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末代皇帝】?

2018-11-26影視

前言:其他的一些關於末代皇帝的回答

被人誤解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在藝術層面太過於優秀,相比之下影片傳達的政治立場比較隱晦,所以被各路人馬拿來當槍使。許多影評與其說他們是在解讀電影,不如說他們是在把自己得出的答案往電影裏硬套。

我在查閱大量資料,自己拉片、做了許多筆記後,發現根據他們的解釋很多地方無法自圓其說,這才萌生了寫一篇長文章的想法。在此之前也將很多碎片化的想法寫入了許多【末代皇帝】話題的其他答案下。

先說結論:【末代皇帝】總體基調並不是個反建制的電影。本片的格局比他們大得多,本片著重探討的是歷史和人。故事主線是溥儀人生的幾段大起大落,以及在改造過程中溥儀完成了從封建帝王向新中國公民的轉變。

觀看版本建議:1.看加長版 2.看英語原版



一.關於末代皇帝的誤解和謠言

  1. 這部電影內涵當時的新中國和文革、以及因此這部電影被大陸禁映,10年前經常有一些媒體評出的「中國十大禁片榜」【末代皇帝】也是這類榜單的常客。


許多人刻意或者無意的隱瞞了一個事實:導演貝托魯奇是意大利共產黨的黨員、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關系很大。而且電影配樂阪本龍一當時也是一名堅定的日本左翼青年代表、和宮崎駿等人一樣都是「赤色分子」,對年輕時候的阪本龍一來說,中國就是他心中的「紅太陽」,他在上學時期就模仿當時中國組織學生罷課,決心要建立「屬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音樂」,年輕的時候組建樂隊Yellow Magic Orchestra,成員們還都帶過紅袖章、紅腰帶、解放軍軍帽等元素拍攝專輯照片。



【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我們官方的態度比較微妙。因為這部電影雖然和大陸官方意識不矛盾,但是作者內容還是較濃的,導演為了戲劇沖突性派出的電影和真實歷史差距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溥儀在感化所待遇比電影中好得多,感化所也沒有獄卒毆打犯人的事情,並且因為溥儀本人合作態度非常良好,歷史上也是第一個從感化所裏被釋放的人

有些人建立的邏輯是:是這部電影有提到紅衛兵和感化營——這部電影展現中國「黑暗面」——因為「說了真話」所以被禁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提到的中國的每個時期都有展現苦難的鏡頭,導演還是想做到相對的客觀的。比如封建時期買賣人口、軍閥時期殺害學生,可是許多人把前3個小時的對舊社會統治階級殘暴的畫面都無視了,註意力全都放在了故宮的奇幻景色和尊龍的臉上,直到最後他們最感興趣的」紅衛兵「出場,他們又來了精神。



2.事實上該片從來沒被禁過,甚至沒有刪減,只有伊朗刪減了一些色情鏡頭,中國上映的版本和意大利、美國的版本一秒鐘區別都沒有。

院線上映後有一個3小時的版本,這個版本不是「原版」而是「電視版」,是增加了一些戲份給電視台放的。 這幾點都被許多無良媒體反復造謠。

3.本片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特許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被特許進入紫禁城拍攝的電影。



也就是說按照一些人的說法,【末代皇帝】是中國政府特批一位意共導演,帶著「日共」配樂師,一起拍攝了一部黑他們這群人自己信仰的電影,然後再把這部電影禁了

這種解讀的搞笑程度就像出土了一本乾隆年間的書,一群人解讀出這個作者憤恨文字獄,字裏行間都在內涵清朝政府,結果發現這本書的作者是乾隆。


二.如何理解劇情



前文提到筆者認為許多國內的影評人對於【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解讀因為受限於自身的政治偏見,以及對於背景資料了解的不夠,導致了在國內許多人對這部電影解讀非常的錯誤。

許多影評人僅僅將眼光聚焦於溥儀前半生的「光輝歲月」,忽視了其他角色和時代背景。比如他們先入為主的把勞改營當做一個象征著迫害的符號,沒有考慮到溥儀為什麽進來,也沒關註審判長、監獄長等人的表演,所以忽略了最重要的溥儀在勞改營裏的人物內心活動的線索。

