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2016-12-19影視

我寫的這個不算是評價,就當是一個介紹吧。

我和劉露這次想做一部大家沒見過(或者說是很久沒見過)的電影,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更確切地說,我和劉露所學習的藝術體系本來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所追求的藝術性本就不是背離市場需求的。我們不會將「藝術性」和「商業性」分開對立起來,也不會在追求藝術之外單獨去考慮商業性,我們相信只要一心一意遵循我們的藝術標準,作品就一定會兼具商業性。

【驢得水】和商業電影的共同點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讓大眾看懂、看過癮。而我們並非透過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場面來達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透過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鮮活表演。

【驢得水】和藝術電影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這部電影強烈的戲劇化風格繼承自【辦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醜八怪】等這些我和劉露非常熱愛的電影,但這種風格或許與大家心目中藝術片「詩化的風格」是截然相反的。

詩化的藝術電影註重意象、感覺,強調鏡頭語匯的表達。而我們強調極致的戲劇性,鏡頭語匯是故事和演員表演的載體而非電影的主要表達方式。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樸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劉露相信商業和藝術並不一定那麽涇渭分明,我們不做沒營養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養生料理,我們想做一道好菜,讓食客覺得好吃的同時得到營養。


附長文:不靠譜的【驢得水】

我和劉露這部叫【驢得水】的電影,從開始做到最後做成經歷了漫長的7年時間,一度困難重重,只能靠自籌資金啟動。業內那幾年對這件事的認知是:一個很靠譜的專案,遇到了兩個不靠譜的人。

這個專案有多靠譜呢?自從09年【驢得水】的電影故事在我和劉露的討論中誕生,聽過它的人無不嘖嘖稱奇,12年和至樂匯合作將它改編成舞台劇之後一夜爆紅成為「神劇」,就連史航這樣的專業編劇也數次在觀劇過程中驚嘆「沒想到」、「不可思議」。所以說這並不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專案,而是一個業內俗稱的「優質IP」,但讓不少人覺得惋惜的是,這樣一個好IP卻毀在了兩個極不靠譜的新人手裏,這兩個不靠譜的人就是我和劉露。

當一波波感興趣的投資者和制片人來與我們洽談【驢得水】這個電影專案的時候,會提出一些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而我和劉露總是給出他們不想聽的答案。

比如最常見的問題是希望我和劉露「開個價」。也就是說,我們把故事賣給對方,由對方去組織創作團隊。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往往會認為這個提議是很難被拒絕的。首先他們給的價格不低,在他們看來,幾百萬這個數碼對於兩個畢業不久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應該是很具有誘惑力的;另外,對方所承諾的創作團隊,也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但在我和劉露看來,作品就是我們的孩子,給你多少錢你賣孩子?把你家孩子給別人養你願意嗎?

第一個問題過後,大約走了一半的投資者。留下來的決定冒一次險啟用新人導演,於是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準備用哪些明星?」我和劉露倒是不排斥明星,只要明星能配合我們的工作就行,說起來也就四個要求。

一是先試戲——因為我們希望用最像角色的演員來扮演角色,我們不希望發生選了一塊雞肉做牛排的悲劇,只有當演員本人性格特征中包含了角色的性格特征,人物才能塑造得自然真實生動,而這是需要透過試戲來判斷的;二是排練一個月——我們需要在排練場裏和演員共同修改劇本,讓角色的行為語言變為演員本人的行為語言,這樣也是為了塑造出的人物更加自然真實生動;三是體驗生活一個月——我們的拍攝場地是一個實景,演員在裏面透過一個月的生活熟悉周遭環境和規定情境,同時進一步互相熟悉建立情感,也是為了表演的自然真實生動;四是實拍順拍兩個月——順拍要求演員在兩個月的拍攝周期中始終在現場,這樣雖然不夠經濟,但有利於演員更順暢地梳理充實自己的內心,還是為了表演的自然真實生動。

每次我和劉露說完這四個要求對方都大笑:「哪有明星願意這麽幹?」僅要試戲這一項或許就被認為是對明星們的不尊重。那就只能不用明星了。不是我不想用,畢竟我和劉露是新人,沒理由要求明星們信任我們,付出那麽多時間精力。而且在我和劉露看來,要把電影做成,工作關系絕不能亂,對的工作關系是劇組裏所有人一起遷就藝術,能接受的工作關系是大家遷就導演,不能接受的工作關系是導演遷就演員。

數次關於明星的討論過後,「不靠譜二人組」已然聲名遠播,而還能留下的投資者便寥寥無幾了。不過確實還是有一些致力於藝術片的人士對我們感興趣。新人導演新人演員正是他們所尋找的,只要你足夠有個性、足夠有風格、足夠另類小眾,就正對他們的口味。

可我和劉露開口第一句話就讓他們失望了:「我們想做一部商業電影。」或者說是大眾電影,或者說是娛樂電影。反正不是那種只有少部份人才能欣賞的電影。說實話我不喜歡那種沈悶晦澀故弄玄虛的所謂「藝術電影」,我自己都不愛看的東西我拍給別人看?我有那麽變態嗎?

