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為什麽很多人說【對馬島之魂】辱華?

2020-07-18遊戲

你確定玩懂【對馬島之魂】了嗎?

這篇文章寫於2020年8月,就遊戲而言,已經基本完備。

最近發現本帖和轉發的幾篇貼文閱讀量比預期高非常多,想補充點事情,在文末。

-------------------------

寫在最前:

日本歷史不是我們的必修課,此文先從時間節點上,結合我們這邊的情況,大體讓大家有個時間感受。

1127年金朝(女真族建立)滅北宋,史稱「靖康之恥」。同年,康王趙構跑到應天府(河南商丘一帶)建立南宋,與金朝南北對峙。

1142年我方主角,南宋名將「嶽飛」仙逝,一生誌向收復北土。死後留下【嶽武穆遺文】,「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胡虜」、「匈奴」說的是金國女真,也泛指北方入侵民族。

1234年,蒙古滅金,劍指南宋,主角是成吉思汗。【對馬島之魂】中反派boss赫通汗(虛構)是成吉思汗的眾多孫子之一。成吉思汗另一個孫子是忽必烈,即赫通汗口中的「大汗」

遊戲中的反派boss赫通汗

1267年-1273年,南宋與蒙古打響重要戰役:襄陽之戰。郭靖大俠和黃蓉妹子就是這時候幫助南宋抵禦蒙古族戰死的,【倚天】裏有說明,死的時候推測大概60多歲。「反派」主角忽必烈,其父親拖雷是郭靖原來的拜把兄弟。所以從輩分上赫通汗算是郭靖的侄子輩兒(強行攀親戚,讓郭大俠踢他的屁股)。另外,在抵禦蒙古入侵的戰場上還出現過另一位「體制外」大俠的身影:楊過,是「靖康之恥」的遺孤。

忽必烈覬覦日本已久, 第二年,即公元1274年,第一次元日戰爭打響,史稱「文永之役」。遊戲的時間節點就是這裏。 說是戰役,實際上對馬島不是主戰場,基本沒什麽抵抗能力,當時蒙古拉上收編的高麗(北韓半島)雜兵,兵力共計3萬多人,戰船有900多艘。

(對馬島的地理位置,真正的戰役是在本土博多灣附近,畫圈的兩個小島每次元日戰爭都是炮灰)
遊戲中的對馬島登陸畫面

對馬島守護代「宗助國(68歲老當益壯)」率領80名騎兵在小茂田海灘進行了頑強抵抗,兒子,義子,弟弟,家臣及部下全部陣亡,這便是遊戲主線劇情的立足點。

遊戲中虛構了這場戰鬥中被俘虜的「誌村大人」(以宗助國為原型),以及幸存的「仁」(誌村的外甥),共同抵抗蒙古入侵的故事。

遊戲中的誌村大人
畫作「宗助國的最後」

歷史上,蒙古兵在對馬島上實施了「三光政策」,生生蹂躪了8,9天才沖向下邊的壹岐島。壹岐島上還有一個硬漢,叫平景隆。也沒什麽戰鬥力,但被蒙古兵圍困後,命令尚有行動能力的家臣和妾室先協助殺死老人和孩子,然後全部自行了斷了。

平景隆和家人在主城內自殺

元軍迅速踏平對馬島、壹岐島後,在博多灣遇到阻擊,並且遇到台風,最終損兵折將,無奈撤兵。但比較吊詭的是雙方都對這場戰役宣稱了「勝利」,主要原因是當時日本實在不是一個重要目標吧。

5年以後,即1279年,元朝在主戰場推平南宋,落後文明推平了先進文明((冷兵器時代經常有這種事)。

又3年後,即1281年,元朝第二次入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對馬島依然炮灰。元軍這一次是徹底的失敗,除了自身兵力過於雜牌兒,日本進行了充足準備予以有力回擊外,台風又成了全場MVP。所謂「神風」就是這麽來的,遊戲中「風」成了重要要素也有這個原因。

