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同時作為演員和導演的姜文?

2014-07-03影視

姜文有演技嗎?

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他出道多年,從來沒人在這方面質疑過他。

但是影帝、視帝類獎項,姜文只有三個,影帝是大眾百花獎,是由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獎,視帝是金鷹獎。

諸如金雞獎、金馬獎、金像獎這類有專業評審評選的演技類獎項,姜文無一斬獲,那麽是否證明專業人士認為姜文演技不行呢?

就算不考慮這些因素,姜文上一次拿下演技類獎項是1998年。

彼時的姜文憑借【宋家皇朝】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但姜文在片中並沒有多少戲份,完全的客串出演,此次獲獎與回歸後第一年有關。

嚴格來說,姜文上一次獲得演技類獎項是1994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此後的28年姜文再未染指,這能表明姜文沒有演技嗎?

如果想知道姜文到底有沒有演技,得從他的表演方法變化中找答案。

早期的姜文是純粹的體驗派,拍攝【紅高粱】時,為了貼合余占鰲的形象,姜文經常在莫言家門前的河裏洗澡,全身都濕透後,就上岸躺下來將自己曬得黢黑。

所以我們在【紅高粱】中看到了一個有史以來最黑最土的姜文,這是因為那時姜文式表演體系還未形成。

【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姜文的表演成了自成一派的方法派。

此後姜文的電影有了風格,快速剪輯、多線敘事、精彩反轉、逗趣台詞、繽紛群戲,稍不留神就會被侃暈。

可是,一旦理清故事線、找出關鍵點,兼顧頭和尾,就能收獲嗑藥一般的極致快感,從而上癮到不能自拔。

他的電影只要看得開心,就不失為一個好故事,不管前期鋪墊了多少條線索,最後總能完美地匯成一條為主線服務的故事。

姜文借助於這種風格讓他的表演類似化,啰嗦、端著,大男主,倔強、專一,冷幽默。

但姜文的這個方法派,不是簡單地與角色保持一致,也不是姜文成了角色,而是角色就是姜文,姜文演的是自己的性格,讓自己的不同面在銀幕上展現。

換句話說,將馬大三、唐雨林、張麻子、馬走日、藍青峰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姜文。

在姜文自導自演的這五部電影中,姜文飾演的角色都具有啰嗦、端著,大男主,倔強、有才,冷幽默這六個特點。

如【鬼子來了】中的馬大三,即使沒有完成處決俘虜任務,也會強行端著,不讓村裏人笑話自己。

【讓子彈飛】中的張麻子則是則是大男主和冷幽默的代表,自己認定的事情誰都不能更改,間隙還會同瘤子開莫紮的玩笑。

【太陽照常升起】中的姜文,借由唐雨林傳達自己專一、有才的性格,他蓋過章的天鵝絨,即使他不要了,其他人也不能碰。

【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中姜文則完美展現了自己啰嗦的一方面,但此啰嗦不惹人厭,反而能讓人咂摸出許多味道來。

那麽這種姜文式表演風格是怎麽形成的?

除了第一二代導演太早古之外,姜文演過所有代際導演的戲,且每位導演都有自己鮮明又無可替代的風格。

在這些導演之間反復,表演體系還未徹底成型的姜文被不斷地潑墨,最終成了看山不似山,看水不是水的姜文式表演,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他人無法取代。

如與第三代導演謝晉合作的【芙蓉鎮】。

姜文在片中飾演原縣文化館館長秦書田,經過謝晉的指導之後,姜文的魅力又提升了。

不同於其他演員的包裝氣息濃重,姜文身上有一股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生氣質,一看就像有文化,讀過書的演員。

在早一年的【末代皇後】中,戴上眼鏡的姜文也能看出這種書生氣質,但顯然沒有【芙蓉鎮】之後濃烈。

與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合作的【紅高粱】。

跟張藝謀的初次合作,姜文身上的那股莽撞勁兒、蔫兒壞被張藝謀開發了出來。

以至於到了1997年的【有話好好說】,張藝謀已經很難壓住姜文的個人風格了,而該片也成了最不像張藝謀的電影。

與第四代導演謝飛合作的【本命年】。

姜文飾演北京青年李慧泉,其身上的宿命感被姜文帶到了他此後的電影中。

不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還是【讓子彈飛】中的張麻子,這些角色最終的命運都跟李慧泉一樣,孤獨。