我和劉露就想把【驢得水】拍成一部從掃地大嬸到大學教授都能看的電影,首先讓大家都覺得好看、好笑、好玩,其次才是希望人們能從中得到一些觸動。然而不觸動也沒關系,觀眾只要笑了驚了嘆了,也就對得起買這張電影票的錢了。

所以我們決定用盡量簡單易懂的手段來拍攝這部電影——最平實的敘事方式,不打亂、不顛倒,不瞎玩解構,不故意讓人「燒腦」;最質樸的鏡頭語言,不亂虛、不亂晃,不亂出語匯,不故意讓人「間離」。【驢得水】的故事就好比一只大閘蟹,適合最簡單的烹飪,任何炫技加料都是添亂,都不會比直接蒸熟更好吃。我們希望觀眾的註意力能夠完全被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吸引,不要在觀影過程中跳出來理性判斷,看不到導演語匯就是我和劉露的導演語匯。

而且我和劉露之所以堅持要將已經在話劇界獲得巨大成功的【驢得水】做成電影,就是因為話劇太小眾,而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去見更大的世面,所以如果把【驢得水】做成一部只有幾十萬人看的小眾電影,那意義就不大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千萬觀眾的院線大電影。我們要請大師級的攝影師,要用最好的攝影機和電影鏡頭,我們要和業內頂尖的團隊一起慢工出細活——用半年時間搭景、用半年時間排練拍攝、用一年時間做後期。我們雖然剩下了請明星的錢,但在其它地方我們會比別人花費更多的錢。

這一切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那種重評獎輕市場的藝術片,而應該是一部商業片。只是不同於一般的,我們是有強烈個人風格和藝術堅持的商業片。可即便影片各方面都將極其獨特,我們的目標受眾仍然是最廣大的普通老百姓。

「你們要這麽搞是吧?」對方說:「又要大制作又不用明星是吧?又要拍商業片又不走工業化流程是吧?那我告訴你沒人會給你們投錢,你們自己出錢拍吧。」

這個建議不錯啊,我和劉露心想。不如我們先自己出錢做起來,因為雖然我們堅信自己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前景,但如果不開始做,我們永遠看起來不靠譜,只有我們真的開始做了,才會有人相信我們不是開玩笑而是認真的,才會有人發現我們是對的!

於是我和劉露以及身邊最緊密的幾個小夥伴自己成立了一家制片公司,我們依靠各自以及各自父母親屬的積蓄啟動了這個專案,並按照我和劉露認為最正確的方式一步一步推進了下去。大多數人那時仍然認為這是一次極其不靠譜的冒險,甚至有人嘲諷說:「你們是準備拍完了刻幾張DVD發給親戚朋友看嗎?」

但沒過多久,我們迎來了第一位同行者——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攝影指導林良忠老師。他喜愛我們這個故事,也驚嘆於我和劉露自己開著車跑了小半個中國才找到的明朝古堡實景。同時林老師平實質樸而又暗藏功力、充滿質感的鏡頭運用方式,也與我和劉露的追求不謀而合。之後,林老師又為我們邀來了業內頂尖的美術和燈光團隊。再之後林老師的學生請到了楊德昌、侯孝賢信任的剪輯師廖慶松老師為我們擔任顧問把關後期剪輯。不靠譜的我們就這樣慢慢走上了正軌。

14年我在一次婚禮上遇到開心麻花創始人之一張晨,這才得知這家我09年就曾合作過的舞台劇公司竟然也開始做電影了。後來在與麻花負責影視的劉總的溝通中,我驚喜地發現我們的所有理念幾乎完全一致,那有什麽理由不共同前行呢?

沒過多久我們又遇到了貓眼影業、微觀娛樂、影行天下,又遇到了許許多多發自內心相信我們、願意全力幫助我們的人。感謝這些夥伴,才有了電影【驢得水】目前為止僅上映三天就收獲的6000萬票房和200萬人次觀影(最終總票房1.74億,影院及網絡觀影人次破千萬)。可以說我們共同完成了一次中國電影史上的小嘗試——是否可以在完全不用明星、完全堅持創作者的個人風格的情況下,完成一部商業大電影。

但我也要感激曾經「不靠譜」的日子,感謝那些曾經輕視、嘲笑、欺騙過我們的人,是他們激勵了我和劉露,同時也替我們關上了錯誤的門、堵上了錯誤的路,一步步引導我們走上了正確的道路、遇見了正確的夥伴。

我們的創作沖動永遠從生活中來,作品的主旨也源自於生活感悟。我們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底線的,想說: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將美好的願望作為突破自己的底線的借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確並堅守住自己的底線。電影中的人物沒有守住底線,所以把喜劇變成了鬧劇;而電影之外的我們守住了自己的底線,在真實的世界似乎會有一條喜人的故事線。