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4K電影的效果是否已經超過了菲林?

2016-03-21影視

現在在影院放映的電影,有數碼和菲林兩種——下次你去影院看電影,可以看看自己買到的電影票,一般都會在影片片名後面標出( 數碼 )或( 菲林 )字樣。不過這張電影票反應出來的,一般只是放映方面用的是數碼拷貝還是菲林拷貝。電影從拍攝到放映,主要有三個階段:拍攝、後期制作、放映,後期制作這個環節早已全面數碼化,基本沒有人再做菲林剪輯、調色以及膠轉磁、磁轉膠了。所以現在的電影基本就三種:數碼拍攝、數碼放映和菲林拍攝、數碼放映,以及菲林拍攝、菲林放映——中間環節都要進行數碼處理,而且第三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了。

數碼和菲林不僅僅是兩種介質的區別,還涉及到技術、保存等方面特別是美學上的不同取向。很多人認為即使是4K拍攝、4K放映的電影,還是沒有菲林那種獨特的「菲林感」——盡管數碼拍攝的電影可以透過後期制作調出近乎你任意想要的效果。數碼拍攝的電影到底能不能完全取代菲林,目前還沒有定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概都會是數碼作為主流,菲林仍有生存空間的狀態。

所謂4K電影,指的就是數碼拍攝和放映中的畫面分辨率:1.3K分辨率為1280×1024,共131萬像素;2K分辨率為2048×1080,共221萬像素;4K分辨率為4096×2160,共885萬像素。自然,K數越高,清晰度越高,畫面中的資訊也越多,效果越好。菲林本身是模擬訊號,無法以數碼的方式來衡量,只能說原始的35mm菲林素材大致相當於4K到6K的分辨率,但經過後期處理失真失,最後的菲林拷貝約相當於4K的清晰度。IMAX的65mm菲林效果最好,大致能相當於6K到8K的水準。


這張圖可以大概看出,同樣精度下,4K能展現盡可能多的畫面;而在同樣大小的畫面下,4K則能容納盡可能多的資訊量。(註:圖中的分辨率不是4K及2K電影的標準分辨率,僅供參考)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家庭電影娛樂的標準:DVD分辨率為720×480(NTSC制式)和720×576(PAL制式);藍光BD的標準分辨率是1920*1080。我們大致可以認為,不考慮銀幕大小,2K放映機播放電影的清晰度其實與家庭影院播放藍光碟的效果相近,而1.3K放映機還不如藍光。4K電影則顯然遠高於藍光的標準。

在世界範圍內,現在2K放映機是影院的標準配置,4K放映機則還只有大城市大影院才有——在20米以下寬度的銀幕上,2K和4K放映機放出的效果其實沒有巨大的差別。國內數碼版電影基本都是2K的分辨率,還有很多1.3K甚至0.8K(大多在農村及小城市)的放映機,這些機器放出來的大片效果顯然會打折扣。不過在北美,從拷貝到放映機已經基本全進入了4K時代。2009年金馬倫選擇了倫敦為【阿凡達】首映地點,當時就采用了巴可4K 3D雙機的形式來播放【阿凡達】!以保證最高的亮度和最好的效果。國內則比較奇怪,據我了解,有不少進口大片實際進來的是4K拷貝,但金鑰只能使用2K的。導致我們現在很難在影院體驗到真正的4K電影。

4K電影放映機我們一般人也接觸不到,且不去說它。就說拍攝方面吧,現在的手機等器材已經可以拍攝2K級別的影片,但離4K還有點距離。電影、電視方面用4K拍攝顯然是個趨勢,如今很多好萊塢電影大片都使用4K攝影機拍攝,常用的器材有RED或SONY等家的產品。比如彼得·積遜拍【哈比人歷險記】用的是RED EPIC,而最近金馬倫拍【阿凡達2】用的則是RED EPIC-M。華語電影在技術上與國外還有一定距離,我只記得【歸來】當時打了4K電影的噱頭做宣傳,聽說影片用了索尼F65攝影機原生4K拍攝,但影院效果上似乎也沒讓觀眾有多麽驚艷。還有一部國產電視劇【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被稱為國內首部采用4K拍攝的電視劇。隨著高畫質台越來越普及,4K節目需求應該也會多起來。

佳能EOS C500拍攝的國產電視劇

前不久正好有個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展,出於興趣我也去轉了轉,基本屬於外行看熱鬧。先是看到了佳能的展台,發現這家單反領域的王者也推出了大量4K器材,其水準自然是極高的。上面提到那個國內首部4K拍攝的電視劇【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就是由佳能的4K攝影機EOS C500拍攝的。這台攝影機能用上大量的EF鏡頭群!屬於小巧但強大的類別,拍電影電視劇兩相宜。還有台單反EOS-1D C讓我印象深刻:這麽部不大的機子就能作為電影攝影機拍攝4K電影,而且是35mm全畫幅的感應器!這對預算不多的初級電影人來說能稱得上神器了吧。

索尼的展台東西也不少,畢竟在4K方面也是著名廠商了,不過我對索尼最感興趣的是其4K顯示器材,特別是4K家用電視這塊,期待其盡快降到普通人能買得起的價位——那台85寸的4K液晶電視讓人口水流一屋子呀!可惜時間緊,沒有註意到RED展台,不知道有沒有來參展。

隨著4K攝影機的普及,我首先想到的是:未來電影對演員的要求會更高吧,在纖毫畢現的4K攝影機鏡頭下,各種臉上的細節都會被捕捉到,電影後期制作的人估計會越來越郁悶的。此外就是所謂的菲林感(不管這說法是否真正成立)問題,我其實對這種菲林感是很有感覺的,但理性上則是數碼電影的支持者。我認為隨著技術發展,數碼方式的拍攝、制作、放映最終會全面勝過菲林(註意,是勝過不是取代!)。不過4K技術成熟之後技術發展又向何處去呢?8K?16K?分辨率無限地提升到底有多大價值?其天花板在哪裏?不清楚,很想聽到更多這方面的見解或討論。


補:前不久在索尼的店裏看到了85寸4K電視上放映的電影【極樂世界】片段,是飛行器墜毀在太空站那一段。感覺有點假,有種看特效不太好的電視電影感。這似乎和目前 48幀 觀影體驗類似。不過我想隨著技術發展,這些問題還是會得到解決的,電影感依然會得到重視,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