所以說, 問出「【對馬】是否辱華」這樣的問題,要麽是「愛國商人」,為了流量和利益;要麽是嘩眾取寵,閑的;要麽是歷史盲,一聽「忽必烈」,這人熟,馬上要上去攀親戚。 那時候日本算是我們的小弟,橫向來看,是主戰場和局部地區共同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血淚史。

中華文明擁有一個bug級的種族天賦,就是無論哪個外族推平了政權,都終將被同化成中華文明。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千千萬萬億億的勞動者,擁有代代積澱的道德、智慧和靈性的傳承,這種傳承是綿綿不絕,不可絕斷的。這就是中華,如果連「華」是什麽都沒搞清楚,就天天嚷著別人「辱了華」,豈不是活得太糙了點。

------------------------背景結束,切入正題-----------------------------------

你真的玩懂【對馬島之魂】了嗎?

關於對馬島之魂遊戲如何,先拋結論:

【對馬島之魂】是對黑澤明電影【七武士】極為成功的致敬和「遊戲化」。好萊塢大片級的畫風,可圈可點的戰鬥系統,結合茫茫多的細節刻畫。作為一家美國公司,能夠對日本文化有如此功力,甚是精彩。但遊戲在劇情上也存在一個硬傷,可以說:離「封神」只差一點點,就差那麽一點點。盡管如此,筆者仍願稱其為神作。

那麽,你真的玩懂【對馬島之魂】了嗎?

Up主先拋兩個問題,如果馬上能回答出來,就不必看此文了。

1、「仁」的父親「一正大人」臨死前,為什麽對「仁」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救我」,而不是「快逃」? 僅僅是為了突出「仁」從一開始的懦弱變得勇敢嗎?「救我」豈不是顯得父親太貪生怕死了?兒子出來不會送命嗎?

主角父親,一正大人死前

2、遊戲結尾,「誌村大人」和「仁」走向最終對決之地,為什麽要在路上設計一個幫助村民推車的劇情?

臨近尾聲,即將進行「武士」與「戰鬼」的對決

如果回答不出來,不是你的錯,是遊戲的暗線刻畫太過隱晦。本文將以遊戲中大量的劇本細節,結合電影【七武士】以及當時日本的歷史。幫助各位小夥伴,把遊戲「掰開了,揉碎了。」 到時,你的心中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一、你發現遊戲中真正的草蛇灰線了麽?

遊戲主線劇情比較明顯的是下邊兩條線:

一條是抵禦蒙古入侵: 武士階級出身的「仁」營救誌村大人,組織平民抵禦外族侵略;

一條是「武士」和「戰鬼」的對立: 主角「仁」從「武士」走向「戰鬼」,最終與誌村大人拔刀相向的心路歷程。

那麽,「武士」和「戰鬼」的對立,或者說「仁」的轉變究竟在說什麽? 你發現第三條線,即真正的草蛇灰線了麽? 要想搞清楚第三條線,不得不對「武士道精神」和所謂「鬼道」加以分析:

二、何為「武士道精神」?

Up主粗暴地將「武士道精神」分為正反兩面(也是兩種時期下的表現)。

正面的武士道精神較為純粹,是以日本政體中的武士階級為載體,融入中國的「儒、道」與「佛家」、「神學」思想後,提出的一種「善」的哲學和文化。包含了諸如」名」,「忠」,「勇」,「義」,「禮」,「誠」,「克」,「仁」等等,很多是對中華文化中的拿來主義,是「武士道精神」中值得肯定的要素,即簡稱為「仁之道」(非指遊戲中的主角名字)。

反面的武士道精神則淪為工具,是被統治階級利用,被簡化為「效忠,致死不悔」後的武士道。某些時期成為「軍國主義」的載體,「武士道精神」被具象為「為統治階級無條件獻身」,這是教育和洗腦灌輸後的結果。這種武士道精神已經被腐化,或者說被利用,變得極為殘暴和反良知。

關於武士道精神,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推薦新渡戶稻造的著作 【武士道】 ,以及美國作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 【菊與刀】

如果沒有時間,Up主這裏恰好有一部電影,李連杰版的【精武英雄】,一看就明白:

李連杰【精武英雄】中,武士道的兩種表現

三、何為「戰鬼」?

