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孫策為什麽不顧眾人勸阻斬了於吉?

2024-01-17影視

孫策,是吳郡富春人,為破虜將軍孫堅的長子,孫權的長兄。其年少成名,十幾歲時就在壽春結交名士。

在漢代,都講究一個聲望名望,袁紹和曹操之所以在當時這麽有名,一方面除了自身的背景關系,另一方面就是得益於名士許劭在月旦評為他的點評。

而像諸葛亮和龐統的臥龍鳳雛之名,也是有水鏡先生司馬徽,以及龐德公等人在背後的支持,才傳出了「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等頗大的名聲。而孫策也一樣,他在壽春和名士結交,也是為了能夠壯大自己的名聲,去為自己博取更大的聲望。

最後,孫策也的確是成功地壯大了自己的名聲,周瑜就是因為慕孫策之名而前來投靠的。而在公元189年,江淮一帶的名士更是多有投靠他的。

【三國誌·卷四十六·吳書一】又載,「堅初興義兵,策將母徙居舒,與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鹹向之。」

公元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去攻打劉表,後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所殺。當時年僅17歲的孫策,承擔起了「長兄如父」的重任,安葬了父親孫堅後,又帶著孫權等人投奔袁術。等到時機成熟後,從袁術那裏討回來了父親孫堅的舊部,建功立業,為父報仇。

公元200年,孫策率軍奪取了豫章郡,打下了偌大的江東,成就了一番霸業。

而就是這麽一位從結交名士、養望、抓住機會,成就霸業的諸侯,為何在後來遇到了名氣很大的「老神仙」於吉時,卻不顧眾人的反對,執意要將他斬殺了呢?有了曹操斬殺名士邊讓而導致兗州失守的前例,孫策難道就不怕殺掉於吉後會惹上大麻煩嗎?

其實,孫策也知道於吉的名聲之大,更知道斬殺於吉後令孫氏在江東的名聲失真。但是,孫策卻又不得不斬殺於吉的理由。

於吉,是瑯琊郡的道士,在正史上第一次出現時是在漢順帝時期,而到了漢獻帝時被孫策所殺。這時候的於吉,若真以這個時間段來看的話,那他的歲數已逾過百。而從當時漢代至三國的生產力水平,以及醫療水平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

此外,在漢順帝時,於吉的弟子宮崇曾帶神書【太平清領書】百七十卷來覲見,但最後卻被漢順帝斥為「巫覡雜語,妖妄不經」,並沒有得到重視。而其中的【太平清領書】,也就是後來張角所持有的【太平經】。

在漢獻帝時期,於吉隱居於吳郡、會稽山一帶,並制作符水來幫人治病,而且他所持有的也是太平經。

【江表傳】有載,「時有道士瑯邪於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眾所周知,孫氏起家,在一定程度上和征討黃巾有關。

當時黃巾之亂時,孫堅起兵討伐,也因此,孫氏和黃巾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而且,當年黃巾之亂聲勢浩大,人數眾多,這一點孫策是很清楚的。

所以,當孫策的母親吳國太前來勸說孫策時,孫策就以於吉「妖言惑眾」一事來拒絕了。

【三國誌·孫策傳】註引【江表傳】有言,母謂策曰:「於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

從公元195年到公元200年,孫策率軍攻略江東五年,才這麽辛苦地打下了偌大的基業。而於吉則是被孫策歸為黃巾之類,並且於吉在江東的影響力如此之大,能夠讓這麽多人追隨,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危及到孫策的統治了。

策曰:「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昔交州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吾欲殺於吉,正思禁邪覺迷也。」

面對吳國太,以及眾多臣子的勸諫,孫策心中想要除掉於吉的念頭愈盛。而且,為了能夠服眾,孫策還以交州刺史張津來訴說。張津在交州時,對於道教的程度達到了無視聖賢的言訓,甚至還廢棄了當時漢朝所制定的律法。

在平時,張津頭裹紅色巾布,彈琴焚香,認為依照這些方法可以強化兵力。到了最後,卻被部將區景所殺。所以,無論是黃巾軍的浩大,還是張津的所作所為,都讓孫策覺得於吉就是威脅到他統治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威脅到孫策的統治外,還和孫策的性格有關。孫策年少成名,因為他武藝非凡,被時人稱之為「小霸王」,而孫策和霸王項羽的性格也較為相似,都是那種比較霸道,而且剛愎自用的人。

【三國誌】中,在孫策攻略江東,吳郡太守曾暗中投靠曹操,並寫了一封信,而在信中,則寫了他對孫策的看法,就是「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而且,孫策不僅剛愎自用,容人的氣度也不大。

【三國誌】註引【吳錄】有載,「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義,此必危殆。」

也就是說,孫策在有勇有謀的外表之下,還藏有一顆易於妒忌他人的心。當時,孫策正在吳郡城門樓上宴請袁紹派來的使者陳震,而他麾下的諸多將領也在宴會中。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於吉拄杖盛裝出行,百姓皆跟在他身後跪拜呼喊,隊伍排得很長。