勞改營和過去,是兩條並列的主線,象征著這部電影的「過去」和「現在」,「夢境」和「現實」,你直接忽略電影的一半的內容就只能得出這是一部懷念過去、傷春悲秋的電影。

結果就是很多人寫出來的影評都是對於清朝、國民黨、甚至偽滿洲國的莫名其妙的懷念和歷史虛無主義,以及對新中國戲份莫名其妙的陰陽怪氣。

溥儀在感化所裏並不是再一次的遭到「莫須有」的關押,為什麽把溥儀帶過來,溥儀要怎麽樣才能出去,監獄長說的很清楚了:



溥儀在開頭也認為這裏又是一個新監獄,就像他過去被日本人、被軍閥關起來一樣,事實上他後來參悟到了新中國和過去那些政府不一樣,只要他能夠正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就可以出去,他獲得了過去沒有的把握自己的命運的自由,溥儀在自己的仆人被釋放後和監獄長和解,並且認同了監獄長的觀念開始改過自新

這也是為什麽他結尾會叫監獄長叫「老師」說他是個「好人」



包括對監獄管理人員也有一定的描寫,比如這一段審判長的自白,目的就是說明為什麽他對溥儀這些人如此抱有敵意,其實也是在提醒觀眾溥儀過去幹了多少混賬事


如果你犯了錯誤,不關註這些配角角色的心理是什麽樣的,和溥儀「共情」,這個電影的劇情理解會被帶的非常歪,這也難怪尊龍長的太帥演技太好,阪本龍一的配樂過於感人,很容易就把人帶偏。



三.電影主題和主線


前文提到【末代皇帝】不是一部追求劇情真實的「歷史片」而是一部「作者電影」,貝托魯奇希望借借溥儀這個人,表達自身的一些理念。作者的理念就藏在電影的故事主線裏——也就是溥儀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歷。

電影的矛盾主線有兩條:

  1. 溥儀和歷史環境之間的矛盾
  2. 溥儀和自己心魔之間的鬥爭


溥儀的外在矛盾是他在歷史中的身不由己,被各種各懷鬼胎的人利用,他愛的人一個個離他遠去他又無能為力。溥儀想要抓住自己的命運,他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命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他以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事實上他只是被欲望驅使著的奴隸,一次又一次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是回憶部份的主要矛盾,這個大部份人都能看出來。

溥儀的內心矛盾是他對於皇權從厭倦、到迷戀、再到釋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的變化。小時候的溥儀對皇權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但是當他嘗到權力的甜頭以後就再也不想放棄。溥儀本身也是一個被欲望操控的人,孩童時期離不開奶媽,一方面是他缺乏母愛,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溥儀一直是一個不懂得克制欲望的長不大的孩子。小時候的他不懂得克制對奶媽的愛,長大了不懂得克制對權力的渴望。

直到他進了勞改營依舊覺得自己是皇帝,會怒斥自己的仆人忘記給自己擠牙膏,直到在監獄長的開導下才逐漸的放棄了對皇權病態的留念。

整部電影就是溥儀從夢境中逐漸清醒,逐漸認識到現實世界的真相,最後回歸現實的過程。他完成了從滿清皇帝溥儀,到新中國的共和國公民溥儀的心態轉變,這種心態的變化也體現在了電影片尾片頭拍攝的故宮的不同:開頭的故宮虛無縹緲非常夢幻,結尾的故宮非常幹凈和真實。

如果想要看懂【末代皇帝】首先就要理解清楚「現代」時間線,也就是勞改營這個場所象征著什麽?
勞改營是溥儀的最後一所學校,是將溥儀從心中的牢籠中解救出來的地方,監獄長是溥儀的最後一任恩師。最後溥儀戰勝了內心的執念,重獲思想的自由。

在出獄了之後,他對自己的認識開始由「罪人」向「普通人」轉變,在和恩師「告別」後,他買票進入了自己的老家故宮,溥儀終於和自己完成了和解,露出了久違的孩子般的笑容,當他拿出自己童年的玩具,那只爬出來的蟈蟈,象征著溥儀終於獲得了完全意義上的自由,褪去了最後一點皇權給他的枷鎖,完成了最後昇華,帶著觀眾回到了現實世界。

