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俄羅斯有文化輸出麽,為什麽國內幾乎看不到俄羅斯的電影電視劇歌曲動漫?

2016-03-15影視

--------------------怎麽還有這麽多人看不懂我在寫什麽?我這個答案和其他答案除了字數之外的唯一區別就是涉及了文化輸出的定義。現已加粗。這真的不是」中國人知道的俄羅斯人「大點名----------------------------------------------

謝邀,來了。這個題讓我壓力很大——作為多年推坑卻被回答」不好看「的實踐者,我有很多槽。作為一個學俄語和傳媒的人,這個問題又太符合我的專業,真要掰開了講可以是一個畢業論文的量,所以壓力很大,怕回答壞了。

開門見山上結論:文化輸出有,但是很不足。

不足到什麽程度呢,不但是題主發現的看不到他們的影視劇。看知乎上其他關於俄羅斯的問題就知道了——對於其他不冷門國家,大家基本有一個共同的、相對平糊的印象。一談到俄羅斯,則會看到明顯的俄粉和俄黑陣營,而粉和黑掌握的事實更多是來自沙俄和蘇聯時代,對當代俄羅斯的印象十分模糊、扭曲、碎片化。

(怎麽能不上幹貨呢

俄羅斯到底哪裏糟糕? - 俄羅斯文化

首先確定一點: 文化輸出(Culture export)是啥

沒有那麽多時間去做文獻綜述了,拿王嶽川來頂缸吧:「 文化輸出是一項涉及眾多方面的國家文化工程 ,包括轉譯、出版、影像制作與文化傳播等在內的全方位、具體化、深度化的文化實踐,因此,中國文化輸出非一人事,而是全民族的事業,具有國家戰略與文化政策重要意義。文化輸出是文化精神、文化形象與文化生活的輸出,而不是滿足於膚淺的表面繁華與感官的驚艷獵奇。」

所以 文化輸出應當是一個國家的主動行為 ,其他答主說的中國俄語愛好者自發組成的字幕組去繞開版權自己轉譯的幾部電視劇不能算在俄羅斯的文化輸出裏。

而另一位答主說的維塔斯,雖然他在國內不算最紅,但他是隨著中俄互辦國家年的契機被俄方主動推介過來的,所以維塔斯算是文化輸出。

沙俄時期的文化發展曾經一度輝煌——用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文豪強勢打入世界文壇,用巡回展覽畫派(列賓等)強勢打入世界畫壇、用柴可夫斯基、強力集團等強勢打入世界樂壇……這個時間的文化繁盛到不用往外推就自己嘩嘩滿地流的程度。

蘇聯時期的文化也有過強盛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的主動輸出色彩增強了。從語言到文化產品都在社會主義陣營留下了深刻的墨點。

那些輝煌年代的文化輸出強到什麽程度呢?舉一個小例子:中亞廣大民族的姓名都被改造成俄式結構了。中國鄂溫克族中的使鹿鄂溫克一支從勒拿河遷到興安嶺也有幾百年了,居民還是叫著」瑪利亞「」柳霞「」維佳「這樣的名字。

蘇聯解體之後,文化事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說是隨著社會經濟一起頹了,誕生了一系列充斥暴力色情元素的模仿西方又沒仿好的爛作品。曾經聽一個電視制片人說過,資金、資源、人力等情況在一點點變好,但是要說」實作復興「還早著呢——離解體前的狀態還差得很遠。

當代俄羅斯對中國的文化輸出情況分方面來講。

影視 :今年俄羅斯向中國輸出了新版【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等影片,中國也配合地播放了。

影視走出去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是自己拍的片子往外推,二是與外方合拍。

第一條路叫好不叫座。比如最近幾年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浮士德】【利維坦】,都不是娛樂消費型影片,不但片長超過膀胱承受範圍,內容也需要高度集中註意力,對轉譯的要求也非常苛刻,認真看一遍下來累夠嗆,還要陪著郁悶好幾天。所以輸給中國,中國能不能消化得了真是存疑。(然而消費娛樂類的影片都處在我自己可以看,但是不知道拿什麽去說服別人一定要看的水平。)

第二條路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中外合拍總是會產生一些怪剌剌的不中不洋的作品。比如計劃中的中印合拍大片【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大鬧天竺】——雖然有王家衛、成龍等名字,但是難道不是一看片名就覺得超級撈麽?反正【愛在白樺林】【愛在哈爾濱】【愛在綏芬河】【愛在伯力屯】【愛在大列吧】之類的產品我真是見了避之不及。

放幾個還算可圈可點,國際露臉的導演,夠清新的青年有興趣就自己去關註吧。

Alexander Sokurov 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俄羅斯方舟】【父與子】【亞歷山卓】【浮士德】)

Nikita Mihalkov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西伯利亞理發師】【12怒漢】【毒太陽】)

Fedor Bondarchuk 小邦達爾丘克 (【人煙之島】【史太林格勒】)

Andrey Zvyagintsev 安德烈·薩金賽夫(【回歸】【放逐】【利維坦】)

