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有哪些戰爭片中細節的錯誤至今沒有被導演意識到?

2021-12-26影視

明明是老式栓動步槍,偏偏還擺出一副三棲特戰隊的持槍動作:

美軍動作

有槍背帶不背著,槍也不上肩,我看看你這樣端著能走幾裏地?

真實的行軍,扛槍
日軍扛槍
影視劇虛假的行軍,手端步槍,擠在路中間
高水平的影視劇,行軍分列兩旁,中間過車,戰士扛\背槍,隊伍又長又散
高水平的影視劇行軍佇列,鏡頭遠近分明,還混雜著我軍特色——擔架隊,一個鏡頭就體現了人民戰爭的特點

大量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我軍,裝上三零刺刀槍長近1米7,

對於當時平均身高並不高的中日軍隊來說, 槍口向下,還不杵地了?

真實的日軍身高和步槍長度對比

所以才要扛槍。

也是扛槍,所謂「當兵扛槍」,就是字面意思:扛著槍

有CQB式沖鋒的:

CQB沖鋒

然而,其實應該是這樣的

槍口向上

包括被許多「軍迷」奉為「最優秀國產軍事片」的集結號:

太極旗飄揚看多了吧?也難怪,同一個南韓特效團隊嘛。

看看我軍真實的巷戰打法:

解放上海的我軍,註意第二名,單手持湯姆遜,和下文的西方軍隊雙手持湯姆遜做對比

註意紅袖標,是我軍指戰員戴鋼盔後為了標識敵我,防止誤傷。

(而集結號裏雙方都戴著鋼盔,別說街道上混戰了,連作為觀眾的我有時候都分不清誰是誰)

拉開距離,照沖不誤。哪來的什麽巷戰CQB。

再看看彈幕裏號稱「國產第一軍事片」的集結號:

即使是後來的誌願軍,狹窄空間內的坑道作戰,也是單手拎衝鋒槍(50衝鋒槍和波波沙沒法握槍管,太燙),也非人人CQB姿勢——

一般這個姿勢拎衝鋒槍的,都是老殺手了
左手反坦克手榴彈,右手持槍
可以看出我軍的習慣動作還是單手持槍,後面接敵的戰士也是平端腰射,而非槍口向下
即使到了80年代,平端、腰射也是固定動作,沒有說槍口向下的

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許多場景已經是地道的CQB作戰環境了,可我軍警的習慣還是單手持槍:

九十年代單手持79沖
本世紀初單手持八一杠

我軍的動作裏,即使是雙手持槍接敵,也不是槍口向下,而是平端於腰間。可以看下對比:

我軍和美軍的雙手持槍對比,可以看出影視片用的是美軍動作而非我軍傳統動作

用美軍的動作,去套我軍的影視鏡頭,能不違和嗎?

除了後來換裝95,這個貫穿了幾十年的持槍習慣才改過來。

太多的國產戰爭片,前期各種宣傳彩蛋,什麽「退役軍人群演」「全體軍訓三個月」「一手還原武器」,

不知道軍訓三個月訓啥了,是不是負責人連紀錄片影像都沒看過幾眼。

單手持槍
還是單手持槍
人家女同誌都知道單手持槍,還知道手榴彈強攻得用筐裝
人家女同誌還知道把標尺立起來

文藝作品脫離群眾,就會拍的啥也不是。

近代東西方軍隊因工業實力不同,導致機械化程度天差地別,因此發展路線也不同。具體體現到個人動作上,就是:

中日軍隊(近代中國主要學習日本的軍事操典)因火力不足、機械化程度低,大量裝備栓動步槍(三八式還是二戰最長的步槍), 步兵沖鋒強調的是「快速運動」,單手持槍是為了步兵的運動速度。

只有接敵時才雙手持槍,槍口\刺刀向上,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刺刀作用。

解放刺,註意槍口向上。槍口向下的美式端槍,怎麽拼刺?
槍口向上,才能拼刺,發揮老式步槍的最大作用
老電影裏,主力八路帶刺刀,民兵遊擊隊沒刺刀。你現在的劇組是沒錢嗎?幾千萬砸進去,連個刺刀都不知道做?
CQB美式沖鋒