對日本歷史不甚了解的「外國」玩家,未必看得出「戰鬼」背後意味著什麽。直到遊戲結束,很多玩家對 「戰鬼」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道具暗殺流,對應的「武士」是劍術硬剛流,作為娛樂無可厚非,玩得開心即可。但作為「遊戲藝術」,則不得不進行深入探討。

「戰鬼」的隱喻,隱藏了遊戲廠商 Sucker Punch 的巨大功力,同時也存在敗筆。

遊戲中的「戰鬼」是個生造概念,其主表現只在「手段」,簡言之,即「 是否從背後殺敵 」。用極其淺白的形式主義完成了與「武士道」的對立。

實際上,「武士」背後有「武士道精神」,「戰鬼」背後卻沒有一個「鬼道精神」做支撐,兩者形成對立關系是極為牽強的。

遊戲開篇點題,註意下邊這段對話:

遊戲開篇,主角「仁」的回憶

「仁」對於「榮譽」的理解是「保護百姓」,誌村說,先要證明自己有「侍奉主君」的膽識。

在蒙古兵到來之前,誌村大人已然每天都在「掙紮」了。「浩然正氣」和「內斂克己」,需要掙紮嗎?不需要。 那麽誌村在掙紮什麽?掙紮的是「侍奉君主」和「浩然正氣」之間存在矛盾。

我們都知道,遊戲大量借鑒了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要想了解透徹,需要對3個小時的古老黑白電影進行深度剖析,耐住性子看。

恰好up主是【七武士】的鐵粉,直接拋結論:

【七武士】的明線一樣是武士組織村民抵抗山賊的故事,暗線立意卻極為深刻,看這段「靈魂級」台詞:

是的,【七武士】的暗線是:

統治階級與平民階級的對立,是統治階級的代表「武士階級」與「勞苦大眾」的共生和對立。

遊戲中有這樣的表述嗎?處處可見,卻處處不挑明。

回答問題一,「仁」的父親「一正大人」臨死前,為什麽對「仁」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救我」,而不是「快逃」?

因為「仁」的父親是武士階級的【 早期覺醒者 】。遊戲這裏的設計純粹是為了將仁的父親與誌村這樣的「武士」劃清界限,不得已而為之。「武士道精神」被【菊與刀】總結為「恥感文化」(引:極度勇敢又極度膽小),死前向年幼兒子求救顯然不是「武士」所為。「仁」的父親是早期覺醒者這一點,遊戲中是有明確闡述的,出自家裏的傭人老奶奶「百合子」之口:

一正大人很愛「仁」;

百合子:「不知您父親會怎樣看【戰鬼】」

仁:「他應該不會贊同吧,就跟舅舅一樣。」

百合子:「那不一定。」

......

百合子「其實您比您想的更像父親。」

遊戲中,百合子道出父親一正即是「戰鬼」雛形

一正很愛「仁」,不可能不顧他的性命,而且,一正是贊同所謂鬼道的。另一處:

父親一正,曾經也表現出【戰鬼】特征

相信玩過遊戲的小夥伴都對百合子這樣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印象深刻吧,老奶奶的話很可信,因為她曾經深愛「仁」的父親,一正也曾在「仁」的母親死後,愛過百合子。(這都不知道回去重玩)

筆者認為百合子是【對馬】刻畫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同時百合子支線也充滿了大量的隱喻,且往下看。

