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漫威一系列的流水線電影會不會毀了電影這一門藝術呢?

2019-04-26影視

事實上,沒有漫威電影的橫空出世,現在的電影只會更慘,漫威某種程度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首先你要理解,拍電影需要錢,商業電影需要,藝術電影也需要。不是一塊幾百那種,是好幾百萬甚至上億的資金。所有資方投資電影都是有目標的,商業公司需要票房、基金和政府扶持金需要振興電影業,沒有人會真的拿錢丟大海。

電影不是一個能短線制造出來的產品,短則一年,長則可能十幾年,所以電影賣的是「未來」,要讓資方有信心在未來的某一天這部電影是能掙錢的,而形成這一信心的前提是電影行業的持續繁榮。

所以好萊塢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種可持續盈利的電影模式,早些年靠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靠造星和塑造導演品牌,典型如斯皮爾伯格、諾蘭和昆汀等人;一種是打造續集電影,如【星戰】系列、【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系列。

但是以上模式各有各的問題。明星隨著知名度上升導致片酬水漲船高,連帶提升了制作的成本。名導演也不是每次都靈的,斯皮爾伯格後期也已經有些擼不動票房了。續集電影就更不用說了,到了後面審美疲勞嚴重,越拍越爛是常態。

漫威提出了一種模式:由漫畫本身建立的一個龐大的內容庫,第一圈先挑選一些知名度高的角色打造單人電影(鋼鐵俠、美國隊長),然後把他們組合起來(復仇者聯盟),角色知名度確立以後以老帶新(奇異博士),同時在品牌的庇護下建立一條單獨的時間線(銀河護衛隊),然後最後把所有時間線合並(復聯4),同時保證這當中持續的單人電影產出。

更牛逼的是,他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品牌影響力,以前觀眾不會因為某部電影是華納或者哥倫比亞制作而走進電影院。但是面對漫威,他們甚至都不會考慮內容和卡司陣容,直接就走進電影院了。所以這也給漫威更大的空間,可以挑選新人,可以挑選B級片導演,可以用全黑人班底,可以用文藝片導演。

這一套組合拳,讓資方看到一種可持續盈利的模式,所以他們把錢留在電影業裏。要知道漫威紅火的十年,正好是互聯網串流媒體高速發展的十年,電影院受到了短影片、遊戲和netflix的強烈沖擊,電視劇的制作水平已經被拔到了【權力的遊戲】這種可以比肩史詩電影的高度。1998年觀眾在電影院看【拯救大兵瑞恩】是目瞪口呆的,2018年觀眾已經可以在家帶著VR眼鏡玩第一人稱戰爭遊戲。不管你服不服氣,漫威其實托住了整個電影的大盤,讓資金和觀眾不至於迅速流向其他領域。

那麽藝術電影就此沒落了嗎?要知道這幾年聖丹斯越辦越好,A24在奧斯卡大殺四方,獨立制作其實依然是被看好的。唯一可惜的是,中等投資的電影徹底從市場消失了,資金都在往兩個極端靠攏。那漫威要背這個鍋嗎?

我還是那個問題,想象一下這是一個沒有漫威的十年,電影業會是什麽模樣。資金不一定就會那麽美好的流向其他類別的電影,更多的可能是,他們直接就撤了,今年的中國影視圈就是最好的例子。樹大好乘涼,作為一個創作者,我是希望漫威能持續地火下去,保證電影院不倒下,那他們才有更大的空間去接受盈利預期低的藝術電影。

插個題外話。這幾年我跟台灣的從業者交流,有個普遍的共識是,他們覺得電影輔導金某種程度上摧毀了台灣電影市場。因為輔導金是一種純扶持電影的模式,對電影的市場盈利要求幾乎沒有,以至於花了大量資方的錢,拍了一堆導演自high、市場不認的電影,甚至到後期這些電影連拿獎能力都乏善可陳。觀眾對本土電影失去了信心,轉向國外的片子,一個扶持計劃最後搞崩了整個市場。

反觀南韓,堅決扶持商業電影,最後帶來的結果反而是商業、藝術院線雙繁榮,南韓觀眾的觀影習慣和上座率都是世界前列。

最後說說國內。前些年能給【地球最後的夜晚】投8000萬,給【地久天長】6000萬,前提是當時整個影視圈是欣欣向榮,資方有信心自己在文藝片栽跟頭了,能在商業片上掙回來,拉長補短。你看看今年,有哪幾個公司還敢那麽亂花錢?

退一萬步講,4月來了個【復聯】,影院經理們都要哭了。沒有這些大片的票房加持,影院出現大規模倒閉潮,還有地方給你放藝術電影?

知足吧,少年。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