而西方軍隊(英美德)機械化程度高,無需中日這樣的長途徒步+沖鋒,又裝備了衝鋒槍等大量自動火力, 因此強調的是「快速瞄準打擊」,雙手持槍便於快速瞄準。

這和東方軍隊打綁腿、西方軍隊穿長靴是一個道理。

經典的西方軍隊雙手持槍
人家M1碳烯是什麽長度,你三八大蓋是什麽長度,能這樣照搬照抄嗎?
然後國內許多影視劇就模仿了,不倫不類

其實應該是這樣的:

槍口向上

這樣的:

還是向上
真正的蘇聯戰士
擺拍的聯邦廢物
真正的人民戰士
擺拍的文藝廢物

而真實的日本軍隊,使用的日式持槍動作是這樣的:

1.單手持槍

2.雙手持槍

我軍在正式創立自己的條令之前,也是使用的日式持槍動作:

1.單手持槍運動

單手持槍

2.接敵時雙手持槍,槍口是平端或向上,而不是向下,是為了更好的刺殺敵人。

(這部【解放石家莊】電影,我媽說在她小時候,村裏放這種大踏步沖鋒電影時,底下群眾都鼓掌)

就現在國產戰爭影視劇裏的那個端槍,一看就是美國大片抄來的。

你用端M14和M4的姿勢,去端七斤半的老步槍試試?沖上30米你就端不住了。

如果不信, 可以抱著根粗木頭跑個200米試試, 看看是槍口向下省力,還是槍口向上省力。

可惜,很多導演沒意識到。還覺得挺帥、「挺真實」。

明明我軍的動作是獨樹一幟的幹凈利索又英武,為什麽非要模仿個【兄弟連】的西方軍隊, 仿佛走個「西方路線」才覺得帥氣?

正版西方戰爭影視劇的表現手法,節奏適當、排程合理、畫面清晰、剪輯明快

有些國內導演, 既沒有西方導演的鏡頭語言,也沒有人家的剪輯手法,自己傳統戰爭片的表現風格(【南征北戰】、【上甘嶺】)又不屑一顧,

只會生硬的模仿動作,最後弄個半土半洋、不倫不類。

山寨西方,結果還沒山寨好,動作出戲、排程淩亂、畫面一團糟

西方的沒學明白,自己傳統的又丟了,就是弄個不倫不類,最後學個南韓二道販子,加層濾鏡就忽悠了多少人, 撿好萊塢吃剩的東西,還覺得「挺真實」「好看」

送他們四個字:脫離群眾。

據我了解,這樣近的室內距離,日軍會刺刀突進而不是好萊塢式對射。除非導演安排。

一夥人端著個槍管子擠擠扭扭往上拱,不倫不類,非驢非馬,叫什麽「沖鋒」?只能叫「趕羊」;

(這是典型的戲劇舞台上的表演方式,拿到熒幕上也這麽拍?)

煩請導演組織下最基本的沖擊隊形,再把漂亮幹凈的皮帽子換了好不好?

隊伍拉開,刺刀平端突進,大踏步酣暢淋漓,這tm才叫沖鋒!

……………補充新更

還有一個關於駁殼槍的小細節。

現在影視劇的駁殼槍,槍背帶都是系在腰帶裏的,無他,就是為了「好看」

其實你仔細看看就知道,駁殼槍槍帶收的如此短,還系在腰帶裏,近30厘米的長手槍, 這樣壓根是抽不出來的。

作為參考,同時期的曲特1911長度是21.9厘米,托卡列夫T33長度是19.6厘米,南部十四才11.7厘米。

而「駁殼槍」「盒子炮」的設計定位,是當成「沖鋒手槍」使用,長度達到28.8厘米,你像普通手槍那樣把槍帶別在腰帶裏,抽出來很費勁。

所以真實的叫法,是「背盒子炮」「挎盒子炮」。請看:

看看槍背帶的長度,放了多長。

而影視劇裏這樣別槍,你是抽不出來的——

而講究一點的影視劇,就比較真實,

完美復原了便衣隊形象
佩刀也一樣。鬼子被射落馬下,騎馬狀態的佩刀就是放的很長

當然,最講究的還是老電影,和當年真實的遊擊隊一樣,直接做個槍卡子,別在腰帶上。手槍不入槍套,眼睛死盯敵人。封神老電影,帥啊。

只要一身正氣,就是平頭也帥

劍眉星目,正氣凜然,利索幹練,有膽有識。這才是革命化的審美。

我的專欄

……………我的其他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