仁的父親,要麽是被浪人所殺,要麽是被山賊所殺。 浪人是落魄的武士,山賊是被逼的平民。

無論哪個,都是社會動蕩的產物,皆為生活所迫。生活為何窘迫?因為貴族階級的壓迫。仁的父親「一正」是統治階級封賞的武士,為保護平民死於流寇之手。而一正已經在平寇過程中有所醒悟。那就是:

「武士道」與「鬼道」的矛盾不在於「從背後攻擊」,而在於是否清醒地認識到「道」的載體是人民,「道」的長盛不衰也取決於是否服務於人民,而非統治階級。

這便是「鬼道」,也便特定背景下的「仁之道」。

再看百合子臨死前的話:誌村大人像山,但看看那座瀑布, 「我們需要的力量,一直都與我們同在。」

百合子臨死前對仁講道:我們需要的力量,一直都與我們同在

「仁」埋葬百合子後,又一次重復了這段話,還增加了一段詩:

「強梁霸道終幻滅,未若風前揚清塵。」

仁埋葬百合子

這首詩來自【平家物語】,原文摘錄如下: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

娑羅雙樹花失色, 盛者轉衰如滄桑。

驕奢淫逸不長久, 恰如春夜夢一場;

強梁霸道終覆滅, 好似風中塵土揚。

【平家物語】描寫了平氏家族的榮華鼎盛和驕奢霸道,著重描述了源平兩大武士集團大戰的經過,渲染了平氏家族終被消滅的悲慘結局。平氏一族曾榮華鼎盛到了極點,功成名就的平清盛逐漸驕奢起來,源氏借助人民的不滿和法皇與平氏之間的矛盾,乘機興兵,討伐平氏,最終建立幕府(即武士精神的開端)。

補一小段歷史:

【對馬島之魂】的故事發生在鐮倉幕府(1192年—1333年)時期,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但後來武士階級逐漸淪為工具,可以說 鐮倉幕府成也「武士」,敗也「武士」。

現在知道為什麽這一章叫「驕者必衰」了麽?

遊戲所有的主線都叫 「仁之道」 ,而所有的支線都叫 「浮世草」 。 「浮世草」又稱「浮世本」,這種載體突破了過去以描寫貴族、武士生活為中心的文學傳統,而以反映城市中下層市民生活為主,逐漸形成頗受歡迎的庶民文學。簡言之, 「浮世草」就是描寫底層人民生活的集子

現在回到開篇,再去看「仁」的父親一正留下的面具:

一正留給仁的面具

再去看遊戲一開始,父親葬禮上「百合子」說過的話:

「風」和「鳥」

「您並不孤單,您的父親就像承載您的勁風,您的母親,就像林間的飛鳥。」玩過遊戲的都知道「風」和「鳥」在遊戲中的作用。

再發一遍:

「武士道」與「鬼道」的矛盾不在於「從背後攻擊」,而在於是否清醒地認識到「道」的載體是人民,「道」的長盛不衰也取決於是否服務於人民,而非統治階級。

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下,在代表父親的「風」和代表母親的「鳥」的指引下,「仁」怎可能不走上「戰鬼」之路,徹底覺醒!

四、「武士」和「戰鬼」的不可調和

看懂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容易得多了:

遊戲結尾,「誌村大人」和「仁」走向最終對決之地,為什麽要在路上設計一個幫助村民推車的劇情?看看這段對話吧:

仁和舅舅,決戰前幫助馬車夫

顯然農民沒有看出便裝的「仁」就是戰鬼,而「仁」對於自己還有一支軍隊也是毫不知情的。這正是以「武士」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怕的事情——人民之火已露燎原之勢,失去控制。

仁的「武士」身份被統治階級除名 新的武士會接替他的家業

即使被統治階級剝奪「武士」身份,但「仁」從沒後悔:

我沒半點後悔

「武士道」是一種「仁」的精神,如果隨意便可被剝奪,何談「精神」?

