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都挺好】裏面的蘇家父親蘇大強?

2019-03-06影視
這篇深刻的回答來自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學院的 張昕 副教授,他很擅長用講段子的形式做心理學科普。我們邀請他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對【都挺好】當中的「作爹」蘇大強做了一個解析。

面對這種父母怎麽辦?張老師的觀點和李松蔚老師類似: 你改變不了這個人,子女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待他的行為模式。 先接受這個人只能這樣,然後,想想你能怎麽做得不一樣?

如果你覺得張昕教授講得有意思,歡迎關註張昕老師的公號:Dr昕理學。

- 1 -

這一兩個月來,【都挺好】這部電視劇賺足了話題,昨天終於大結局了。剛開始播的時候我太太就一直攛掇我陪她看,我一直拖延著。前幾天 Momself 找到我,希望我能夠從老年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蘇大強的性格問題。這下把太太給高興的,可算找到名正言順的理由追劇了。

於是趁周末我們一起把這劇給看了,而且昨天趁熱追加看了大結局,然後發現,果然很!氣!人!

劇中的父親蘇大強,一輩子懦弱無能;妻子強悍且重男輕女,對丈夫動輒打罵,她把二兒子明成寵得無法無天,對女兒明玉卻一再壓榨,逼迫原本可以考清華的明玉上了免學費的師範……

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蘇大強從來沒有發言權。

而在妻子去世後,他卻來了個徹底的報復性反彈,從家裏的「透明人」搖身一變成了存在感最強的「作妖教父」:全然不顧兒女工作忙不忙、錢夠不夠、實際情況如何,一味對兒女花式提要求;在兒女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卻只顧吃、玩、睡,裝聾作啞,不聞不問。

很多人在看完電視劇之後都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那就說明,蘇大強絕不是一個人,他是一群人,他是一類人。

但我卻不能用太多老年心理學的理論去分析蘇大強(雖然劇中也涉及到老年人受騙等問題), 他的主要問題並不是老了以後才出現的,而是他本性如此

所以,這個鍋可不能讓老年人背,我想從人格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朵奇葩。

- 2 -

我看到有不少劇評分析認為,蘇大強之所以在老伴去世後這麽胡天作地,是因為原先被老伴壓制得太狠了,以至於後來放飛自我,恣意人生;也有人說,他這是在對妻子溺愛蘇明成、蘇明成啃老等行為進行報復,所以才各種作妖,故意不給兒子好日子過。

但我不是很同意這種說法。

確實,從精神分析流派的角度出發,在弗洛伊德的觀點中,(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蘇大強有一個強勢的老婆,他的「本我」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一輩子唯唯諾諾,一直壓抑著。老婆過世後,他的「本我」不再需要壓抑,於是全面爆發出來,從而有了各種各樣「作」的表現。

而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 人的行為是可以透過強化與懲罰來塑造的。所以說,蘇大強後來的行為也有子女們多次強化的原因 ——尤其是大兒子,對他一再退讓,想方設法滿足他的無理要求——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沒有遭到制止或懲罰,他就會意識到這種行為可以令自己獲益,於是這種行為就會越來越多。(就比方說,我想吃夜宵,但我又不想自己做,於是我跟我太太撒嬌讓她做,結果我餓了一個晚上。透過這次負懲罰我就知道了,得自己動手才能吃到夜宵。)

從這些角度來看,蘇大強的確是在妻子手下壓抑太久,而兒女的遷就也確實助長了他的一些氣焰。

但這些是他作妖的根本原因嗎?都不是。

不管是妻子壓制住的「本我」,還是在大兒子妥協下完全釋放的「本我」,這都只能說明,這就是蘇大強的原原本本的「我」。

蘇大強真實的「我」,就是一個懦弱、逃避、自我中心的人。我認為,他倒是比較符合 回避型人格障礙 的特征。

回避型人格障礙又稱逃避型人格,其特征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的特征的描述如下: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 沒有好朋友 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 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4. 行為退縮 ,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 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 緘默無語 ,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 敏感羞澀 ,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 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 回避型人格

再看看蘇大強:

