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紀錄片?

2014-05-13影視

最近看了很多教育相關的紀錄片,如【盜火者】、【出路】、【畢業後的大多數】、【高十】等,這裏挑【父親】聊一聊。

時間背景是2005年,故事發生在陜西藍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孩子韓勝利考上了西安一所三本,西安石油大學。父親韓培印為了給韓勝利籌措學費(一年一萬,三年三萬),變賣了家裏值錢的物件,豬牛羊,跑到西安的工地上打工,希望能掙得多一點。

為什麽家境貧寒的韓培印願意傾家蕩產,不惜代價地送孩子繼續讀大學?我從紀錄片中得到的答案是,韓培印對知識有種信仰。

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工地寢室裏,工友們位在桌前打著撲克,韓培印坐在床頭,抱著小本子念著自己創作的對聯。工友們不耐煩地應和道,「挺好挺好」,就能讓韓培印樂的很開心。那個本子上寫滿了他的「創作」和日記,內容也多是關於給孩子的寄語,無非是「只有你今天的辛苦才能換來明天的回報」。(每個月韓勝利找韓培印要生活費的時候,韓培印總會拉著兒子給他念念小本子上的內容)

韓勝利選擇了當年熱門的通訊專業。父親還想象著,等到兒子這四年一過去,孩子就能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對著電腦辦公。至少不用再像自己一樣,種地,打工,下苦力討生活。囑咐孩子的話都是:你一定要在大學學一技之長;我看到報紙上有人得網癮,你可不能去打遊戲;我在工地上花不了多少錢剩下的都給你,在學校好好學習就行了,千萬不要想著去兼職掙錢。

父親在工地上掙的錢當然不夠兒子的生活費和整個家庭的開銷,每次兒子來找自己要錢之前,韓培印都要向工友們五塊二十地借錢。他明白雖然自己為的是自己家的大學生,但畢竟工友們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不敢多借。

韓勝利在西安石油大學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學費已經帶來了足夠的壓力,而韓培印不允許韓勝利去兼職掙錢,「開源」不行,就只能「節流」了。韓勝利在學校早餐吃一塊、午餐兩塊、晚餐兩塊,平時都吃便宜的素菜,隔兩天吃一次葷菜改善生活。

他很懂事,功課上很刻苦。鏡頭中, 他撿起乒乓球台、籃球架下的礦泉水瓶放到自己的塑膠袋裏,從垃圾桶裏翻出來啤酒瓶攢在宿舍裏,收廢品的來了就拿這些瓶子換錢;他向記者展示著自己的室友、父親的工友送給他的舊衣服;跟記者說,他的室友有手機、有電腦、有MP3,而僅有一台公用電話屬於自己。

我常聽到的故事裏都是,農村孩子讀完大學就飛上枝頭當鳳凰了,有出息後能出人頭地。但是韓勝利的故事與這些完全無關。畢業之前,大家都忙著找工作,韓勝利也在招聘會上走走停停。但一上午轉下來,韓勝利連嘴都沒有張開。我覺得原因有三點:

  1. 韓勝利可能性格本身就比較內向;
  2. 其次,他在學校收破爛、接受室友的施舍,這些經歷可能讓他產生了自卑心理,再面試官面前絲毫不敢展現自己;
  3. 另外,就是他在學校裏只學了課業內容,沒有考慮將來工作需要什麽能力,嘴裏念叨的還是「通訊專業好,將來好找工作」,但根本不知道應該找什麽工作、去哪兒找、該怎麽贏得工作——這些在學校裏都沒有教。

對知識有信仰的韓培印,對兒子畢業後光輝前途充滿了憧憬,他念叨著,大學生總是一個光鮮的身份,不可能面臨沒飯吃的問題。但是另一邊,求職路上屢屢碰壁的韓勝利說,父親接受不了他做保安、服務員、導購也得接受啊;得接受現實啊,現實就是這個樣子。

韓勝利最終也沒能留在西安,而是去了青海的一個縣城。並且在戶外工作,薪金甚至不如在工地的父親。

父親也慢慢懷疑,當初傾家蕩產讓兒子讀大學是不是正確的選擇——中學畢業,在深圳打工的女兒的薪金是兒子的兩倍。別人問起,以後是否還會讓孫子孫女上大學,往日對知識充滿信仰的韓培印說「我看讀書是沒用的」。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很多人對於高考、大學都有一種迷信,所以這些言論很容易聽到:你考上一高,就能把一只腳踏進大學的校門了,將來就能在辦公室吹空調了;等你考上大學你就輕松了;高考能決定你的命運,等等。

真的嗎?我考上大學就能放心享受成功了嗎,大學畢業我就可以衣錦還鄉、光耀門楣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否則韓勝利就應該有個美好點的結局了。

可這樣的結局能怪誰?