來到片尾:

遊戲片尾對決

不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戰鬼」與「武士」徹底決裂。

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武士道精神衛道者——誌村大人與徹底脫離統治階級,一心只遵從「善意」的「仁」之間存在巨大隔閡。無論殺與不殺誌村,這種隔閡都無法化解。

那麽,片尾的兩種結局,究竟在選擇什麽?

1、「就此收手」 是大部份玩家的選擇,收手之後,「仁」將終生流亡於百姓間,即選擇了「隱」,於是回憶的是百姓之物。有點類似楊過,楊過生性頑劣,又什麽手段上什麽手段,但俠義愛民,不忠於政權;而誌村大人是與郭靖非常相似的,郭靖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誌村是「以身作則,忠君護主」,但都跳不出統治階級。

只是不知道,日本那麽小,「仁」是否有處可隱……

2、「取其性命」 意味著「仁」從此走上硬剛統治階級的道路,於是回憶了一片紅葉「雖然失去生命,但仍然那麽美麗。」 象征著武士道精神中「仁」的精華,仍將永存。

五、遊戲的唯一敗筆

遊戲的唯一敗筆是舅舅誌村的刻畫。上邊講清楚了「武士」與「戰鬼」的根本區別不在「是否從背後下手」,而在於服務的物件不同。

但誌村的台本是有問題的。作為領袖,一開始麾下大將「安達大人」,已經被赫通汗「火上澆油」,是不可能沒有醒悟的。

安達以武士方式要求對決
安達被毫無道義的赫通汗「油火炎上」後斬首

在戰爭中,精神的實用意義有時並不強,只有當個體精神成為群體意誌時,才有綿綿不息的戰鬥力。 精神如果流於形式,就會出現主角「一人單挑蒙古大營」的慘劇。如果這樣都沒有醒悟,那做為領袖是極其不稱職的。即便是「武士道」中強調的「恥感」和「犧牲」,也不能被簡單理解為「莽」。

誌村的「武士道」被刻畫得太過形式主義,可能是考慮了遊戲的可玩性,不得已而為之。「誌村」從頭至尾纏結於「仁」是否從背後殺了人,卻在向本土求援時,毫不猶豫地找了「不正派的海盜朋友」。

誌村毫不猶豫,向「不正派」的海盜求助

如果透過誌村這個關鍵人物,更多地引出統治階級真正害怕的,不是「戰鬼」摒棄了「武士」的作戰風格,而是其他。那麽【對馬島之鬼】也就補上了那「一點點」。

其實遊戲中支線任務的刻畫始終沒有脫離這條暗線,簡單闡述一下:

1、 結奈 與「仁」是一類人,是平民中的覺醒者,也是「仁」走向「戰鬼」,走向人民的引路人之一。因其出身平民,雖然沒有資格被稱為戰鬼,卻也同樣靠鬼道完成「仁」。 結奈的復仇物件不只是蒙古兵,也是本土流寇。本土流寇不但販賣了年幼的她和弟弟,更是對她實施了強X,所以她心中充滿了對蒙古人之外的「恨」。

2、 政子夫人 是武士世家,丈夫安達以武士身份光榮戰死,但隨後即遭滅門。夫人一家被誰所殺?同樣是平民,平民對武士世家有恨,恨在統治階級封賞的「武士」搶走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所以丈夫安達一死,平民馬上聯合起來滅了整個家族,已經說明這一點。

政子夫人全家被平民所殺

3、再去反觀龍三,龍三是平民中的佼佼者,一度渴望依托明主,成為武士。不要只看他的背叛,去看他內心的糾結。龍三的反叛只為一個目標: 讓弟兄們吃飽 ——這樣一個生存的最基本訴求。當然,他求助錯了物件,最終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煎熬。至於鬥笠幫為什麽一直吃不飽,只因為蒙古入侵嗎?

