可以充作燈盞來照明,因此油燈的實用率最高。單盞油燈、壺式油燈、壁掛式油燈、計時油燈、五管燈、火把松明等各種花式層出不窮。

二、古代照明燃料發展

1.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還不具備發達的榨油技術,雖然雌麻和大豆的種植已經普及,但食用的情況較多。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將植物燈芯固定在油脂中, 確切地講這應該被稱為「脂燭」, 因為其中並沒有「蠟」,不同於現在的蠟燭形狀。但是至少在漢代以前,燈具燃料主要以動物油脂為主。

2.兩漢時期

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最早提出燈具的燃料包括蠟、脂。南越王趙佗曾經向漢高祖劉邦進獻可作為燈具燃料的五斛石蜜和二百枚蜜燭,漢代的蜜燭用蜂蠟制成,之後出現了黃蠟所作的蠟燭。

漢代出現或盛行的燈具燃料還包括牛油等動物油脂固態燃料、蘭膏、漆、麻油等多種類別。 先秦戰國時期以蘭膏為燃料已經出現,發展到秦漢時期更加流行。

蘭膏指的是蘭香提煉出來的膏,本質上是一種植物油;【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人魚膏為燈,這裏所謂的漆極有可能是由桐樹子榨取的桐油;麻油在西漢早期應已被使用。

蘭膏、漆、麻油等在常溫下呈現為液態,不便於保存,只在少數燈具的燈盤中留下了油漬的痕跡。

3.魏晉隋唐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普遍使用蜜蠟或蜜燭,許多皇帝賜予剛過世的功臣百斤蠟,以作為長明燈的燃料。 魏晉南北朝甚至出現了使用灌註法制作蠟燭的技術,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已經明確提到灌註法。

魏晉南北朝之後,植物油榨取技術突飛猛進,取代了之前作為燭燈燃料的動物油脂,成為主要照明燃料,油燈的使用範圍逐漸廣泛。

同時賈思勰還寫道植物油壓榨法和植物油作為燃料,明確指出苴麻和紅花子等油料植物的種子可作植物油燃料。烏桕油是當時點燈最好用的植物燃料,油菜子油、亞麻子油、棉子油的質素相對差一些,而桐油和桕油質素不好。

隋唐五代時期,植物油已經占據了一半多的燃料市場,販賣方式更加多元化,走街穿巷的移動式賣油商販增多,油鋪和行業組織形成規模化效應,榨油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隋唐時代照明工具的改進和照明技術的進步。

4.宋元時期

1.植物類燃料

宋人經常用的植物類燃料主要包括生於濕地或沼澤邊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燈草(龍須),燈芯草蒸熟曬幹可以點燈或是做燈芯、燭芯; 與蘆葦相似的多年生草本水陸兩生植物荻草,也是一種易燃的植物。

在南宋度宗時期曾經幫助宋軍照明在襄陽城對抗蒙古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易燃燒植物蜀葵,種子含脂肪油,便於在雨夜中使用。

南宋名將嶽飛少時家貧,曾經燃燒薪柴來代替燈燭;松樹的木材和樹脂都可用於照明,北方山區的百姓為節省開支多伐松木以代燈燭;柏樹的樹脂、樹油、果實、枝節都富含油脂,柏木也可以直接點燃照明;

樺樹皮光滑易燃,多為薄層狀剝裂,也是一種理想的燃料,蘇軾在【東坡全集】中就兩次提到用點燃樺樹皮來照明;栗也可以直接燃燒照明,燃燒亮度高、煙氣少,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室內植物燃料。

2. 油脂

宋代普遍種植胡麻(芝麻),實用性強,除此之外,宋代還流行陜西地區用於食用和燃燈的杏仁油、紅花子油;鄉村用的旁毗子油;

兩廣地區使用的烏桕子油;容易熏黑物品、煙氣重的桐油。由於機器有限,宋代多是人力用木槽壓榨熟油料的制作方法。臘月榨的植物油還有防蟲特殊功效,但是冬天植物油容易上凍,致使油燈昏暗。但仍是宋人比較常用的燈油。

宋代的動物油脂燃料以魚油為主,南方沿海地區也多用魚油來做燃料點燈;大理國的居民多取鯨魚的腦髓和眼睛煉油點燈。宋人多采用熬煉法獲得動物油脂,透過加熱將固態的脂肪煉成液態油脂。動物油脂比較粘稠,在冬日裏更容易被凍結。

宋代人在唐人的基礎上更廣泛套用石油(石燭),主要用來制墨和照明。石油點燃明亮,延續性強,但缺點是油煙太濃,容易將衣物熏黑。因此宋人多使用石油做室內照明的燃料。

3.蠟燭

蟲蠟分為熔點低的蜂蠟(黃蠟)和熔點最高的蟲白蠟兩種。白蠟是白蠟蟲雄幼蟲所分泌,質輕色白,熔點較高,燭淚不易下淋。公元十三世紀末中國白蠟蟲的養殖已自華北淮河一帶擴 大至江南地區。

白蠟蟲的寄主樹主要有白蠟樹、冬青樹等。 白蠟瑩澈透亮,用來作燭則燭淚不淋,深受宋人喜歡;紅蠟則用植物顏料將蠟燭加以染色,是用來給蠟燭染色的一種染料。

宋人還制造出了色彩斑斕的「五色蠟燭」被皇帝賜給結婚時的貴族親王。宋人還在蠟燭中添加香料,做成香蠟燭。宋徽宗時期,宮廷用龍涎香、沈腦屑等香料灌燭,香氣襲人。

除此之外,宋代比較講究的蠟燭多以羅為燈芯,以羅做燭芯容易事後清理燭灰。宋代社會上層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這也促使蠟燭的生產工藝不斷精進,如河南鄧州的花蠟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整體上來看,宋代照明燃料取材廣泛,反映出宋人對能源的科學認識和充分利用,以及能源套用技術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磊.中國古代燈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變關系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

[2]祝誌強.中國古代照明燈具光源放置方式及相關燈具構造研究[J].光源與照明,2004.

[3]麻賽萍.漢代燈具燃料與形制關系考[J].考古與文物,2019.

[4]張彥曉.宋代照明燃料述論[J].史誌學刊,2015.

[5]張彥曉.宋代照明研究[D].河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