在各大門派下習武,有了各大掌門的言傳身教,姜文就像一個會吸星大法的高手,吸走了各大導演的功夫。

在體內執行了一個周天之後,打通了任督二脈,形成了采百家之長又獨立於武林的新和聯勝,亂但有章法,且不拘泥於學院派的表演套路。

因此,從姜文的表演變化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演技一直在進步,直至成了自己。

為什麽以前的姜文演的電影就是某導演的作品,但後來的姜文演的電影,即使不是他自己執導,也會被烙上姜文的銘印。

因為他的個人風格取代了導演,如同周星馳、成龍一樣,內建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姜文,導演是誰不重要。

這類演員,他們的表演會被他們的風格蓋過,導致演技類獎項屢屢與他們無緣。

如成龍是第一位連莊金馬影帝的演員,金雞獎影帝,但金像獎對他不聞不問,甚至連提名都屈指可數。

周星馳出道22年,直至2002年的【少林足球】才成為金像影帝。

對於這個遲來的獎杯,周星馳曾經也有過迷茫,並且在1996年的【大內密探零零發】以譏諷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但個人風格鮮明的演員又是華語電影中的稀缺貨,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姜文的電影,就算其他配置不變,把姜文換成其他演技派,那種搞格調、諷高雅的味兒就沒了。

你能想象孫紅雷對著黃四郎說,「我就想讓你轉譯轉譯,什麽叫驚喜」嗎,恐怕在觀看時會立馬腦補,「我問你這瓜保熟嗎?」

這類演員就屬於氣質型演員,由於個人獨特的個性和氣質的強烈滲透,從而影響或代替了角色本色,讓觀眾忽略了角色,沈迷於演員的魅力。

諸如此類的還有王寶強和周星馳,【港囧】成了包貝爾,尷尬溢滿螢幕。

【行運一條龍】以周星馳來捧葛民輝,【千王之王】又用周星馳來捧張家輝,結果大家有目共睹,周星馳雖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

所以像姜文這類氣質型演員,與周星馳、王寶強一樣。

不論戲份多少都不會讓觀眾移開眼睛,因為大家喜歡的是姜文,而不是角色。

這種喜歡讓看姜文電影的觀眾的需求從欣賞演技變成了追捧姜文,姜文走在了台前,演技藏在幕後,自然就沒人關心演技如何了。

姜文散發的魅力透過三種方式使觀眾沈迷其中。

一是自身的氣質對觀眾的吸引,二是風格化的表演對觀眾心理的滿足,三是塑造的角色帶給觀眾的共鳴。

如【尋槍】中的姜文,明明是陸川導演的電影,但被貼上了姜文的標簽,人們在提及時總是下意識地忽略陸川,這就是姜文的魅力。

由此可知,並不是姜文沒有演技,只是因為姜文的個人風格太突出,導致大家滿目所及都是姜文。

但是這種認知對演員來說也許是一件壞事,因為演員的戲路被限制了,只能出演與自身氣質相近的角色,轉型困難。

但姜文怎麽會在乎這一點,畢竟風格化演員奇貨可居,就算他們一直在舒適圈裏肆意遨遊,也不會有太多人嫌棄他們不敢去深海。

正如張麻子在【讓子彈飛】裏與師爺的對話一樣。

師爺告訴他,想要在鵝城有飯吃就得跪著,別提什麽公平,在鵝城黃四郎就是「公平」。

張麻子反問道:「我為什麽上山當土匪,就是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師爺恍然大悟,「原來你是想站著掙錢啊,那你得回山裏。」

師爺隨後解釋道:「百姓眼裏,你是縣長,可是黃四郎眼裏,你就是跪著要飯的。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張麻子什麽人,站起來七尺男兒,坐下來四尺二的漢子,自然聽不得這種臟詞兒,隨即嗔怒道:「寒磣,很寒磣。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這樣的姜文,可以在舒適圈站著把錢掙了,為什麽要費力不討好到其他區跪著要飯呢?這就是風格化演員獨有的傲嬌,姜文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