龍三的絕望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開放世界的劇本體量過於龐大,這裏不再對每個支線進一步展開,玩家小夥伴有興趣,可以帶著目的去仔細推敲一下支線人物,比如結奈的弟弟「孝」,也是值得深度挖掘的。

【七武士】片尾,武士帶領村民戰勝山賊,代表「武士道精神」的勘兵衛說:贏的終歸是那些農民。

其實,統治階級不必害怕「戰鬼」,更不必害怕平民,這一點星爺也說過:

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片尾
星爺new bee

寫在最後:

【對馬島之魂】作為一款美國人制作的日本遊戲,不可不謂精良。其實早在多年以前,美國人也講過一個中國故事,【魔獸世界 熊貓人之謎資料片】,個人認為是超過【對馬】的。

橫向對比一下前段時間口碑崩盤的 【最後生還者2】 ,其實【最後2】的立意是在全人類角度,比【對馬】要高,又是線性流程,結果卻沒講好一個故事。

參考UP主的另一篇文章:

【對馬】選擇了開放世界,台本巨大(up主耗時3個通宵,也才僅僅捋了主線),卻講出了不少的好故事。

封不封神無所謂,僅僅希望本文對玩家有所啟發。不要將遊戲玩得過於「快餐」,卻在與人爭辯時又稱其為——「第九藝術」。

寫文不易,如果贊同,請點下方【贊同】,如果有不同意見,強烈歡迎您留下自己的觀點,我會一一回復,謝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今天是2021年6月2日,距離文章釋出也已經很久了。

遊戲歸遊戲,日本這個民族確實有很多優點,但也像【菊與刀】中描述的一樣,它有多麽優秀就有多麽卑劣。今年日本排放核汙染水(竟然還把 氚設計成了吉祥物 )等一系列不負責任的行徑,讓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借這篇文章說兩句,話不多說,只拋幾個小材料,想了解的小夥伴自行了解。

一、【菊與刀】的扉頁裏,有這樣一段話:

「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

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

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

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

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

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

極度勇敢又極度膽小;

極度保守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用這麽多矛盾的詞匯來描寫日本,確實有其深刻之處。按我自己嚴重一點的話說:這個民族極具紳士風度——哪怕是用刺刀挑開敵人肚子的時候。

二、B站某up偷拍了靖國神社內部,應該給我們以警醒(感謝B站up【破產兄弟BrokeBros】):

在這段影片中,up主偷拍了靖國神社中鮮為人知的「遊就館」。

在館內材料中:

「甲午海戰」成了「幫助北韓脫離大清」;

「馬關條約」既要中國割地,又要中國賠款,在日本卻成了「臥薪嘗膽」;

「九一八」起因成了「東北地區反日情緒高漲」

「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僅僅是「嚴厲地揭發了偽裝成市民的軍人」

「二戰之後的世界」更是變成了「各國人民在日本的占領下重燃了民族獨立的意誌。」

.....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三,用康熙大帝對日本的評價結束本文:

中國古代,起居註是即時記錄皇帝言行舉止的「檔案」,一般少有改動,而且有著皇帝都不能查閱的不成文的規定,盡管有例外,但總體上的記載比其他官修書更加的原始可靠。

從漢以後,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居註,但大部份均已不存,只有年代較近的清代起居註保存得較為完整,起於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至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止,現存於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起居註】

我們翻開【康熙起居註】,竟然意外的發現了康熙帝對日本的評價,這位在位61年,奠定了清朝此後兩個世紀的統治基礎的傑出帝王一針見血,深入骨髓的說到了日本的民族特性。

在【康熙起居註】記載中,康熙稱呼日本為「倭子國」,「倭」字從人從委,委亦聲。「委」意為「身材軟縮」、人」與「委」聯合起來表示「身材矮小的人」。這是講日本人的表象。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康熙帝對臣子說:「 倭子國,最是反復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於武威……故爾,不得對其有稍許好顏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