兒女小時候,女兒被欺負,他裝作看報紙;妻子打罵女兒,他趕緊上廁所;二兒子耍無賴,他就低頭摘菜…… (不願卷入他人事務)▼

兒女成年後,二兒子將女兒打傷面臨起訴,他的親家和兒媳各方努力,他卻只顧著拼命扒飯吃菜,說「這我可管不了」。 (誇大潛在困難)▼

如果說二兒子是咎由自取,他不管還罷了,可女兒的傷情他也毫不關心,只縮著脖子說「明玉太厲害了」; (不願卷入他人事物、誇大潛在困難)▼

大兒子經濟拮據,大兒媳獨內建娃,工作家庭一地雞毛,他都毫不在乎,一心催促大兒媳跑腿出錢,給他買房搬家。 (逃避社會活動,把擔子推給別人)▼

兒女識破保姆的騙局,反對他倆結婚。事實擺在眼前,他卻不承認自己上當,反而鬧跳河,不惜敗壞子女名譽,舉著擴音器大喊「家門不幸,兒女不孝」,鬧進派出所。 (因他人不贊同而深感受傷)▼

其他幾點特征,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展現,此處不一一舉例了。

出了問題,蘇大強不會設法去解決,他要麽選擇逃避,要麽施壓給別人去幫他解決;他並非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卻一定要綁著兒女放下自己的生活,圍著他的需求團團轉。如果別人不滿足他的無理要求,他就透過花式「作妖」的方式來逼別人就範。

妻子在世時,他樂於當縮頭烏龜,因為萬事有妻子做主;妻子過世後,他就不「逃避」了嗎?並沒有,他只是將逃避的方式從「退縮」變成了「胡攪蠻纏強迫別人幫他解決」。

蘇大強變了嗎?沒有。他的逃避本質從來沒有變過。

換句話說,如果蘇的妻子趙美蘭不是這麽彪悍的人,而是一個軟弱可欺的老實人,那她則可能會被蘇大強欺壓著去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因為真正的懦夫,有膽子打老婆,也沒膽子自己解決問題。只有老婆比問題還可怕的時候,他才會連著老婆和問題一起逃避。

- 3 -

那逃避型人格是怎麽形成的呢?(在電視劇中沒有交代,有看過原著的同學歡迎補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回避性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和羞恥心理,這種人對自己認識嚴重不足,過低地估計自己、不能承受挫折的打擊等。 自卑羞恥感可能源於個體的幼年經歷(例如父母的嘲笑、貶低等),並將其內化,由此產生無能感、無助感,甚至是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可能是因為生活打擊(如父母離異、家道中落等)、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的心理。

說了這麽多蘇大強,就有人問我了。面對這樣的奇葩,家人們怎麽就拿他沒辦法了呢?

除了中國人比較強調的「血濃於水」、「孝道大過天」的輿論壓力比較大之外,這裏又可以提到 「習得無助」 的概念了。

上個世紀5/60年代開始興起的認知流派,其理論重點就是討論人的內部加工模式(不僅僅是外部的強化懲罰)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

為了證明抑郁癥患者的內部加工機制與正常人不同,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對狗進行了著名的「習得無助」實驗。

他們將狗分成A/B兩組,A組的狗對接受的電擊無法控制(實驗人員隨機實施電擊、狗無處可逃),B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權(如給狗設定逃脫條件,可躲避電擊)。之後,再將狗放置於一個籠子裏,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

當研究者開啟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自動思維——我不可能躲過電擊。這種現象被稱為「習得無助」(同理可見不少受家暴婦女為什麽不願意離開施暴丈夫)。

蘇大強的大兒子蘇明哲,可能就是存在類似於「習得無助」的內部工作模式——「我就是沒辦法啊,我是蘇家的長子,我還能說不嗎?」

這已經成為了他的自動化思維。 雖然在他的妻子吳非看來,在買房一事上,他明明不用打腫臉充胖子,他可以賣老宅、可以只買兩居室、可以要求二弟一起出錢……但在大哥明哲看來,他就是別無選擇,他就是不能賣老宅、就是必須買三居室、就是無法要求二弟出錢……

