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紀錄片【中國通史之古代史】解說詞31 第三十一集 天下一統——秦帝國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2024-01-12影視

他雄才大略、叱咤風雲,他殫思竭慮、日理萬機,他揮金如土、濫用民力。他創立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他又使帝國走向了覆滅的命運。

面對這個在戰亂中建立起來的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嬴政這位千古一帝陷入了深深的沈思。如何駕馭四方臣民呢?如何控制這廣闊的領土呢?如何強化自己的政權呢?如何確保帝國萬世之基業呢?

公元前221年,經過十年的兼並戰爭,秦王嬴政終於滅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嬴政認為,過去對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他的尊崇,他自認為其功勞高過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於是各取其中一字,稱「皇帝」。同時,他又幻想這個皇位能永遠地由他的子孫傳承下去,故自稱「始皇帝」,後繼者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致無窮。

為了顯示皇帝的特殊地位,強化皇權,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秦始皇規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朕」,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詔」,皇帝使用的用玉雕刻的印稱為「璽」。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的名字,不能說出或寫出,要避諱,所有這些規定都被後世王朝所沿用。

為了對國家進行有效的管理,秦始皇創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並負責管理文武百官;禦史大夫主要執掌奏章,傳達皇帝詔令,還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虛設之職,雖然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但並無軍權,真正的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公」之下,則是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的「諸卿」,習慣稱之為「九卿」,但實際名額不限於九人。秦始皇再透過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等官員,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從而加強了皇權。

帝國建立之初,為了更有效地控制遼闊的疆域,秦始皇便命大臣們討論,該建立什麽樣的地方行政機構。

丞相王綰認為,應該效法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國,以藩皇室。大臣們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唯獨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他認為,天下苦戰不休的原因就是由於有了王侯,現在天下剛剛統一,又重新封邦建國,只會挑起戰火,導致戰亂。

最後,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天下劃為36郡,後又增設南海、桂林、象、九原4郡,到始皇末年,已經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確立了後代王朝版圖的基礎。

郡縣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並統一發放俸祿,從而徹底改變和廢除了地方上過去的世襲制和封邑制,保證了中央政令能夠高效地貫徹到基層,大大削弱了地方的獨立性,有利於防止地方分裂割據,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

透過以上措施,全國的一切大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形成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建立的這套制度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裏,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用了這套制度,並不斷對其加以充實和發展。

為了實行高效的行政管理,進而加強對全國各地的控制,以便於巡遊監督、傳遞號令文書,秦始皇又做出兩項重要決定:一是「車同軌」,二是修築馳道、直道。

「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六尺,使車輪的軌域相同。馳道就是指飛速奔馳的道路,現代人戲稱為古代的高速公路。從公元前220年開始修建,以國都鹹陽為中心,東達今山東、河北和遼寧,南抵今湖北、湖南,東南到達今天的安徽、江蘇和浙江。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命令蒙恬等修築了聯合關中與河套地區的直道。「直道」就是比喻道路路線筆直,它北起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南至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它既要穿越崇山峻嶺,又要縱貫沙漠和草原,可見當時施工之艱難。直到現在,我們還能在那崇山峻嶺之間尋覓到當年直道的遺跡。

在開發和治理雲南的過程中,秦始皇又下令開鑿了一條連線雲南與內地的通道,因為地勢險要,道路僅寬五尺,因此命名為「五尺道」。

隨著這些交通線的開通,秦王朝的統治延伸到全國各地。四通八達的交通線,簡直令人無法想象,而這些交通線客觀上也大大加強了各地之間的聯系。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行各地,其中三次就是透過馳道到達東方和南方各地。

與此同時,秦始皇還統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貨幣,這些都是加強統治、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措施。

戰國時期,由於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不僅妨礙了文化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給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於是,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采取了「書同文」的措施,「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把秦國原來的字型加以規範整理,作為標準字型頒行天下,我們現代把這種字型稱為「小篆」。

從目前所見的實物來看,小篆不僅刻在石碑上,還會鑄造在鐵器、度量衡器、貨幣等上面。如傳世的【泰山刻石】上面僅存10字,相傳即為李斯所書。

那時候,因為獄官職務繁忙,迫切希望進一步簡化文字。傳說縣吏程邈因得罪始皇,被捕入獄,他經過十年的悉心鉆研,創造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秦始皇得知以後,很贊賞這種簡化的字型,不僅給他免罪升官,而且把他創造的簡便文字命名為「隸書」。

實際上,隸書是人們在繁忙地抄錄公文獄事時,在經常急促地不規則的草書篆體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隸書書寫簡便,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裏面,收藏著一件秦權。秦權是什麽東西呢?它的上面為什麽要刻寫文字呢?

秦權是秦朝時為了統一度量衡而制作的重量的標準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秤砣」。秦權上所書文字是皇帝的詔書,作為標準器,必然要頒發到全國各地。秦始皇企圖透過這種方式,讓他的詔書也一同頒行全國,使他的意誌能夠在全國得到貫徹實行。

在台北故宮博物館,我們還發現了同樣刻有文字的秦量,它是用來測算谷物等容量的標準器。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只有統一了度量衡,才能使國家完成實質上的統一。

戰國時期的貨幣制度同樣混亂,齊、燕通行刀幣,韓、趙、魏通行布幣,楚國通行蟻鼻錢和爰金。秦統一以後,嚴禁私人鑄錢,廢除六國的貨幣,規定以秦國的上幣黃金和下幣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統一的貨幣。此後,各封建王朝大多將鑄幣權掌握在中央手中,錢的形式也保持了圓形方孔模式。

長期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特別是焚書坑儒、嚴刑峻法備受後人指責,但是,我們也不能抹殺他對中華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他統一的文字,我們至今仍在使用;他對地方實行的管理結構,我們至今沿用;統一的度量衡單位,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他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和戰亂;他設三公,置郡縣,統一幣制,締造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北擊匈奴,南征閩粵,開創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版圖。

自秦以後,幾千年來,不管風雲如何變幻,滄海已成桑田,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分分合合之中,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