怪韓培印?在工地上賣苦力,舔著老臉問工友借錢,為韓勝利籌措學費生活費。

怪韓勝利?農村家庭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總是差人一節的。能努力考入大學之後就不容易,又省吃儉用刻苦學習。雖然長進不大,但似乎也無可厚非。

既然都不能苛責,那就只能怪社會了,怪現在的教育體制了。

教育是一個大話題,但也是一個與每個人相關的話題,與這部【父親】關系更為密切的是寒門學子的教育。「高考是寒門學子翻身(或者階級躍遷)的最大希望」這個論點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沒有異議,但是卻沒有多少寒門學子真的能夠靠高考改變命運。

寒門學子的義務教育

對於在鄉村學校接受小學教育的孩子,他們難以接觸到 優秀教育資源 。一面中央要求清退民辦代課教師,另一面在編公辦教師根本留不住——鄉村的交通、水源、網絡、衛生條件,任何一方面都讓師範畢業生望而卻步。

熬過了小學考上中學,還要面臨著 教育資源集中化 的局面。優秀的師資力量,優秀的生源都被集中在縣市中幾所中學。在落後的教育條件下,唯有心無雜念地苦學,才可能相較於其他考生在高考中有些競爭力。

寒門學子的高等教育

少數的幸運兒,在落後的義務教育中脫穎而出,在家庭的支持下堅持讀完高中,與受過優越教育的學子經受同一張試卷的考驗,來到了大學面前——1999年擴招以來,大學之門可能敞開得更大些。但是「出身越底層,考的學校越差」的大趨勢是很難改變的,考不到有國家財政補貼的重點大學,只能自己掏高價上民辦大學。

我們的教育輸在哪兒?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入學典禮時,黨委書記陳小築的演講。內容記不太清了,大概意思是: 大學四年重要的不是記住了多少知識,而是能否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深以為然。

高考,大學真的重要嗎?重要!但是重要的不是我高中的知識點背的有多麽熟、大學的考試考了高分,而是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

很多像韓勝利一樣的寒門學子,因襲了父輩對於大學的幻想——大學就是最好的出路。他們在大學裏刻苦學習兢兢業業,但畢業之後,卻發現出路難走,全是絕路。這不是在宣揚「學習無用論」,而是在學習知識之外,「 培養思維方式」應被給與更多重視 。或者換句話說就是活得明白。

衡水中學、深大附中都會向清華北大輸送人才,他們無非是接受了不同的初等教育:前者以考點為導向,後者除了知識點考慮了更多綜合素質。相似地,各種層次的大學也都會有好出路的畢業生,以及找不到工作的loser。在相似的環境下造成如此差距的原因,是在高中、大學這七年中,培養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

一群人會在學習之余,思考更多未來——考慮著: 現在的專業適不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應該為轉專業付出怎樣的努力;將來從事怎樣的職業;我應該如何充實畢業時的簡歷。如果自己成為一個科研型的人才應該把基礎課程掌握紮實;而如果自己以找工作為導向的話,就看哪些功課對於崗位更有用,對於那些性價比低的科目,即使學分很高也不值得花太多精力 。這叫做「拎得清」的大學生。

而另一群人盲目地樂觀著,他們認為我考進了一個好大學就完了,我的任務就是按部就班地把每一門功課學好,絲毫擔心畢業之後怎麽找工作。身邊不乏這樣的同學,他們說看到身邊的朋友讀完研究生,找的工作都很不錯,所以他也打算考研試試。他們一面在學校開黑打遊戲,上課就沒擡過頭,找人代寫大作業,另一面高不成低不就,埋怨找不到好工作。畢業沒倆月,本科學的知識忘幹凈,大學四年除了一身膘什麽都剩不下。最後的結局就是—— 畢業了都不知道自己怎麽失業的

很多中國父母對於教育抱著狂熱的態度,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始終擔心著哪個老師選錯了、哪個補習班少上了、哪個大學報錯了——他們給孩子的目標只有「考上好大學」。然後呢?很多學生在高三畢業填報誌願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想從事什麽專業,聽親戚說金融掙錢多、電氣就業好、材料有研究前景,就盲目地選了學校、專業。我們接受的教育中甚少有發覺自身職業興趣,細致規劃職業生涯的啟蒙。後果就是,進入大學校園之後, 一部份人覺醒後成了忙著積累經驗找工作的「功利主義」,一部份沈浸在自得中成為了得過且過混日子的「虛無主義」

韓培印已經老了,他時常會很自然地想到死亡。他在筆記本上寫道:「我不可能再活50歲,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麽的快啊,在我30歲以前,總覺得人生的路是漫長的,曲折的,可我現在才覺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長的,而是飛快的。」

韓培印還是沒有埋怨任何人、天意,或是體制——人能承受能力遠遠超乎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