在囊中羞澀的情況下,他寧可犧牲小家庭的生存空間,也必須要答應父親蘇大強的所有要求(其實蘇大強總是覺得「這我可管不了」,也是自動化思維的一種體現)。

- 4 -

昨晚整部劇大結局了。電視劇嘛,結局當然是闔家歡樂,一團和氣的。但其實很多時候,人格並不是你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尤其是人格障礙,可謂是最難幹預的,幾乎無法根治。

而劇中的蘇大強,在得了阿爾茨海默癥後性情大變,變得體貼他人、通情達理、樂於助人,不僅拿出積蓄幫襯失業的二兒子、還盡量不給女兒添麻煩、去女婿店裏服務幫忙、給前親家登門鞠躬道歉、還想著幫助迷路的人回家……嗯……這些情況大概率並不會發生……

雖然阿爾茨海默癥是有可能讓人改變性格,但它往往是向著負面的方向改變:比如攻擊性更強、情緒極端不穩定、情感淡漠、多疑猜忌等等……該病的病人為什麽這麽難照顧,就是因為性情會越變越糟糕,不僅僅是記性變差、容易走丟而已。

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不管蘇大強得不得阿爾茨海默癥,他到老到死都會是個作精,作到女兒跟他斷絕關系、兒子們妻離子散,全家人疲憊不堪雞犬不寧。

話說回來,我看到網上很多人都在說,蘇大強這是強勢洗白了,結尾看哭了一包紙巾!不過電視劇雖然結束,可現實裏那些曾經遭受或正在經歷蘇大強式長輩的人,除了等那句「對不起」外,還有其他辦法,可以走出來嗎?

要想在生活中不被「作大強」這樣的人牽著鼻子走, 如果你不能遠離他,那就要做到不要讓他的自動思維造就了你的自動思維。

這聽起來很專業,但其實不難,自動化思維其實就是人的思維慣性。

在生活裏,像蘇大強這樣的父母不少,就拿催婚來說,外人會覺得父母催婚的時候「你不搭理他不就沒事了?他還真的能拿你怎麽辦?」

可作為子女,往往在自動化思維裏難以逃脫:「怎麽可以呢?他是我爸啊。雖然我真的沒辦法馬上結婚,但也不可以不搭理啊!」結果呢?搭理他了他就得寸進尺,相親安排起來,情感要挾也加上了,不按他的意願去做,就會在這件事上長期拉扯,往往就搞得雙方都精疲力盡。

但如果有一天,我就真的不搭理他、不回應他的要求,會怎麽樣?可能我們不能立即知道結果,但當你什麽都沒做,或者就是下定決心要停止的那刻起,你就開始擺脫了自動思維對你的束縛。

他們是怎樣的人,我們改變不了,因為改不改變的意願在於他們自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不被他們的要挾來困擾自己的情緒。

但要跳出自動化思維其實挺難做到的,一是因為別人陷在自動化思維裏,我們很容易看到,比如蘇明哲蘇明成這種做法,我們一看就不對。可自己一旦陷入裏面,就很難察覺,也很難理智地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件事。

二是跳出這種自動化思維,需要頭腦很清醒,內心很強大。

比如明玉這樣的人,她就做到了:思維清晰——知道你又在玩哪一出;內心強大——不怕你罵我不孝,不怕輿論說我冷血無情,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只求問心無愧就好。

電視劇是結束了,但話題還在繼續。不管是同情蘇大強還是心疼明玉,只有明確自己真正想過的是什麽生活,才能在殘酷的現實裏活得更自在。

生活中有哪些殘忍的真相?

在育兒過程中長輩的經驗之談有哪些誤區?

哪些道理是你結婚後才明白的?

@Momself,是國內第一個聚焦「媽媽」身份的新女性自媒體平台。

Momself希望解決女性身份變化後,遇到的親密關系、親子養育、自我成長、職場家庭兼顧等沖突矛盾,並對女性的個人終身成長,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關註Momself公眾號,媽媽的難題我們有辦法!(ID:mo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