電影開頭的故宮拍攝的非常夢幻
結尾的故宮拍攝的非常寫實

回憶中的過去,也就是溥儀的前半生,講述的是皇帝身份帶給他的影響和困擾。
童年時期開始,溥儀因為皇帝身份親情缺失非常嚴重,和家人分別、家人去世也無法到場,這些童年的悲慘記憶給溥儀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這種創傷的具現化物品就是:「門」和「墻」這兩個反復出現的事物,都代表了溥儀對於自由、親情求而不得、無能為力的痛苦。
青年溥儀逐漸適應了皇權,但是又對皇權對他帶來的痛苦感到憤懣。這時候莊斯頓老師出現了,他把遙遠的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來當做自己的精神寄托,他想要出國留學、想要娶一個懂西方文化的老婆。他有了自我意識,獲得了身體上的自由,肉體也不再被束縛在小小的紫禁城裏,但是思想依舊被權力控制。溥儀因此一次又一次的誤入歧途,一次又一次被人利用,身邊愛他的人一個個都離他而去,直到他心灰意冷的被帶到了「撫順感化局」。

包括文秀和婉容兩個人的命運,也體現出了導演認為的「欲望會驅使人淪陷」的觀念,文秀早日擺脫了皇權的枷鎖,在雨中獲得了自由,婉容深陷其中越陷越深最後毀掉了自己
這才是【末代皇帝】想要表達的主題



四.人物

陳寶琛、莊斯頓、監獄長,是三位溥儀的老師,給溥儀傳遞了三種思想:儒家思想、資本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
很多人在這裏只看到了陳寶琛和莊斯頓這二位的老師形象,於是陷入了二元對立的思維,得出了導演認為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優越的錯誤結論。


1.陳寶琛老師象征著傳統的儒家思想,他代表著中國的傳統美德,他本人也不是一個冥頑不化的老學究,在和莊斯頓的幾次交流中也並未落得下風,陳寶琛比較實用主義,他並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在利益權衡之下選擇了妥協,俗話說就是「裝糊塗的高手」。陳寶琛最後一次出場是在溥儀前往偽滿洲國的前夜,歷史上陳寶琛也曾勸過溥儀不要去投靠。陳寶琛的儒家思想和厚黑學思想教會溥儀成為一個君主,但他本人在電影前半段一直是一個規勸溥儀的人,也讓溥儀產生了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絲反感。


2.莊斯頓老師代表著西方文化,他的資本主義思想和人文關懷讓溥儀的自我意識覺醒,讓他開始憧憬西方,但是也讓溥儀迷失在了各種欲望中。莊斯頓這個角色帶有很強烈的白人救世主的色彩,基本上代表了一切人類的美好品質,可以說這個角色是最「無聊」的一個角色,除了誇沒什麽好聊的,另一方面這個角色也代表了溥儀對西方的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


3.監獄長老師教會了溥儀「認識自己」讓他返璞歸真,溥儀接受學習了社會主義思想,才最終擺脫了前兩種思想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讓他放下了皇帝的身份和包袱,讓他開始做一個完整的人,溥儀不再執著於皇帝身份,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共和國公民


批鬥戲之後,溥儀告別了自己的最後一任老師,買票回到了紫禁城。結局這裏溥儀才真正的放下了過往的一切雲煙和恩怨,真正的迎來了思想上的自由

4.婉容和文秀
婉容和文秀兩位是一組對照組。文秀跟隨溥儀到往天津後,首先對於自己的身份認知產生了懷疑,之後也認識到了皇權的虛無縹緲,他果斷的選擇放棄了「皇妃」的身份選擇離開溥儀,在雨中她感受到了久違的「自由」,她說的「我不需要」一方面是指仆人給他的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讀為她不需要的是皇妃身份帶給她的虛榮感。