當於吉走到城門樓下時,宴會上的諸多將領和賓客們居然不顧孫策,直接起身下樓去跪拜。當孫策派人去打聽時,才發現四下的人都說於吉是仙人轉世,能用符水救人。而孫策站在上面往下一看時,居然看到了人山人海的場面。

孫策這位江東之主,正是誌得意滿的時候,看到這頗有「時人皆知於吉,而不知孫策」的一幕,當然是讓他心生怒火。而且看著自己宴請的賓客都不顧自己,就直接往樓下跑,這豈不是在打他孫策的臉,說他孫策的名聲不如於吉嗎?

策怒曰:「我為不如於吉邪,而先趨務之?」

孫策殺死於吉,在歷史上甚至成為了孫策的汙點,據【江表傳】記載:

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就而見之,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為美也。

孫策殺死於吉的表面原因

從表面上看,孫策殺死於吉的原因是:

孫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為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

從這段記載來看,於吉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孫策的法度,甚至連手下群臣的家屬也已經全部淪陷,連自己的母親也不例外。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宗教最先蠱惑的往往是婦女,然後由婦女蠱惑自家男人。

孫策從手下的 「諸將賓客已經有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 這一情況來分析,自己精心打造的隊伍已經淪陷了。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江東之地就非孫氏所有了。

這還不算,在孫策下令抓住於吉後,其手下的表現更令孫策害怕。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眾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孫策嚴令之下,眾將不僅不收斂,反而 「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 由此可見,江東孫氏的基業已經即將變成於氏的了。而且,在孫策下令捉住於吉之後,諸將不僅沒有反省,反而連連上書為於吉求情。見到此情此景,孫策能夠不殺於吉嗎。

孫策殺死於吉的深層次原因

這還僅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於吉的出身。

據【後漢書 襄楷傳】記載:

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幹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這一本【太平清領書】就是漢末黃巾起義首領張角所做【太平經】的原本。張角發起的「黃巾起義」正是因為有了【太平經】做他的理論指導,才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最終釀成了遺禍漢朝幾十年的危害。

張角雖然在公元184年就已經死去,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黃巾軍的遺禍卻遠未祛除幹凈。熟悉三國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三國時期的諸侯們或多或少都與黃巾軍有著關系,甚至本身就是黃巾軍出身。黃巾軍雖然在北方中原地區的影響力最大,但在南方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早在黃巾軍未起事時,張角曾經派出八位使者分別到各地傳教,劉表占據的荊州和孫堅所在的吳會之地的揚州就曾經是黃巾軍的重災區。

揚州,尤其是孫策占據的會稽、吳郡一帶,黃巾軍的勢力依然存在。這股勢力一直到了孫權即位後的很長時間才被徹底消滅。

據【三國誌 吳書 朱治傳】記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黃巾軍余部陳敗、萬秉等才在朱治的圍剿下覆滅,這已經是孫策死後二年之後的事情了,另一位黃巾軍首領吳桓也應該是在202年左右被剿滅。

由此可見,在孫策當政之時,雖然占據了江東很大地盤,但是其統治力遠遠不足,先不要說那些藏在深山裏面的山越,就連身邊的會稽郡和吳郡也仍然有黃巾軍肆虐。

就在這樣一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於吉出現了。

【太平清領書】的作者,甚至可以說是張角老師般的人物出現在江東,自然迅速吸引了江東士民,甚至連孫策的母親和群臣也沈溺其中。

如果於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與黃巾軍合流,在當時那種局面下,黃巾軍就會迅速擴大,席卷吳郡和會稽郡。

到那時,自己手下那些臣子們還會有幾人仍然效忠於自己呢?可以預見的是,江東會迅速淪陷,自己乃至於家族都會死無葬身之地。

而本來已經處於沒落的黃巾軍則會死灰復燃,在南方掀起又一輪腥風血雨,江東那來之不易的穩定就會付之東流,人民也會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英雄人物之所以會超出常人,那就是可以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在常人眼中,孫策殺死於吉,主要是因為他在江東的權威受損,害怕長此以往,自己會喪失對江東地區的統治力。

甚至還有人以於吉已經年過百歲(究竟是否過百歲,無法考證),殺死他就是違背了聖人之教,是孫策人生中的汙點雲雲來批評孫策。

可是,在孫策眼中,於吉的危害遠超過使自己威信受損這麽簡單的、明面上的事情,而是預見到了於吉和黃巾軍合流的危險。

如果不及時遏制住於吉在江東地區傳教的勢頭,那麽,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局面很有可能會出現。

因此,孫策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然地殺死了於吉。在這個意義上說,孫策不僅是一位合格的統帥,還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至於那些江東群臣們,根本不具備孫策這般的遠見。孫策相對於他們,可謂是世人皆醉我獨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