歌曲 :俄羅斯現在發展的最紅火的音樂形式大抵有以下幾種:本土pop(上個世紀的士高曲風)、本土搖滾、本土說唱。

中國受眾對俄羅斯音樂的感情卻仍然停留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上,覺得不是這樣的就不算俄羅斯歌曲。可是真搬來歌劇啊、原生態民歌啊、尚松啊大眾又享受不了。(流行方面,中國受眾喜歡溫柔小清新,沒人要看中氣十足的六十歲大媽唱你情我愛。中國受眾總體上對搖滾和說唱的熱情本來就有限,更不用說語言聽不懂的了。)

為什麽一個在國內不算紅的維塔斯會在中國紅成這樣呢——有綜合原因。其一:當時的總體形象陽光健康,沒有什麽負面新聞,獲得中國官方認可。其二:中後期演唱的更多還是老歌或傳統藝術歌曲,抓住了對蘇聯有情節的中老年人。其三:海豚音的獵奇和早期神秘主義包裝路線抓住年輕人群。其四,當年確實長得帥。

那年代的互聯網還不是現在的互聯網,即使是學俄語的師生,知道的俄羅斯年輕一代歌手幾乎只有維塔斯、奧蘇和聖女天團(蔡依林Love Love Love那個。)

其實,當時還有一個條件不錯但是不算紅的女歌手Lena Knyazeva想打進中國市場,當時的宣傳名號叫做「俄羅斯貴族小天後列娜」。

然而,和中國團隊合作出來的作品是這樣的。你們感受一下中方宣傳中講的那「冷艷的貴族氣質」。

http:// baidu.ku6.com/watch/872 4966196722665530.html?page=videoMultiNeed

這個事情吧,就是一對沒睡醒的周瑜和黃蓋,一個不在打,一個沒有挨——輸出方沒打算往好裏制作,輸入方也根本沒打算像模像樣地接收。兩邊都覺得花裏胡哨炒作下就能掙錢。

話說只有一首神麴自己默默打入中國健身房等場所並經久不衰。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有哪些好聽的小語種歌曲」類貼文裏常見的【Не говори мне ничего】的幕後英雄отпетые мошенники組合吧。(組合名直譯為「不可救藥的騙子」,其實是電影【偷心大少Dirty, Rotten Scoundrels】的俄文譯名。)

Отпетые мошенники

動漫: 蘇聯曾經有一些風格自成一家的作品,國寶級大師彼德洛夫近年還出了一部長片,可以欣賞一下這位大師的霸氣程度。

動畫片-春之覺醒.Aleksandr.Petrov-高畫質觀看

這是他們【熊出沒】級別的親民動畫片【瑪莎和熊】,也出了劇場版,還要去沖擊國際獎項。

其他的動畫片在明顯模仿美式畫風和敘事方式,有一些過得去的長片作品都是在俄羅斯本國歷史傳說故事基礎上創作的,比如【維拉迪摩大公】【勇士伊利亞】【伊凡王子和灰狼】……非俄語專業的朋友們看見這些名字難道不是在想」我為什麽花時間要看?這都是些啥?「(突然覺得這點也和中國情況有點像。。。)

中國院線本來進口片配額就這麽少,就算引進了,哪個影院肯冒險放這種沒準會賠的東西?

文學: 現在全世界文學都有這麽一個趨勢吧,消費文學門檻越來越沒有下限,嚴肅文學越來越詰屈聱牙。雖然解體後俄羅斯的文學事業還在掙紮發展著,中國人知道的除了【守夜人】【地鐵】之外只剩一個佩列文了吧。

其實我覺得俄羅斯消費文學中的」女性偵探小說「轉譯過來說不定能有點前景——但是出版行業已經發展得不輕松了,我一個外行就不隨便添堵了。

不過有個好訊息,兩國上層有動作了,計劃這幾年裏相互各轉譯100部有代表性的現當代文學作品。(然而,一個老教授跟我說,然並卵,大部份年輕人已經不怎麽看霸道總裁之外的書了~)另外,轉譯質素和銷售推廣什麽的又夠我兩晚上睡不著的。

莫言老師的【生死疲勞】俄文版來壓下軸。

所以俄羅斯對中國文化傳播主要面臨著兩個層面的困境:俄羅斯人自己還沒完全探索明白怎麽做才好;中國人在文化中也還迷茫著,反正就知道一點:俄羅斯不洋氣不適合吹牛逼。

其實寫傳播學論文的話,中國和俄羅斯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都是急著要對抗西方的妖魔化、打破刻板印象,都經歷過對自己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強烈否定,都還沒想明白自身文化事業本身要怎麽發展,在對外傳播中也一樣屢屢提著豬頭摸不著廟門。

但是直觀感覺上,俄羅斯發展文化事業的群眾基礎還是比國內好吧。。。

---------倒時差睡不著時想起更關鍵的一點--------

文化的載體語言的輸出

俄羅斯雖然有「俄羅斯世界」基金會等海外傳播機制,但是還沒有建起孔子學院、歌德學院這種成品牌成規模的機構。北京東直門那的俄羅斯文化中心的俄語班接待能力才多大?(另外個人覺得這個中心在宣傳聯絡上力度真的不夠。)

然而,學俄語又不好找工作...

所以,到底和經濟發展分不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