文秀選擇放棄了皇權,獲得了自由的人生。

相比之下婉容就是深陷在各種誘惑中一步步被毀掉的代表。婉容和溥儀很像,他們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困的人。婉容和溥儀房事不和,她就選擇抽大煙出去偷情,和川島芳子這個仇人發生肉體關系。婉容知道川島芳子、皇權等誘惑就像鴉片一樣,雖然可以給自己和溥儀帶來一時的歡愉,但最後也會毀掉它們,婉容恨他們又離不開他們,於是最後一步步走向了悲慘的結局——這也是溥儀前半生的縮影。

5.溥傑
溥傑弟弟是唯一一個陪溥儀從清朝到文革的角色,也是為數不多的得善終的角色。溥傑和溥儀的互動集中在童年時期,溥傑是個沒有被皇權侵蝕的正常的小孩,和拿腔拿調自稱「朕」的溥儀形成鮮明對比。



6.仆人小李
小李是伴隨溥儀後半生的一個小仆人,我很喜歡這個角色和他演員的表演。他出場其實蠻多的:給文秀送傘的是他,最後陪著溥儀被抓的也是他,其實他和溥儀兩個人從主仆情到友情的暗線也很感人。他在感化所裏完成了從奴才到公民的轉變,也促使溥儀完成了自己的改造


五.細節

  1. 墨水瓶

墨水是溥儀對皇權認識的具現化表現。

小時候的溥儀透過命令太監喝墨水來證明自己是皇帝。

之後在勞改營裏,墨水瓶的出現象征著連結過去皇帝記憶的線索

他在觀看了日本人作惡的紀錄片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心拋棄自己皇帝的包袱揭露真相,墨水瓶再次出現並且被打翻,這裏象征溥儀良心發現,要和皇權等糟粕決裂

這一動作和開頭形成了呼應,墨水瓶第一次出現象征溥儀成為了追求權力的奴隸,結尾處的墨水瓶象征著溥儀的開始走出對權力的執念。

  1. 帽子

帽子也是片中人物立場和思想的具現化表現。溥儀和溥傑兩兄弟念私塾的時候兩個人帶的都是清朝人帶的小瓜皮帽。莊斯頓先生和溥儀上課的時候,帽子則是歐式的禮帽和皇帝的帽子。

風箏

溥傑和溥儀的第一次見面,溥傑送給溥儀的禮物是風箏,風箏象征著溥儀這個人的一生:看起來自由自在飛翔,但是一直被牽著走,是一個被權力和時代束縛住的奴隸。

  1. 門和墻

門和墻對於溥儀來說是不可抗的歷史和權力的外化表現,很多次溥儀都被拒絕在了墻外或者門外,門和墻都代表著溥儀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



5.電影的開頭場景親王府、和慈禧駕崩兩場戲,場景布置的極其虛幻,煙霧繚繞、還有種種類似跳大神的奇怪場面,都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夢境的感覺。結尾的故宮則是非常的寫實,前後對比給人一種黃粱一夢如夢初醒的感覺



6.烏龜、蟈蟈
慈禧和年老的烏龜一起出場,溥儀登基後也和一個小烏龜一起出場,很明顯這倆烏龜分別代指這兩個角色所處的生命階段,這個很容易就能看出來


同樣的片頭和片尾出現兩次的蟈蟈,也是代表著兩代人之間的傳承。蟈蟈第一次交給了溥儀,又由溥儀交給了小紅衛兵。



六.總結


總的來說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帶給我的驚喜非常多,在我再次觀看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以往沒有發現的細節和伏筆,我的三刷經歷是很愉快的。想要看懂這部電影還需要大家認認真真觀看,不要沈迷於尊龍的顏值和阪本龍一煽情配樂,然後覺得這個電影僅僅在說一個倒黴蛋的故事。


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說溥儀,實際上還是在說歷史,歷史像是滾滾浪潮一樣裹挾著所有人前進,就算是曾經叱咤風雲的溥儀,也不過是白駒過隙的一瞬,溥儀從最初「我是皇帝」到「我是罪人」到最後認識到「其實我是個普通人」,大徹大悟之後才獲得了自由。


【末代皇帝】結局的意境,給人的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撲面而來,我覺得很像【三國演義】的片頭: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